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軍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漢語學院,中國 北京 100024)
近年來,學界對于固定結構“真是的”的關注應該說還是不少,研究成果從研究視角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從構式(習用語)角度來研究,二是從話語標記角度來研究。前者如王幼華(2011)、鄭娟曼(2012)、孫屹濤(2019)等,都是把“真是的”作為一個固定結構、構式或習語來研究其整體意義;后者如郭曉麟(2015)、周明強(2014)、王敏(2019)等則是將“真是的”作為一個話語標記(或“語用標記”)探討其語用功能。上述兩種視角的研究最大相似之處在于都聚焦于“真是的”的意義探究,就是“真是的”到底表達了怎樣的語義,都認定“真是的”表達了說話人的不滿或者負面的情感。
從話語標記的角度說,所謂“真是的”表達了說話人的不滿和負面情感,其實就是它的主觀性。在以往對話語標記“真是的”的研究中,都注意到了它的主觀性,有的詳細分析了它所表達的負面評價的各種立場,如郝玲(2018)列舉了“真是的”六種不同情感立場。但這些研究都有些拘泥于具體的某種主觀性,也沒有關注它的各種主觀性之間的差異。王敏(2019)在“反預期”的視角下將“真是的”的“反預期”程度進行等級區(qū)分,其研究對“真是的”作為話語標記的主觀性考察具有積極意義。
我們擬在以往研究基礎上對話語標記“真是的”的主觀性進行深入探討。
關于“真是的”作為標記的標準,王敏(2019)闡述得很清楚了,共有5點:語音上,之后必須有停頓;句法上必須是獨立成分;語義上,沒有語義真值;語篇上,具有連接作用;語用上,主要表達言語者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這符合一般話語標記的認定標準。雖然“真是的”作為話語標記不再表達概念意義,但它的語用意義或語用功能與其本義或作用是具有密切關聯(lián)的, “真是的”作為話語標記的基本語義傾向或功能就是表示確認或肯定,即詞典所解釋的“實在是”,然后才是“不滿、埋怨”,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至于所謂“感嘆”“批評”“嗔怪”等都是在這兩種語義傾向下細化出來的,尤其表“感嘆”的說法顯得過于泛化,感嘆并不是語義傾向而是語氣表現(xiàn)。
考察作為話語標記的“真是的”語義傾向或語用功能,不能割斷它本來的意思?!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給“真是”的詞性分別標為“動詞”和“副詞”,這是它作為話語標記前的身份,也是其語義基礎。如下面例子:
(1)我真是個沖動的人,沖動的人往往也是容易輕聽輕信的。(王敏,2019)
(2)可見,這個平日只是替眼睛抵擋下汗水和風沙的眉毛,在人的感情詞典里,真是占有不可忽視的位置呢。(王敏,2019)
上面二例的“真是”,前面的是動詞(或動詞短語),后面是副詞,不是話語標記,意思是“實在是”,沒有“不滿、抱怨”的意思?!罢媸堑摹辈攀窃捳Z標記,它已經成為固定搭配或習語,作為話語標記時,“的”有的時候省略了,或者說“真是”作為話語標記都可以加上“的”,不能加的都不是話語標記,上面兩個例子“真是”后都不能加“的”,加了句子就不成立。
