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艷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為改變以往一些幼兒園過度關注安全造成的教師包辦代替,低估幼兒能力等現(xiàn)象,我們鼓勵教師用課程的視角去解決生活問題,深挖生活環(huán)節(jié)的教育價值,從而真正樹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
自主進餐是幼兒園重要的生活活動內容,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提出了改造兒童觀和教育觀的第一步支架,其中支架四——重新認識和發(fā)現(xiàn)幼兒及幼兒的生活活動如何“游戲化”提出:嘗試一餐兩點由兒童自主完成,教師只是服務生之一。那么,幼兒園如何開展自主進餐活動,讓生活活動更有趣,并更能促進幼兒成長呢?
一、自主進餐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幼兒園的自主進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幼兒在自主進餐時,教師會在安全上束縛幼兒,覺得幼兒自主進餐會存在安全隱患,忍不住會包辦代替;餐具選擇不合理,冬天時仍用不銹鋼碗盆,飯菜很快就會涼,不利于幼兒的身體健康;人員分工不合理,教師和保育員沒有明確分工,存在消極怠工現(xiàn)象;就餐環(huán)境沒有特別設置,僅僅是桌子、椅子,保育員及教師有時還大聲斥責幼兒吃飯?zhí)?、制止幼兒間的交流;餐后沒有給予幼兒收拾整理碗筷的機會,保育員直接收拾完后擦桌子,等等。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開展了自主進餐教研活動,討論自主進餐的價值,探索適宜的有效實施自主進餐的策略。
二、實施自主進餐的有效策略
(一)科學制訂食譜,激發(fā)自主進餐愿望
幼兒園膳食委員會的成員要懂得兒童營養(yǎng)的基礎知識,定期組織討論,保證幼兒食譜多樣化。幼兒園一餐兩點的制訂不僅要講究合理搭配以保證幼兒膳食平衡,還要講究色、香、味、形及品種多樣化。比如,上午點心中的牛奶和豆?jié){要輪換,谷類食物如餅干、面包要經常更換種類,午餐的主食要米面交替吃,面食花樣也應經常翻新,午點中的水果、糕點、自制點心要多更換。此外,幼兒園還應該關注一餐兩點量的提供,比如,一包餅干、一個花卷、兩片水果、三顆圣女果等,引導幼兒學會按數(shù)取物,促進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數(shù)學。
(二)做好餐前準備,確保自主進餐實效
1.注重餐具提供的適宜性
實施自主進餐應重視餐具的選擇,充分考慮幼兒的感受,配備帶有保溫功能的手推車、數(shù)量充足的飯鏟和勺子,以便有效減少幼兒排隊等待的現(xiàn)象。為幼兒餐后分類提供盛放碗、筷子、勺子及殘羹的不同大小的收納盆等,方便幼兒按照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餐后整理。經過反復嘗試與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幼兒園使用的餐盤表面較淺,剛盛好時因為太燙幼兒不好端,到了冬季表面又因為散熱快,不容易儲存熱量。因此, 筆者建議使用碗,特別是一些中間有真空層的碗,既能保暖又方便幼兒端拿。此外,不應為了鍛煉幼兒使用筷子的能力而只提供筷子,可以同時提供筷子和勺子,讓幼兒根據(jù)自身的發(fā)展水平,自主選擇進餐工具。
2.注重人員分工的合理性
科學的人員分工是實施有序自主進餐的保障,我們要求保育員做好餐具消毒及飯菜供應工作,在每日進餐前30分鐘開始準備,配置好消毒水,將餐前準備桌和手推車擦好備用,檢查餐巾、餐盤是否消好毒,消好毒的餐具應蓋上消毒布,防止灰塵、蚊蟲進入。一名教師在幼兒進餐前30分鐘組織幼兒聽音樂或故事、餐前談話等,避免過度興奮或出汗。另一名教師在盥洗室負責照看幼兒洗手,等到最后一名幼兒洗完手后,收拾好毛巾,拖干地上的水漬,整理好盥洗用具,出來和其他保教人員同時照顧幼兒進餐。明確的人員分工能夠避免發(fā)生安全事故。
3.注重餐前談話的有效性
