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漢語發(fā)展史上,漢語歐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過程。歐化的范圍之廣、現(xiàn)象之多都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我們在利用印歐語的語言理論分析漢語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漢語本身的特點,考慮歐化的利與弊,避免全盤西化,思考語言背后的思維方式,提高漢民族關于漢語的自信,從而促進現(xiàn)代漢語更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現(xiàn)代漢語;歐化思維;語法;變化
漢語的產(chǎn)生出現(xiàn)和發(fā)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漢民族的思維習慣在歷史的變遷中不斷發(fā)展變化,隨之而來的漢語的發(fā)展及使用也發(fā)生了許多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其基本的特點沒有改變,這也是漢語能夠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不過在二十世紀初期,伴隨著新文化運動產(chǎn)生的廢除文言文的運動,對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漢語的發(fā)展與歐化帶來的影響交織在一起,出現(xiàn)了歐化中文。
一 歐化漢語的歷史
歐化是指漢語中原本沒有的在印歐語影響下產(chǎn)生的語法特點,特別是在英語的影響下出現(xiàn)的語法現(xiàn)象。
漢文化的源頭來自于古代的秦漢文化典籍,這部分作品是文言文創(chuàng)作的,所以歷朝歷代的文人為繼承傳統(tǒng),都自覺堅持了一種仿古創(chuàng)作,人為地加劇了口語和書面語不一致的局面,這也是漢文明綿延數(shù)千年不斷絕的重要原因,表現(xiàn)了漢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但是到了晚清,面對內(nèi)憂外患,文人首先對于文化產(chǎn)生了動搖,認為中國的落后原因是傳統(tǒng)阻力太大,所以要全面破壞文化,搞西學。
五四時期,這股思想運動更加熱烈。五四以后的文人提倡創(chuàng)造新文化,認為舊白話語體單一,不足以抒情和說理,因此他們都主張廢除文言文對于書面語的統(tǒng)治,將白話確立為書面表達的新的語言形式。為了更好地全面學習外語,一些學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采用了“直譯”的方式,以此來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句的特點,使得漢語在五四時期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
二 歐化漢語的表現(xiàn)
漢語本身是一種十分簡練而靈活的語言,但是經(jīng)過歐化之后,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語法現(xiàn)象,包括句子結構復雜、修飾成分多、語句倒裝,結構助詞和各類從句的大量使用等。根據(jù)漢語歐化出現(xiàn)的不同表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可以分為詞法和句法兩大類。
1.詞法
詞法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的變化上,受歐化的影響,漢語的詞法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現(xiàn)象。
a.名詞的特指思維
漢語中不存在特指和泛指的概念,也就是沒有英語中的“the/an/a/one ”等特指詞匯,反映在漢語中就是很少使用“一個”、“一條”等以“一”作為數(shù)詞的數(shù)量短語,通常只保留量詞。比如:
I have a sister. 我有一個妹妹。
符合漢語習慣的表述:我有個妹妹。
為了可以對應英語,我們把a翻譯成一個,但是漢語中很少有“一個”這樣的說法。我們可以說三個、四個、兩個……類似的還有:
He is a good boy.他是一個好男孩。
符合漢語習慣的表述:他是個好男孩。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例子“one of the most famous.”最重要的……之一,在漢語中,“最”只有唯一一個。
這些句子看起來都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加上“一”以后就會變得很生硬。漢語最主要的特點是簡便性,因此在數(shù)量短語中,當數(shù)詞是“一”時,是可以被省略的,強行加上“一”,反而不像漢語的習慣用法了。
b.無意義的介詞
在漢語中,由于沒有形態(tài)變化,因此只能依靠語序和助詞來表示時態(tài)、語氣等等。漢語中有大量的介詞,介詞對于漢語的表情達意來說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受英語思維的影響,漢語中出現(xiàn)了許多無意義的介詞。比如:關于、用于
I am very grateful to you.我對你非常感激。
符合漢語習慣的表述:我非常感激你。
漢語中,介詞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必不可少但是使用不當也容易造成漢語的累贅重復。
c.結構助詞“de”的使用
形容詞加“的”
按照漢語的習慣,名詞前面的就是形容詞,沒有必要加“的”,比如:
副詞加“地”
動詞前面的就是副詞,沒有必要加“地”。
d.系動詞的使用