王幼華(2011)從口語習語角度對“真是的”展開研究, 可以作為“真是的”的語義傾向演變考察的重要參考。“真是的”標記化的第一步就是主觀化。語言的“主觀性”(subjectivity)是指語言中多少含有的表現(xiàn)說話人本身意愿、態(tài)度、情態(tài)等主觀因素,“主觀化”(subjectivisation),它是指語言為表現(xiàn)主觀性而采用的語言結構形式及演變過程(沈家煊,2001)?!罢媸堑摹睆谋硎敬_認、肯定到表達不滿、抱怨,就是主觀化過程,也是標記化過程。“真是的”是個口語表達方式,來源于近代漢語。王幼華(2011)通過對明清白話小說語料的考察證實了這一點,她對《紅樓夢》等4部白話小說做了窮盡性搜索,“真是(真?zhèn)€)”都表示“確實如此”,并沒有表示“埋怨”的意思,但此時出現(xiàn)了“真?zhèn)€的”形式并獨立使用的情況,這是習語化傾向的開始。稍晚的白話小說,如《兒女英雄傳》就出現(xiàn)了不少“真?zhèn)€是”的例子,而且既表示確認,也表示埋怨,后者并不斷強化,經過主觀化就完成了標記化,后來“真?zhèn)€的”到清末和民國初年被“真是的”取代,現(xiàn)代漢語只留下“真是的”形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真是”作為動詞或副詞還保留了本來的用法,而習語化后的“真是的”則成為話語標記,既保留了本來表示確認、肯定的語義傾向,也具有埋怨、不滿的語義傾向。如:
(3)真?zhèn)€那婆子燒些湯與他兩個凈了手腳。(《西游記》第53回)
“真?zhèn)€的”出現(xiàn)在句首,出現(xiàn)標記化傾向。下面是稍晚的例子:
(4)鴛鴦笑道:“真?zhèn)€的,我們是沒臉的了?”(《紅樓夢》第44回)
“真?zhèn)€的”獨立使用,已經是話語標記(或習語)的用法,但它后面是一個問句,可以認為就是要跟聽話人確認一個事實。但下面例子語義傾向就開始出現(xiàn)了轉變:
(5)玉格這個孩子,真?zhèn)€的,怎么這么擰??!(《兒女英雄傳》第4回)
這里的“真?zhèn)€的”與上例形式一樣,也是獨立使用,但后面是一個反問句,用反問句確認出現(xiàn)了自己沒料想到的某個事實,也就是王敏(2019)說的“反預期”?!霸趺催@么擰啊”既表示了對前面提到的“玉格”“很擰”的確認,也流露出了對其“這么擰”不滿或埋怨。從接問句表確認到接反問句表埋怨,“真?zhèn)€的”語義傾向發(fā)生了偏移,產生了別的主觀情感。當然,還會出現(xiàn)中間狀態(tài),就是“真是(的)”或“真?zhèn)€的”到底表示確認還是埋怨不甚清楚:
(6)真?zhèn)€的,我也到那邊看看去。(《兒女英雄傳》第22回)
“真是的”出現(xiàn)后,逐漸取代了“真?zhèn)€的”,同樣既表示確認、肯定,也表示不滿、埋怨:
(7)喲,真是的,您這功夫可真不錯,您跟誰學的?[《雍正劍俠圖》(中)]
(8)海川吶,你可真是的,叫哥哥怎么說呢?[《雍正劍俠圖》(中)]
前一例“真是的”表示確認與肯定,后一例則表示不滿,直到現(xiàn)代漢語中,還有不少二者兼表的例子:
(9)你不懂這些個,因此你這些年做了不少傻事情,不少的傻事情,哦,真是的,不少的傻事情!(歐陽山《三家巷》)
上例既表達了對“傻事情”的確認,也表達對“做傻事情”的不滿。兩種語義都表達的現(xiàn)象就是兩種語義、情感之間演變留存下來的過渡狀態(tài),也體現(xiàn)出來兩種語義和情感之間的關聯(lián)性,從近代白話到現(xiàn)代漢語都留有這樣演變的痕跡。
“真是的”從表示“確認、肯定”到“不滿、埋怨”的主觀化路徑為:
真是的→確認、肯定→正面評價……→確認、肯定(不如意)
→負面評價→不滿、埋怨(主觀化)……→負面評價(不滿、抱怨)
在現(xiàn)代漢語中“真是的”的語義傾向格局為總體表示不滿、抱怨,少數(shù)時候表示確認、肯定,語義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確認、肯定負面事實,所以語義傾向必然轉向負面評價,自然就產生了不滿、抱怨語義傾向。如:
(10)這幾個班長聽了,嘖嘖連聲:“阿戰(zhàn)真是的,我們做不到。”(《報刊精選》1994年)
(11)趙冬梅剝了一個花生放在嘴里:“媽,花生帶到這里就得趕緊吃,不吃就皮了,這里太潮?!壁w母也吃了一個:“喲,還真是的,哪兒舍得吃啊,不是等著你???”(武斐《激情燃燒的歲月》)
(12)伯超也氣急敗壞的對映雪直嚷:“真是的,還分什么你家我家,說什么愧對不愧對?真要說教導不嚴,那也絕不是……”(瓊瑤《鬼丈夫》)
