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行業(yè)的深入改革和發(fā)展,特殊學生受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特殊教育的重要性逐漸被社會所重視。語文學科是基礎性學科,在特殊學校的教育中占據關鍵位置。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對智障學生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新目標。智障學生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社會技能,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開展個性化教學,制定具有實際意義的教學模式與方案,提升智障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與交往能力。
【關鍵詞】個性化教學;特殊教育;語文課堂;智障學生
【中圖分類號】G76?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3-0063-01
【本文著錄格式】張蓓.個性化教學在特殊教育語文課堂上的應用研究[J].課外語文,2020,19(13):63,65.
一、個性化教學在智障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意義
個性化教學帶有針對性特點,可滿足智障學生的教學需要。智障學生接受能力、表達能力均低于正常學生,常規(guī)教育不符合智障學生的培養(yǎng)要求。傳統(tǒng)“統(tǒng)一化”教學模式難以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導致智障學生所獲得的教育資源不足。個性化教育的應用確保了智障學生獲得公平、合理的教育資源。個性化教學強調尊重整體,發(fā)展個體,確保每一名智障兒童均能有所獲得。
二、個性化教學的開展原則
鑒于智障學生在學習中的特殊性,其理解程度、知識掌握程度相比正常學生緩慢較多。針對這一教學現狀,個性化教學在開展時需保持針對性原則,不斷精簡語文課堂中的教學內容,便于學生理解。同一個班級中學生智障程度不同,因此教學需分層級開展。語文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和流程時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設定不同難度的問題,讓每個層次的學生均可有效掌握所學知識。教師要保持課堂氛圍輕松、愉悅,在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動中體現趣味性教學內容,吸引智障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提升其參與程度,保證教學效率與質量。
三、當前語文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一)模式單一
智障學生理解能力差,需要反復講解方可理解。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無法及時理解所學的語文知識。單一教學模式缺少針對性,在課堂教學中未對內容進行精簡和分類,智障學生對問題理解較困難,長期可出現厭煩情緒,不利于自身發(fā)展。
(二)缺少延伸性
語文學科是諸多學科的基礎,與學生的語言、表達、交際均有直接關系。教師需了解智障兒童的特點,采取有效的方式教學。在特殊教育的語文課堂中,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即教師講解學生記憶,缺少對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與延伸。在灌輸式教學中,智障兒童無法理解教師的表達,或是存在誤解,無主動參與性,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非常重要,教師需注意引導,方可養(yǎng)成學生的思考習慣。存在智力障礙的學生無法理解語文知識,易出現自卑等不良心理。
(三)教學內容難度大
智障兒童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正常學生認為簡單的內容,智障兒童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理解。大部分特殊學校所選擇的教材和教學計劃未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情況,內容難度高,掌握難度大。智力障礙兒童的教材需簡單易懂,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個性化教學在智障兒童語文課堂中應用措施
(一)教學內容與生活相結合
教師在智障學生的語文教學中,要制定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方案。認真了解智障學生的心理特點,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從教學知識內容來看,語文課堂學習的重點在于掌握生存能力,可獨立完成飲食、起居、簡單話語表達等,使智障兒童逐漸走入社會發(fā)展中。貼合生活設置教學內容可彌補傳統(tǒng)教育中的不足,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思維和行為。特殊學習是智障學生最熟悉的場景,為了提升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力,教師可在學校中創(chuàng)建生活相關的場景,讓學生更有歸屬感。
如“撫摸”詞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解文字,同時讓學生體會撫摸的感覺,加深記憶。教師要主動“撫摸”學生的手,創(chuàng)建真實教學情境,采用動作和語言的方式進行詞語教學。如學習“酸”“甜”這樣的詞語時,可讓學生親自品嘗糖果和醋,通過感覺味道刺激來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和掌握。識別顏色時,可借助學生穿的衣服,指認顏色,讓學生有色彩認知。教師要保證每一名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均有收獲,同時可自主表達,理解并掌握課堂所講述的內容。教師要深入了解智障學生的生活情況,將語文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層面與生活情境相結合,指導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際體驗理解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歸屬感。
(二)運用趣味游戲開展教學
智障學生的行為刻板呆滯,興趣愛好非常少。特殊教育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融入趣味性元素,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有更多的興趣愛好。愛玩游戲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智障孩子也是如此。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可加入游戲環(huán)節(jié),營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
例如講解成語“畫龍點睛”時,教師可設定如下猜謎語的游戲環(huán)節(jié):選擇一名學生面對黑板,將黑板上所畫的“龍”用肢體表達出來,另一個同學背對黑板,猜對面同學表達的動物是什么。教師可逐步引導學生表演,逐漸引出“點睛”的含義。通過這樣的游戲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輕松參與課堂教學中,在游戲中獲得思考與體驗,加深對詞語的印象,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可將語文內容編寫成簡單易懂的“生活小兒歌”,讓學生傳唱,將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
現代高科技應用在教學中可彌補智障學生生理感官上的缺陷。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積極應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個性化教學,通過圖片、視頻和音樂等元素的展示,給學生更加直觀的印象。
例如在《春天來了》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播放春天風景的視頻,通過小鳥的叫聲、流水聲和細雨聲,讓學生對春天有直觀的聽覺感受,體會春天到來后萬物蘇醒的感覺。除了視頻播放,教師還可展示五顏六色的花朵、綠色的草坪等圖片,加深學生的視覺刺激,加深對色彩的感受。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教師可將更多延伸性的內容展示給學生,豐富課堂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掌握范圍。
(四)語文課堂與實踐相結合
智障學生難以長時間保持集中注意力,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較差。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要注意將知識轉換為生活技能,保證實用性。智障學生喜歡實踐活動,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融合,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利用能力。
例如《皮球浮起來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趣味實驗的方式讓學生觀察皮球浮上來的整個過程,從而了解皮球浮上來的原理。通過這種實踐教學活動,既能讓學生親自參與,有實際動手的成就感,同時讓學生思考球的形狀變化,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意識。
參考文獻
[1]李曉靜.個性化教學在特殊教育語文課堂上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9).
[2]湯步敏.特教學校中聾生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實踐策略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2018(6).
[3]周娟.智障兒童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J].新校園(中旬刊),2016(4).
[4]趙文俠.淺談在特教語文教學中對智障兒童的培養(yǎng)[J].赤子,2015(11).
[5]鄢秀惠.培智學校生活語文教學的點滴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2015(9).
作者簡介:張蓓,女,1986年生,上海,大學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