系動詞在英語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保留了大量的不符合漢語的系動詞的使用方式,長此以往,系統(tǒng)詞就留在了漢語中。比如:
His voice is nice.他的聲音是好聽的。
符合漢語習慣的表述:他的聲音好聽。
e.插入語的使用
漢語是流水句,很少使用插入語。經(jīng)過歐化以后,插入語的使用日漸頻繁。英語中很多的短語翻譯過來只能作為插入語使用。比如:
as a matter of fact事實上
in other words換句話說
2.句法
漢語的表述方式與英語有很大的區(qū)別,因此在歐化的影響下,句法出現(xiàn)了相對明顯的變化。翻譯過程中,順著原文翻譯比先理解在翻譯要容易得多。而且在對待英語的過程中,漢語可以做到直譯,也就是說漢語對于英語的思維沒有任何的排斥。因此在漢語難免丟失了簡練的優(yōu)點。
a.定語從句過長
按照現(xiàn)在流行的類型學的理論,凡是以主謂賓結構為主要語序的語言,關系小句一律位于被修飾的中心詞之后。漢語是已知的唯一一種從句放在被修飾語之前的語言,漢語句子可以無節(jié)制的延長,出現(xiàn)了多層定語,因此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把后置的定語從句提前,出現(xiàn)了定語從句過長的現(xiàn)象,但是容易給人一種“腦袋大身子小”的感覺。比如:
I see a beautiful girl who wears red glasses and has a long hair in rags.我看見了一個穿著破爛衣服戴著一副紅眼鏡有一頭長發(fā)的漂亮女孩。
符合漢語習慣的表述:我看見了個漂亮女孩,戴著紅眼鏡,頭發(fā)很長,穿得很破。
b.長句的出現(xiàn)
漢語中沒有印歐語中的長句,而是屬于主題流水句,句子很短,音樂性很強。長句的出現(xiàn)主要因為“直譯”的翻譯方式。這些句子看起來沒有語法錯誤,也沒有邏輯漏洞,但是讀出來就是讓人感到不符合日常表達習慣。其實,漢語中習慣將前后可拆分的長句依靠其因果、并列、轉折等關系變成單句,比如:
The reason why I dont like cake is that sweet butter on the cake makes me uncomfortable. 我不喜歡吃蛋糕的原因是蛋糕上甜甜的奶油會使我不舒服。
符合漢語習慣的表述應該是:我不喜歡吃蛋糕,蛋糕上的甜奶油讓我不舒服。
c.省略主語的句式
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簡單,在交流的過程中,漢語充分依賴語境。在一個句子中,漢語甚至可以省略主語而不改變原義,同時不會妨礙人們的理解。但是英文不行,英語要求完整的主謂賓結構。比如:
He asks his son to bring new books and if his son doesnt bring,he will be beaten by him.他要求他的兒子拿新課本,如果他的兒子不拿,他就會被他打。
符合漢語習慣的表述:他讓兒子拿新課本,不拿的話,就等著挨收拾。
與主語完整的句子相比,第二個表述明顯更加簡練舒服,整個句子更加流暢,具有節(jié)奏上的美感。
d.被動句的高頻使用
在漢語中,被動句通常用來表示消極意義或不好的結局。比如漢語:杯子被我打破了。但是,英語中的被動句使用頻率遠遠高于漢語,且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上的差異。
I was praised by the teacher.我被老師表揚了。
符合漢語習慣的表述:老師表揚了我。
三、歐化漢語反映的英漢思維差異
不同民族的語言反映出不同的思維,英語和漢語的不同也反映了英漢思維差異。王力曾說:“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漢之間的思維差異。
1.焦點思維與散點思維
英語反映的是焦點思維。英文使用的是一種結構十分鮮明的句式,簡單的主謂賓的結構,在句子的主體上添加修飾語或限定語,形成嚴謹?shù)臉錉罱Y構。
漢語反映的是散點思維。漢語的零句呈現(xiàn)出一種流散形的句式,按照時間順序,通過流水句層層推及,把修飾成分放在前面,形成鏈狀結構。
2.自我中心和群體觀念
英語反映的是自我中心的文化,英語重視主體的作用,以主體為中心。英語重視個體的獨立作用反映在語言中表現(xiàn)為英文必須有主語,強調人稱代詞的使用。
漢語反映的是群體觀念的文化,漢語體現(xiàn)的是主客體融合,重視主客體一致的原則,反映在語言中表現(xiàn)為漢語中可以省去主語,且人稱代詞的使用頻率很低。
小結
由此可見,過度歐化其實不適于漢語的長期發(fā)展,尤其是到了現(xiàn)代社會,甚至出現(xiàn)了質疑漢語的聲音,認為漢語存在結構不嚴謹,表意含糊等問題,這與漢語歐化也有很大的關系。國內(nèi)目前使用的語言理論都是印歐語系的語法理論,針對拉丁語系的建構的語言研究系統(tǒng),核心在于其形態(tài)變化。對于沒有形態(tài)變化的漢語來說,漢語的很多現(xiàn)象都不能用印歐語言的語法套路去解釋。因此,當前立足于漢語本身的特點,建立符合漢語實際的語法系統(tǒng)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余光中 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tài)和變態(tài)[N] 明報月刊 1987
[2]賀陽 現(xiàn)代漢語歐化語法現(xiàn)象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8
[3]思果 翻譯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
作者簡介:
劉森(1996年12月—),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研究生二年級,漢語言文字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