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菲菲 李潔穎 敬榮鳳 羅晟軒 許靜 袁鑫
摘 要:文章主要通過對心理沙龍的概念、特點的簡單梳理,簡略介紹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此基礎上探討心理沙龍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以及開展心理沙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等。將心理沙龍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同時也促進社會各界對心理沙龍這一新型活動形式的認識。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沙龍;心理健康
一、心理沙龍的定義及特點
“沙龍”一詞源于法文“salon”的音譯,原指奢華的會客廳,后法國上層人士常在會客廳聚會,后“salon”演變成人們耳熟能詳?shù)纳缃粓鏊,F(xiàn)在“沙龍”在保留原有“聚會”含義的基礎上,更加強調(diào)創(chuàng)設舒適、平等、安全的氛圍,讓參與者能夠在其中暢所欲言。傳統(tǒng)沙龍本質(zhì)上是小圈子、精英化的聚會,現(xiàn)在沙龍一般呈現(xiàn)主題聚會的形式,更加專業(yè)化,如車友沙龍,美容沙龍,宣講社會理念,爭取社會支持等。
沙龍有如下特點:(1)定期舉行,每一期的活動都有相關主題與約定的時間,且規(guī)定時間一般為晚上,結束一天忙綠的工作,這個時候的人們往往更加放松,更能積極投入到沙龍活動中。夜晚聚會上的燈光可以營造出一種慵懶、閑適的安全氛圍,讓與會者放松下來,拉近團體成員之間的距離,激起與會者的情趣、談鋒和靈感;(2)基于沙龍需要創(chuàng)設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因此要求與會人數(shù)不多,是一個小圈子;(3)就沙龍主題,參與者可以自愿結合,三三兩兩,自由談論,各抒己見;(4)一般都有一位優(yōu)秀的主持人。
沙龍活動展開的形式通常有:(1) 結構化形式:在開展沙龍活動之前,確定該主題的活動流程,沙龍過程中,主持人依據(jù)流程引導參與者開展各項活動。(2) 非結構化形式:與結構化的形式相比,非結構化的形式更加靈活多變,相應地對于沙龍主持人的要求更高。非結構化的形式需要主持人和參與者有一個相互了解、熟悉的過程,在此基礎上,主持人預設會議中可能出現(xiàn)的狀況,準備相關資料和引導方法,根據(jù)現(xiàn)場狀況,促進參與者積極互動、討論,達到啟迪思維的目的。(3) 半結構化形式:既具有結構化形式的預先活動流程準備,又具有非結構化形式的靈活應變,可以最大限度上地避免前兩種形式的缺點,是目前而言,比較常見的活動形式。
一場成功的沙龍活動,參與者在其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沙龍活動對于參與者有一定的要求,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真誠,全身心地投入”。語言闡述本身就是一種對思維內(nèi)容進行梳理的過程,通過言語表達可以宣泄當事人的情緒。同時和其他沙龍參與者面對面地直接交流,接受成員的反饋,促進講述者的情緒釋放,進一步促進其進行積極思考。沙龍活動讓參與者體驗到安全感、歸屬感,主動投入,得到反饋,提升自我。(2)“平等對話”。在沙龍交流中,需要每一位參與者給予他人足夠的尊重,有足夠的耐心去傾聽他人的講述,不刻意打斷或任意評價,并給予足夠的支持。沙龍要求營造平等對話的氛圍,在尊重、理解、支持的環(huán)境中,讓每一位成員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互相碰撞,深入理解他人,也深刻了解并悅納自己。
心理沙龍遵循沙龍的特點,在沙龍的基礎上主要以心理學相關知識為背景,探討的話題、開展的目的等都與心理學有關。心理沙龍是心理學愛好者聚在一起,以心理學相關知識為背景,談論有關的話題及自己遇到的困惑,互相討論學習的一種活動形式。
二、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xiàn)狀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個體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恰當?shù)淖晕以u價、完整的個性結構、和諧的人際關系、較強的適應能力、飽滿的青春斗志等,以此作為文章分析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的理論依據(jù)。
近來北京16所重點大學聯(lián)合報告因心理、精神等疾病原因休學,退學的學生人數(shù)占總休學、退學人數(shù)的37.9%和64.4%。西安石油大學的心理普查結果顯示10.7%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33.0%的大學生的心理為亞健康狀態(tài)[3]。由大學生心理障礙引發(fā)的違法犯罪行為頻現(xiàn)報端,同時大學生自殺、他殺事件數(shù)量驚人,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和行為偏差普遍存在[4]。
面對諸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高大學生心理水平,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zhì)。自我心理調(diào)適是實現(xiàn)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學習、生活目標。
三、心理沙龍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心理沙龍作為一種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年來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它以小團體交流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多元化的活動方式,引導個體在活動中進行心理體驗,以活動催化情感發(fā)展,以情感促進認知轉變,實現(xiàn)個體的情感宣泄和自我成長的目標。心理沙龍作為一種新型、活躍的活動形式,更能夠吸引大學生群體參加,引導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健康水平,發(fā)揮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積極作用。