前例“真是的”表示肯定對“阿戰(zhàn)”的正面評價,后例則是對“花生皮了”的負面事實評價的確認,緊接著表現(xiàn)出對造成此結果受話人的不滿;例(12)則直接對受話人的做法做出負面評價,確定這種做法完全不對,進而表現(xiàn)出對受話人的不滿和指責,與例(12)不同,例(11)確認的是“花生皮了”負面事實,而例(12)則是確認對說話人做法的負面評價,直接表現(xiàn)出了不滿和埋怨。它們之間的差異在于前一個“真是的”是針對“花生”,后一個則是針對受話人“你”,從說話人視角轉向了受話人,主觀性也發(fā)生了變化。
在標記化和習語化之后,隨著主觀性的突顯和強化,表不滿和抱怨的語義傾向得到大大加強,尤其是產生了交互主觀性,最終完成了主觀化,就形成了今天作為話語標記“真是的”以表示“不滿、埋怨”為主的功能傾向格局,而在實際使用中,無論是表示哪種傾向,都有實質性的和非實質性的(或真性或假性的)表現(xiàn)方式,這樣才衍生出以往研究細化出來的結果,如“確認、肯定”中,實質性的“確認、肯定”就會出現(xiàn)所謂表示“感嘆”,非實質性的就有所謂的“客套”;實質性的自我責備,就有所謂的“抱歉”,非實質性的“不滿”就會有所謂的“嗔怪”。
“真是的”兩種語義傾向形式上有沒有標志?我們認為,“真是的”作為話語標記兩種語用意義或語義傾向并沒有絕對的形式標志,正如王幼華(2011)所指出的那樣,需要在上下文語境中來判斷,但通過對語料的綜合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使用規(guī)律,大致有下面兩點:
第一,表示不滿、埋怨含義的都可能含有(包括省略和隱含)諸如“你”“我”等人稱代詞或稱呼名詞,但省略和隱含第三人稱代詞或稱呼名詞并不一定表示不滿、埋怨,也可能表示確認、肯定,與之對應,含有指稱事物名稱的多是表示確認與肯定的。如:
(13)小張笑道:“所長你真是的,姓黃的要是賭博,就更不夠什么代表了,還省優(yōu)秀企業(yè)家呢?!?談歌《城市警察》)
(14)戴黑色禮帽的乘客說,從哪個門上不是一樣呢,真是的,你這是干嗎呀。(野莽《坐公共汽車指揮交通的黑呢子禮帽》)
(15)于所長忙笑道:別走啊,真是的,我一點也不知道這里邊的名堂。這事該怎么辦啊,事情鬧到這種地步了……(談歌《城市警察》)
(16)趙薇:唉,怎么又有我的名字?真是的,又不是工作,真煩!(電視訪談《魯豫有約》)
(17)“這哪是你干的差使呀?這些老鄉(xiāng)也真是的,怎么偏找你幫忙?”(《人民日報》1998年)
(18)這幾個班長聽了,嘖嘖連聲:“阿戰(zhàn)真是的,我們做不到?!?《報刊精選》1994年)
上面例子中,前兩例含有“你”(包括省略或隱含),例(15)省略“我”,都是表示不滿或埋怨,包括自責,后面三例這是含有第三人稱或其他事物,例(16)、例(17)表示不滿、埋怨,而例(18)則又是肯定。為什么會這樣?道理較為簡單,因為在使用時,尤其在互動交流時,不滿、埋怨的對象首先就是交際的雙方,這是最直接的,而指向交際雙方之外的第三方時,無論是指向人還是事,評價的立場就可能出現(xiàn)多樣,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就“真是(的)”語義傾向,兩種情況都可能出現(xiàn),所以形成了這樣的使用習慣,也可以看作區(qū)別兩種語義傾向的標志,而且與主觀性也具有密切關聯(lián),后面將會詳細論及。
第二,表示不滿、埋怨傾向的含有或可以添加副詞“也、可”,表示確認、肯定的含有或可以添加“還”,如上面例(14)“這些老鄉(xiāng)也真是的”就有“也”,例(10)“所長你真是的”可以加上“可、也”成為“所長你也/可真是的”,都是表示不滿、埋怨,而像例(15)“阿戰(zhàn)真是的”則不能加“也、可”,但可以加“還”,關于這一點,王幼華(2011)、王敏(2019)等也都談到,尤其是王敏對這一點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將加“也”“可”“還”區(qū)分為主觀性差別的標記。這幾個副詞具有不同的語法功能,“還”表示超乎想象和意外,自然可以用來修飾“確認”“肯定”;“也”“可”本都有表示轉折和強調的含義,責怪、抱怨時能緩和語氣,所以也自然可以用來修飾“真是的”表示不滿和埋怨,但“也”“可”程度還有差別,據(jù)王幼華(2011)考察,“也”極少時候也用來修飾表確認、肯定。這幾個副詞按照自身的語法功能與“真是的”不同語義傾向相匹配,可以作為區(qū)分不同語義傾向的標志。