餐前談話環(huán)節(jié),我們轉變以往“教師講”的慣性思維,緊扣“講什么”“誰來講”,將談話的權利交給幼兒。幼兒可以分享家庭中的趣事,也可以介紹今日食譜,還可以對餐前的游戲活動中同伴的游戲行為或新的游戲玩法進行評析。還有的幼兒園開展了餐前播報活動,幼兒和家長事先了解當天的菜譜,利用多種途徑搜索菜肴的相關資料,在餐前用俏皮而幽默的形式向同伴介紹菜名和營養(yǎng)價值。例如:“有個古老的傳說,據(jù)說多吃這些小蝦米,長大后就可以像它們一樣自由自在地游泳了?!薄昂倪b遠的大海里來到我們幼兒園,就是為了給我們送營養(yǎng)的。”“木耳是大地的耳朵,蘑菇是大地的雨傘,吃了會讓我們變得更機靈?!庇行У牟颓罢勗?,不僅能幫助幼兒了解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更能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
(三)關注餐時組織,培養(yǎng)良好進餐習慣
1.營造溫馨環(huán)境
我們努力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物化環(huán)境:保證室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溫度適宜、餐桌與食具清潔美觀;餐前組織幼兒一起閱讀,一起做手指游戲;進餐中播放舒緩的音樂穩(wěn)定幼兒的情緒,讓幼兒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靜靜地享受用餐。我們還十分關注幼兒的心理環(huán)境:指導幼兒進餐時,保教人員做到不大聲喧嘩,不討論飯菜的好壞;鼓勵幼兒細嚼慢咽,不催促幼兒“快點吃”,告訴幼兒“別著急,慢慢吃”;多說一些鼓勵的話和刺激食欲的話,如“今天××小朋友吃飯有進步?!薄敖裉斓娘埐苏嫦惆?!”等等;對于食欲不好的幼兒,則耐心鼓勵,不比較、不強迫,并與家長探討分析幼兒不愛吃飯的原因,尋求促進幼兒食欲的良好辦法。
2.優(yōu)化過程指導
幼兒園實行半自主和全自主相結合的模式,杜絕保教人員的包辦代替行為。小班以教師引導下養(yǎng)成良好的進餐習慣為主,中、大班以自我服務及為他人服務為重點引導幼兒自主進餐。幼兒園保證按時按量供應幼兒飯菜,盛餐過程中減少教師干預,鼓勵幼兒按需取餐。幼兒根據(jù)個體需要自主取好飯菜后,由過去整齊劃一的統(tǒng)一用餐,轉變?yōu)檎l打好飯菜誰先吃的進餐模式,既保證了飯菜的溫度,又減少了等待的時間。幼兒園定期觀看班級自主進餐的視頻,針對出現(xiàn)的排隊等待、行走路線等問題,協(xié)調解決的辦法。教師和幼兒一起制訂進餐規(guī)則和公約,讓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和行為習慣。
就餐過程中重點培養(yǎng)的是幼兒良好的就餐習慣。針對吃飯過快的幼兒,教師要及時提醒其一口飯一口菜,細嚼慢咽。對于部分幼兒長期形成的吃飯?zhí)籼?、邊吃邊玩、含飯等不良飲食習慣,一是采用故事引導、榜樣示范法,利用幼兒喜歡聽故事的特點,以故事中的人物樹立榜樣,同時請吃飯干凈整潔、動手能力強的幼兒示范吃飯的樣子給大家看,從而讓依賴性強的幼兒開始自己動手吃飯;二是采用座位調整法,把吃飯慢的幼兒同吃飯快的幼兒混搭在一起,讓他們感受到快樂進餐的氛圍,從而使得這些幼兒自主改變進餐習慣。
(四)不忘餐后整理,增強自我服務意識
實施自主進餐后,我們打破餐后整理工作都是由保育員負責完成的模式,引導幼兒將自己碗里吃干凈,用毛巾擦嘴后,將自己的碗、勺、毛巾輕拿輕放、分類擺放到貼有相應標識的盆子里。值日生輪流擦桌子、排椅子,培養(yǎng)熱愛勞動、樂于為他人服務的良好品德。餐后由教師組織先吃完的幼兒根據(jù)意愿選擇看圖書、捏橡皮泥、搭積木、小組游戲等小活動,以免影響未吃完幼兒的情緒。等所有幼兒都吃完后,一起飯后散步,促進食物的消化。
實施自主進餐,體現(xiàn)了教師放手、幼兒自主的理念,在此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幼兒的學習與成長。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是由一個個細微的生活片段組成的,入園、喝水、盥洗、如廁、進餐、午睡等環(huán)節(jié),正是幼兒成長所需要的活動。作為幼教工作者,應像組織幼兒自主進餐活動一樣,在其他生活活動中,同樣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自主選擇、主動創(chuàng)造的機會,支持和鼓勵幼兒積極探索、主動交往、充分表現(xiàn),將幼兒的學習與成長融于生活、回歸生活,在生活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品質,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