(一)前期準備,確定主題和參與人員
組織一次心理沙龍活動,主導者前期需要進行大量的準備和精細的策劃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確參加心理沙龍活動的人員和活動主題。首先,要對目標群體進行調(diào)查和研究,收集數(shù)據(jù),進行結果分析,確定參與心理沙龍活動的人員及其特點,人數(shù)一般為10人左右。其次,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確定心理沙龍的活動主題。開展心理沙龍的目標是協(xié)助學生解決此時此地的心理困惑和煩惱,滿足學生的內(nèi)心需求,因此心理沙龍的活動主題確定必須謹慎,主題明確,用詞積極向上,只有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比如,在大學生中比較常見的因為人際關系處理得不好而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為此,主導者可以設計主題為“體驗心靈成長,和諧人際關系”的心理沙龍活動。在此次心理沙龍活動中,開展了動物世界情境體驗游戲、學生人際關系的互動與交流、學生內(nèi)心獨白等活動。學生通過參加系列心理沙龍活動,在于參與者的互動中,活動舒展身體,激發(fā)積極情緒,緩解人際壓力帶來的苦悶、難受,體驗人際交往帶來的快樂和舒適。幫助學生建立起和諧互助的人際關系,掌握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獲得幸福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過程控制,心理沙龍活動的拓展與延伸
心理沙龍活動的開展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游戲活動是心理沙龍的重要形式,主導者與參與者的言語溝通交流是游戲活動后必不可少的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心理沙孔活動中成員的情感交流和互動,這個是推動心理沙龍活動開展的支撐力量。在心理沙龍活動中,參與者通過積極正向的形式自由表達想法、分享感受,建立聯(lián)結,改變或修繕不合理認知,從而讓實現(xiàn)行為方式的轉變。以主題為“體驗心靈成長,和諧人際關系”心理沙龍活動為例首先,通過設定的“動物狂歡節(jié)”的游戲活動,讓參與者身體動起來,活躍氣氛,通過參與活動體驗到游戲的喜悅。在游戲過程中,游戲參與者需要佩戴不同的動物面具,模仿動物的形態(tài),且只能通過肢體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并組成團隊防御“獅子”的進攻。其次,游戲結束后,參與者圍坐在一起,就“活動中的感受”“你們是如何成功抵御獅子的進攻”“這一活動給你的人際交往啟示”等話題進行交流、討論,暢所欲言,在溫暖、安全的集體環(huán)境下,啟發(fā)參與者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最后,主導者帶領參與者進行內(nèi)心獨白,創(chuàng)作自畫像,并將作品進行傳閱,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找出解決的辦法。在這個過程中,主導者要進行適當?shù)囊龑В瑓f(xié)助學生尋求、發(fā)現(xiàn)并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
(三)活動反思,提升活動效果
在結束心理沙龍活動之后,參與者的心理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這為主導者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契機。對此,主導者可以開展“經(jīng)歷心靈成長,感悟和諧魅力”的反思活動。一方面,在指導參與者完成“體驗心靈成長,和諧人際關系”這一主題活動之后,要適時引導參與者撰寫活動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參與者將活動中的情緒體檢升華為認知轉變,為其在日常生活中行為方式的轉變提供條件支持。
四、開展心理沙龍活動對大學生的影響
心理沙龍作為一種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在教育形式、教育方法與目標實現(xiàn)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它能夠有效地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幫助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大學生開展心理沙龍不僅有利于促進與人之間的交流,增進彼此的友誼,更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增強其心理素質(zhì)。
參考文獻
[1] 常保瑞,方建東.對于開展大學生心理沙龍的初步探索[J].社會心理科學,2010,25(04):86-89+100.
[2] 譚春芳.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3):64-65.
[3] 韓凱麗.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透析[J].知識經(jīng)濟,2014(15):162.
[4] 姜濤.“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08).
基金項目:文章系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名稱:西希心理書吧,項目編號:201814262019X。
作者簡介:姜菲菲(1992- ),女,漢族,浙江江山人,教育學碩士,助教,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訊作者:李潔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