“真是的”無論是表示哪種語義傾向,從它作為話語標記的功能看主要是表現(xiàn)人際和互動功能,是一個高主觀性標記。
語言的“主觀性”是說話人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表明自己的立場、態(tài)度和情感(沈家煊,2001)。 “真是的”開始只是表示確認、肯定,是人際功能標記,交際時說話人對某事實或現(xiàn)象進行確認,繼而顯出肯定的立場與態(tài)度,這種主觀性是一般主觀性,也就是交際“聚焦于說話人”。但“真是的”從表示確認、肯定演變?yōu)楸硎韭裨?、不滿時,其功能也發(fā)生了轉變,即由人際功能轉變?yōu)榛庸δ?,其主觀性也由一般主觀性(言者主觀性)加強為交互主觀性,即交際“聚焦于聽話人”,這個過程就是交互主觀化過程,也是“真是的”完成標記化的核心動因。語言學界在主觀性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交互主觀性(inter-subjectivity)”概念,將其與主觀性進行了區(qū)分,認為它是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關系的體現(xiàn)。交互主觀性包括了言者對聽者的關注,聽者對言者話語的理解與分析以及做出的反應和反饋(張博宇,2015)。交互主觀性的核心是言者對聽者的關注,Traugott & Dasher(2005)指出:“主觀性包含著說話人對事物的主觀評價,而交互主觀性卻體現(xiàn)出說話人對聽話人的認同和關注?!盢uyts(2005)認為:如果一個話語發(fā)出者完全根據(jù)自我進行評價,那么這樣的評價就是主觀的;如果話語發(fā)出者暗示他將與其他人(可能包括聽話人)分享自我評價的時候,那這樣的評價就具有交互主觀性。主觀性是交互主觀性產生的前提與基礎,主觀性與交互主觀性之間是具有連續(xù)性的,存在一個連續(xù)統(tǒng)(參見張博宇,2015)。交互主觀性從程度上來說強于主觀性,即交互主觀性>主觀性。如何判斷主觀性與交互主觀性?主觀性的三個重要因素為“說話者的視角(perspective)、說話者的情感(affect)、說話人的認識(modality or epistemic status)” (沈家煊,2001)“視角”是其中的首要因素,決定了主觀性的類型。“真是的”從表示確認、肯定到埋怨、不滿,主觀性從一般主觀性到交互主觀性,其視角也發(fā)生了轉變。具體來說,表示確認、肯定的對象不一定是受話人陳述的某個事實或現(xiàn)象,有時甚至是自身先前陳述的事實或現(xiàn)象,而表示埋怨、不滿的對象則大多是受話人,后者明顯會“聚焦于聽話人”,視角的不同可以從“真是的”前含有(包括省略與隱含)何種人稱代詞或名詞來區(qū)分,包括省略和隱含的,如:
(19)真是的,這條貌不驚人的河,流出來多少神話!(《人民日報》1998年)
(20)這樣我也會相信,腦中也真的乖乖浮現(xiàn)“某人確實很特別”的念頭。真是的,在看到這張卡片之前,我還從來不曾覺得這個某人有什么特別的呢!(蔡康永《有一天啊寶寶》)
前一例子是對客觀事實表示肯定,不針對說話雙方,后例則明顯是針對說話人自己,“真是的”前面可以補加“我”,意思完全一樣。而表示埋怨、不滿的針對受話人的占據(jù)大多數(shù),也可以針對自己和他人,如:
(21)睜開朦朧的睡眼,黑暗中,看見劉力剛剛上床,便睡意朦朧地說:“真是的,過年也不早點回家,也不知道我一個人在家多寂寞?!?白帆《寂寞的太太們》)
(22)我抱歉地說:“真是的,我記成明天了。本來我想陪你的?!彼f:“小手術,陪什么??!”(梁嘵聲《表弟》)
