王頡源
摘要:《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教育論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學記》全文1229字,文章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學習的方法。本文中將《學記》的教育思想從教育目的、教學原則、教學規(guī)避、求學原則四個方面進行歸納闡述,并且指出《學記》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學記;教育原則;啟示
1.教育目的:
《學記》第一章“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站在政治角度立場上說明了治國與教育的關系。執(zhí)政者發(fā)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能夠聳動群眾的聽聞;接近賢明之士,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可以聳動群眾的聽聞,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學施教!此章指明了教育的目的是化民成俗。
2.教學原則:
2.1藏息相輔教學原則
《學記》第六章“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此章講明大學的教育活動,各有正式課業(yè);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yè)。課外不學雜樂,課內就不可能把琴彈好;課外不學習音律,課內就不能學好詩文;課外不學好灑掃應對的知識,課內就學不好禮儀??梢?,不學習各種雜藝,就不可能樂于對待所學的正課。這就說明教學中要遵循課內課外教育相結合原則。
2.2教學預防性原則
《學記》第八章“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禁”是防止禁止的意思,“豫”是預防的意思。老師在學生的錯誤沒有發(fā)生時就加以防止,叫做預防。第九章,“發(fā)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意識是等到錯誤出現(xiàn)了再去禁止,就有堅固不易攻破的趨勢?!秾W記》不同的段落中兩次指出了教育預防性原則,可見其重要性。
2.3教學及時性原則
“大學之法,當其可之謂時”,“時”是把握時機、及時的意思。老師在適當?shù)臅r機進行教育,叫做及時。與第九章,“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相呼應,意識是如果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后補救,盡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這兩處指明教育要注重及時性原則,在受教育者最恰當?shù)膶W習年紀和學習時機中進行教育才能發(fā)揮教育的有效性。
2.4教學順序性原則
“大學之法,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陵”是超越的意思,“節(jié)”是次序,“孫”同順,是循序漸進的意思。老師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征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第九章,“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意識是施教者雜亂無章而不按規(guī)律辦事,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
2.5教學觀摩性原則
“大學之法,相觀而善之謂摩”,“摩”同磨,有琢磨的意思,講的是在教育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叫做相互研討。
2.6啟發(fā)誘導教學原則
《學記》第十章“君子之教,喻也?!?、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教師對學生施教,就是啟發(fā)誘導: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壓制;指導學習的方法,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強制,啟發(fā)而不包辦。才能做到師生融洽,使學生感到學習容易,并能獨立思考,這就是啟發(fā)誘導的教學原則。
2.7長善救失教學原則
《學記》第十一章“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桃舱?,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老師要掌握學生的狀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心理和才智,幫助學生克服缺點。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學生發(fā)揮自身優(yōu)點并克服其自身缺點。
3.求學原則
3.1尊師原則
《學記》第十四章“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保趶膸煂W習的過程中,尊重老師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師嚴然后道尊”既指明了只有老師受到尊重之后,傳授的道理才能被學生重視。求學過程中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尊敬師長,
3.2善學原則
《學記》第十五章“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私赃M學之道也?!保苏轮v明善學的人要回提問,提問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攻堅難題;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善學有效提高學習成效,善學的方法有三:一是善問;即學會提問題,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二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三是循序漸進。
3.3務本求學原則
《學記》第十九章“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學矣?!?,這章講明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樹立至上的道德品行,這才是求學的真正目的。古人認為學生在學習上應當立大德,求大道,講大信,明大時。由此可知,教育為立國之本,教師為立人之本,學生只有重視了教學的“本”才能做好其他一切事情。
4.啟示
《禮記·學記》中的教育原則對當代教學的啟示,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即學生層面、教師層面、社會層面。
4.1學生層面
以《學記》善學原則為例,善學要善問、觸類旁通、循序漸進。這個原則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問,但更重要的是是學生積極提出自己在預習或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舉一反三、循序漸進地學習,這不僅是一種教學相長的形式,更是培養(yǎng)了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能力。
4.2教師層面
《學記》中的教育原則對其教學有著啟發(fā)式的影響。以啟發(fā)誘導教學原則和善學原則為例,想要學生“善學”,教師就要“善教”,后者以前者為前提。教師開展啟發(fā)誘導教學模式,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強制、啟發(fā)而不包辦,學生能獨立鉆研思考,并且?guī)熒P系得以融洽。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當堂總結和課后測驗的方式來檢測學生的學習進度,這種方式不僅能幫助教師及時獲得教學反饋,也有利于學生對其掌握情況進行自我檢測。
教和學是無止境的,“學而知不足,教而知困”,《學記》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師生共同努力前行一起探尋“教學相長”的真諦!
4.3社會層面
《學記》中的教育原則有利于為實現(xiàn)和諧社會奠定基礎?!秾W記》第二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睆娬{學習的重要性,以此上升為全民學習的高度,不僅有利于個人的長遠發(fā)展,也有利于提高公民整體的文化素養(yǎng),在社會中形成良好風尚,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文化基礎,同時也能提高民族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競爭力。更為重要一點的顯示意義是培養(yǎng)自由獨立的靈魂。
5.結語
本文通過對我國經(jīng)典教育學論著《禮記·學記》主要教育思想的概括總結,總結出其對學生、教師、社會的啟示和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天宇2016《禮記譯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李茂功2018《<禮記·學記>的教育學思想》,《新教師》第8期.
[3]孔令柱2014《<學記>教育思想再探》,《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
[4]唐志文2013《<禮記·學記>的教育思想及啟示》,《成功(教育)》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