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 文:《燭之武退秦師》(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三)
作 者:左丘明
圖/燒餅漫畫
●原文摘錄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①,許君焦、瑕②,朝濟而夕設版焉③,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課本注解
①嘗為晉君賜矣:曾經給予晉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嘗,曾經。為,給予。賜,恩惠。
②許君焦、瑕:(晉惠公)許諾給您焦、瑕兩城。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筑城防御。設版,指筑墻。版,筑土墻用的夾板。
●注解溯源
課文中連用三個注釋,就想講明白一件事情:
晉惠公是怎樣對秦穆公出爾反爾、忘恩負義(背信棄義)的。
公元前630年,晉文公(重耳)聯(lián)合秦穆公(秦伯)包圍了鄭國。鄭國緊急派出燭之武去說服秦伯,請他退兵。
燭之武不負眾望,憑三點理由說服了秦伯。
一是鄭國滅亡,受益的只有晉國。因為晉國土地擴張、實力變強,秦國的實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二是鄭國不滅,可以幫著秦國在東方道路上招待使節(jié),成為秦國外交上的幫手。
第三點理由,就是前面摘錄的這段文字所說的,晉國出爾反爾是有歷史的!這要追溯到晉惠公(夷吾)時期。
夷吾原本逃亡在外,經過多年流浪終于回到晉國成為國君,《左傳》《史記》中均對該事件有著詳細的記載。課本注釋中涉及的“劇情”主要如下:
里克等已殺奚齊、悼子,……里克使迎夷吾于梁。夷吾欲往,呂省、郤芮曰:“內猶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難信。計非之秦,輔強國之威以入,恐危。”乃使郤芮厚賂秦,約曰:“即得入,請以晉河西之地與秦?!奔斑z里克書曰:“誠得立,請遂封子于汾陽之邑?!鼻乜姽ㄗⅲ杭辞啬鹿笸┠税l(fā)兵送夷吾于晉。齊桓公聞晉內亂,亦率諸侯如晉。秦兵與夷吾亦至晉,齊乃使隰朋會秦俱入夷吾,立為晉君,是為惠公。
在求人幫助自己時,對外,夷吾向秦穆公許諾“即得入,請以晉河西之地與秦”,對內,向支持自己的里克許諾“誠得立,請遂封子于汾陽之邑”。
可是,一旦當上國君,夷吾就開啟了“敗人品”模式。他不但沒有給里克封地,還以殺了前兩任君主為由賜死里克。當然這是表面的說法,真正的理由是自己的哥哥重耳還流浪在外,他擔心里克會幫重耳篡權。畢竟,里克起初是想迎回重耳繼位,只不過重耳拒絕了,加上夷吾又許諾分封土地,他才幫助夷吾回國。
如果說為了消除政權不穩(wěn)定因素而殺了里克還說得過去,那么,夷吾對秦穆公的答復就很讓人無語了:
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鄭謝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許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許秦者?’寡人爭之弗能得,故謝秦?!?/p>
“我是想言出必行啊,但大臣們認為我許諾的時候不是國君,因此不算數(shù)……我爭了很長時間都沒說服他們……說話不算數(shù)真不是我想的……”你可以想象秦穆公聽到這番答復的心情嗎?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晉惠公對秦穆公的欺騙和傷害可不止這一次。
其實,幾年后,當聽完燭之武的一番勸說后,秦穆公心里的氣憤指數(shù)可能比你以為的還要高。因為按照史書的記述,晉惠公對秦穆公的欺騙和傷害可不止這一次。
四年,晉饑,乞糴于秦??姽珕柊倮镛?,百里奚曰:“天菑流行,國家代有,救菑恤鄰,國之道也。與之?!壁嵶颖唬骸胺ブ?。”繆公曰:“其君是惡,其民何罪!”卒與粟,自雍屬絳。
五年,秦饑,請糴于晉。晉君謀之,慶鄭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約。晉饑而秦貸我,今秦饑請糴,與之何疑?而謀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晉賜秦,秦弗知取而貸我。今天以秦賜晉,晉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被莨秒缴渲\,不與秦粟,而發(fā)兵且伐秦。
以上故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去年,晉國鬧饑荒秦國來相救;今年,秦國鬧饑荒,晉國不但不救,還趁火打劫攻打秦國!秦穆公因此大怒,“亦發(fā)兵伐晉”。你以為這就完了?
六年春,秦繆公將兵伐晉?!旁氯尚纾乜姽?、晉惠公合戰(zhàn)韓原?;莨R鷙不行,秦兵至,公窘,召慶鄭為御。鄭曰:“不用卜,敗不亦當乎!”遂去。更令梁繇靡御,虢射為右,輅秦繆公??姽珘咽棵皵x軍,晉軍敗,遂失秦繆公,反獲晉公以歸。
這次,秦穆公抓住了晉惠公,本來準備殺掉他“祀上帝”,以報三番五次羞辱之仇。但經過一番考慮,最終還是“十一月,歸晉侯”——把他放了回去!
所以,秦穆公對晉惠公真的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p>
弟弟晉惠公是“出爾反爾”“忘恩負義”的代言人,哥哥晉文公卻是“言必信,行必果”。
晉惠公這一次次的出爾反爾和忘恩負義,雖然得到了一些眼前的利益,但也影響了自己的威望、民心的向背、國家的形象以及他這一脈政權的穩(wěn)固性和正當性,還有秦國對晉國儲君的態(tài)度。晉惠公死后,他的兒子即位(即晉懷公),但不久后,秦國又扶持晉惠公逃亡在外的哥哥重耳回國為君(即晉文公)——和當年支持他一樣。
有意思的是,晉惠公和晉文公雖然是兄弟,但龍生九子,各個不同,晉文公和晉惠公還真不一樣。在這次圍鄭之前,晉文公重耳就已經在與楚國的城濮之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自己的“言必信,行必果”了。
重耳逃亡到楚國時,楚成王待他如上賓。重耳許諾楚成王,如果自己有一天回國當政,兩國交戰(zhàn)時一定讓晉軍“辟君三舍”。四年之后,重耳回國繼位,成了晉文公。三年后,楚國和晉國在中原交戰(zhàn),重耳信守諾言——
楚得臣怒,擊晉師,晉師退。軍吏曰:“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約退三舍,可背乎!”
這就是“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的由來。
這兄弟倆一個是恩怨分明、知恩圖報,一個是出爾反爾、無恥到底,人品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果然是性格(人品)決定命運(成就),人品差的,老成為別人埋汰的對象,兩千多年過去了,依然為人所不齒;人品好的,不僅在身前成就了春秋五霸的功業(yè),還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勵志、仁義的美好故事。
如果感興趣,可翻閱《史記》《左傳》等,讀一讀“重耳之亡”的故事吧,對理解《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也有大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