(23)“團長也真是的,娶了這么好的老婆……”(柳建偉《突出重圍》)
(24)因此你這幾年做了不少的傻事情,不少的傻事情,哦,真是的,不少的傻事情!你跟老師鬧翻了,你跟剪刀鋪子東家鬧翻了,你跟干爹……(歐陽山《三家巷》)
例(21)是針對受話人,“真是的”也可以說成“你真是的”,例(22)可以說成“我真是的”,例(23)明顯是指他者“團長”,例(24)表兩種意思,“真是的”前可以補加“你”,指向受話人。
由上知道,“真是的”的指向有聽話人、自己、其他三種情況,確定這三種情況的形式就是看它的所出現(xiàn)(包括隱含)的主語指代詞,也就是它的視角。所以“真是的”如果前面主語有(包括隱含)受話人“你”,標記視角為受話人,表現(xiàn)的就是交互主觀性,主要表達對聽話人的不滿;其他的則是(一般)主觀性,其中又區(qū)分為“聚焦于說話人”自己和其他兩種情況。聚焦于自己往往表達自責,通過自責表示歉意;指向交際雙方之外的其他人或事,則只是一般性交際內容,其目的可能是確認,也可能是對他者的不滿或指責。
“真是的”中哪些是一般主觀性、哪些是交互主觀性?與它的語義類型是否有關?主觀性強弱等級是怎樣的?
主觀性是說話人在話語中留下的個人印記,主觀性為說話人的視角、意義向說話人聚焦是一般主觀性(或言者主觀性),說話人站在聽話人立場、意義向聽話人聚焦則表現(xiàn)為交互主觀性,說話人從自己立場轉向聽話人立場實現(xiàn)的手段是移情,形式上表現(xiàn)為從言者主語轉為聽者主語,包括省略和隱含的情況,以此由言者視角變?yōu)槁犝咭暯恰?“真是的”具有一般主觀性或交互主觀性,與它確認、肯定和埋怨、不滿兩種語義傾向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表示確認、肯定的主觀性為一般主觀性,而表示埋怨、不滿的則有的表現(xiàn)為交互主觀性,有的表現(xiàn)為一般主觀性。意義聚焦于聽者的,也就是主語為第二人稱的為交互主觀性,主語為第一人稱或其他的為一般主觀性或言者主觀性。
“真是的”表示確認、肯定,是它的本義,也是它的本來語用功能。在運用中,發(fā)出“確認、肯定”行為的主體非常自然是說話人,無論是確認、肯定的對象是聽者的陳述或事實,還是確認交際雙方之外的陳述或事實,主體都是說話人,視角都是說話人自己,它所表現(xiàn)的主觀性無疑是一般主觀性或言者主觀性。如:
(25)這樣我也會相信,腦中也真的乖乖浮現(xiàn)“某人確實很特別”的念頭。真是的,在看到這張卡片之前,我還從來不曾覺得這個某人有什么特別的呢!(蔡康永《有一天啊寶寶》)
上例“真是的”雖然沒有出現(xiàn)主語“我”,但非常明顯,前面完全可以補加“我”,其視角就是說話人本人,表現(xiàn)出言者主觀性或一般主觀性。采用他者作為主語的例子,雖然主語不是說話人“我”,但無一例外主語并不是發(fā)出確認、肯定的主體,而是確認、肯定的對象,如:
(26)“……鈞那點兒錢頂多買套兩室戶,人家曉卉住的是什么房子?花園別墅!真是的,花園別墅能跟工房比嗎?曉卉,照片帶來沒有?給他爸爸看看!”(《作家文摘》1995年)
這里“真是的”沒有主語,也不好補加,可以說是隱含了他者主語“小卉住的房子”,表示肯定或確認“小卉住的房子”是“花園別墅”,但“小卉住的房子”只是確認或肯定的對象,而發(fā)出確認、肯定主體和視角是說話人,體現(xiàn)出的主觀性仍然是言者主觀性。“真是的”表示確認、肯定語義功能的沒有第二人稱主語的例子說明,發(fā)出確認、肯定的主體和視角不可能是聽話人,即使主語是他者也改變不了確認、肯定的主體和視角,確認、肯定的話語意義只能向說話人聚焦,所體現(xiàn)的主觀性只有言者主觀性或一般主觀性。
“真是的”表示埋怨、不滿的互動功能標記,其所體現(xiàn)的主觀性發(fā)展為交互主觀性,較之表示“確認、肯定”的主觀性更為豐富,程度也更強。表示對聽話人的埋怨與不滿,采用第二人稱作為主語(包括省略和隱含),通過移情,即從自身視角向對方視角、立場轉移以達到意義“聚焦聽話人”的目的,希望得到對方的接受與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對自己的言行有所調整與約束,也可以說是一種交際策略與手段。上面例(21)—例(26)說明了“真是的”不同視角所體現(xiàn)的主觀性差異。
從上文對交互主觀性、主觀性的論述與對 “真是的”主觀性類型的分析,可以確定“真是的”主觀性的等級,即:
埋怨、不滿類>確認、肯定類
在埋怨、不滿類中,又呈現(xiàn)出這樣的等級鏈:
第二人稱主語 > 第一人稱主語 > 其他主語
↓ ↓ ↓
交互主觀性 主觀性(聚焦言者) 主觀性
將兩種類型統(tǒng)一進行分析,主觀性強弱等級鏈如下:
埋怨類第二人稱主語 > 埋怨類第一人稱主語 > 埋怨類其他與確認類
↓ ↓ ↓
交互主觀性主觀性(聚焦言者)主觀性
關于“真是的”主觀性強弱等級,有兩個問題需要明確,否則容易陷入單純憑主觀感覺來判斷的誤區(qū)。
第一,“真是的”主觀性強弱與它表達的某種具體情感、立場傾向等因素沒有關聯(lián)。
“真是的”的主觀性是說話人留下的個人主觀印記,包括一般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從強弱程度說,后者高于前者,這是一個基本理論判斷標準,我們上面結合語義類型、視角、形式等確定出了它的主觀性等級。前面在梳理以往研究成果時談到,有的研究把“真是的”表示埋怨、不滿再細分出了若干小的類型,如將“真是的”細分為“斥責責怪、批評、嘲諷、埋怨抱怨、無奈、嗔怪”6種(郝玲,2018),那么怎么認定這6種小類主觀性的強弱呢?是批評強還是斥責強?從立場表達說,立場表達有正面評價與負面評價兩種,不能憑感覺確定是正面評價強還是負面評價強。比如不能認定自責就一定比斥責別人弱,從個人感情表現(xiàn)看,過于高興和過于生氣都可能引起心臟不適,不好說高興就強于或弱于生氣。王敏(2019)在“反預期”的總體定位下,將“真是的”分為責怪和責罵、抱怨和不滿、無奈和自責、客氣、嗔怪5種情況,并概括出了“反預期”量級。她說的“反預期”也有稱為“超預期”,曹秀玲(2016:16)認為“超預期”標記“表示認識主體對客觀事物認識上的不足”,是一種主觀情態(tài)義,“主觀情態(tài)義”就是主觀性,而主觀性的強弱是要看它表現(xiàn)的是何種主觀性,不能單純從語義上來判斷,比如由此就認定“客氣”的主觀性就不如“責罵、斥責”強,那“客氣”與“無奈”呢?如何從語義確定孰強孰輕?這樣評判的依據(jù)成了純看個人感覺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述主觀感受呢?在實際使用“真是的”時會根據(jù)交際需要表現(xiàn)出不同的語氣,如前面加“可”組成“可真是的”來加強埋怨、不滿的語氣,也可以通過體態(tài)語來加強語氣,但這并沒有改變它主觀性的根本性質,不能因為語氣強烈一般主觀性就變成了交互主觀性,因為這沒有涉及視角、語義聚焦傾向和主語形式的變化,它還是原來的主觀性。語氣強烈只是單純語氣加強的表現(xiàn),但有時候說話人出于某種原因極力克制自己而采取平靜的語氣,或者為烘托氣氛而作出夸張的表達,如果按照主觀感受來確定主觀性強弱就無法把握了。
第二,“真是的”主觀性強弱與它在話語中所處的位置沒有關聯(lián)性或者說關聯(lián)性不大。
話語標記主觀性與其句法位置是否具有關聯(lián)性,這也是相關研究關注的一個問題,但還沒有明確的定論。完權(2017)在梳理國外研究成果時說到國外學者發(fā)現(xiàn)法語、英語等印歐語某些語言形式的主觀性與交互主觀性與其句法位置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但他通過對漢語的考察、分析,認為“漢語(交互)主觀性的表達并不依賴特定的位置”。同樣,鄭貴友(2020)在討論影響漢語話語標記功能表達的形式因素時,認為標記的位置對功能表達的影響比較薄弱,不如其他形式因素大。上述研究說明話語標記的位置(包括構成標記成分在標記中的位置)與主觀性可能存在某種關聯(lián)性,但具有什么樣的關聯(lián)性與如何關聯(lián)等還不是很清楚,具體到某個或某類標記更有待探討。王敏(2019)對“真是的”的“反預期”認識情態(tài)(即具體的主觀性)程度等級進行了歸納,提出了幾個等級序列,其中有一個等級序列就是按照“真是的”的句法位置排列的,為:句首>句中>句尾,所舉例子為:
(27)a.王通說:“真是的!那天只要我手里有一枝小曲尺,說老實話,咱們的罷工失敗不了”(王敏,2019)
話語標記具有句法位置可進行線性移動而功能不變的特點,上例“真是的”處于句首,移動后可以變換為:
(27)b.王通說:“那天只要我手里有一枝小曲尺,真是的!說老實話,咱們的罷工失敗不了”
(27)c.王通說:“那天只要我手里有一枝小曲尺,說老實話,咱們的罷工失敗不了,真是的!”
認為 “‘真是的’位于句首,開門見山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統(tǒng)轄整個話語內容;位于句中的‘真是的’則只能統(tǒng)轄后面的話語內容,對整個命題進行評價;而位于句末煞尾的‘真是的’則在陳述完事實之后,再補充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更容易理解為追補成分?!彪m然不能排除話語標記位置與主觀性程度之間具有關聯(lián)性,但就“真是的”來看,處在話語中任何一個位置都沒有改變它的視角和語義聚焦傾向,所以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別的位置,主觀性強弱并沒有發(fā)生改變。前面說過,“真是的”可以通過添加某些成分來加強語氣,如前面可以加副詞“可、還”或語氣詞“哎呀、哎喲”等,后面也可以添加語氣詞“呀、呢”等,實際交際時還可以通過語音輕重變化等手段來表現(xiàn)某種語氣,但其主觀性沒有改變。而反觀上面例子,位置的移動可能連語氣變化都未必有,所以它所處的位置與主觀性強弱并沒有明顯的關聯(lián)。進一步說,如果王敏(2019)所概括的“真是的”句法位置主觀性強弱等級鏈成立的話,那么它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話語標記主觀性都有這樣類似的規(guī)律?縮小范圍說,是不是其他“反預期”標記都如此?各類話語標記與個案雖然多少會有差異,但大致規(guī)律應該差不多,既然“真是的”有如此主觀性等級規(guī)律,那么別的話語標記也應該大致如此,但答案顯然是不確定的。關于話語標記的句法位置,張黎(2017:21-22)有過清楚闡述,他指出話語標記從分布上可以分為位置固定和不固定兩類,非定位標記數(shù)量上占大多數(shù),定位標記數(shù)量少,且主要是篇章功能標記。定位標記分為居首、居中、居后三類,那么是否就要認為居中、居后的主觀性就要弱于居首的呢?再以此去推斷非定位標記,尤其是主觀性高的標記,是不是也這樣呢?至少應該大致這樣,因為王敏(2019)對“真是的”不同位置具體例子主觀性強弱的解釋同樣也可以用于其他標記,如句首是“開門見山……統(tǒng)轄整個話語”,居中“只能是統(tǒng)轄后面內容”,居后“更容易理解為追補成分”,顯然不能這樣判斷,這難免有“只見樹木”之嫌,甚至顯得有些荒唐。與位置關聯(lián)的是交際策略,也是說話人為達成交際目的、取得理想交際效果的手段之一。就“真是的”來說,說話人為了實現(xiàn)確認、肯定或埋怨、不滿的交際目的,會根據(jù)交際語境和交際對象的特點來安排自己的話語,一般都會放在前面先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為后面取得對方認同奠定基礎,但也會根據(jù)需要進行策略調整,將“真是的”放在中間或后面來取得同樣的效果,其作用可能更為婉轉,更容易為聽話人接受,這中間可能還會伴隨語氣的調整和非言語手段,但它的主觀性及強弱并沒有改變,放在什么位置只是說話人為達到滿意效果選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