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題指導:德清縣第一中學 張春梅
2019—2020 學年第一學期德清縣第一中學高一年級教學質量檢測卷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有一個家庭農場,叔侄養(yǎng)牛、擠奶,收入高于一般人,日子過得充實愜意。但也有苦惱,他們不能出遠門,不能旅行,因為牛每天要產奶。牛被人馴化、圈養(yǎng),其實人也被牛束縛了。
生活中這種現象很普遍,有了汽車、手機、互聯網,以為生活空間大了,其實也可能被它們掌控了;掌握了一種語言表達方式,以為有助于交流,也可能陷入一種思維定式。
對于這類現象,你有什么樣的體驗或看法?寫一篇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
②不得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
③明確文體,不要寫成詩歌。
④不少于800 字,不得抄襲、套作。
● 同學甲:莫讓網絡成為禁錮你的枷鎖——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網絡等信息技術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人們也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網絡的泥潭,反而被禁錮,所以要打破這個枷鎖。
點 評: 這位同學采用的審題方式很具有代表性,不少同學都存在這樣的審題誤區(qū)。材料中確實提到了“網絡等信息技術”對人們生活的掌控,但這只是材料的部分內容。這位同學只抓住這一點,從“莫讓網絡成為禁錮你的枷鎖”這一角度進行立意,過于片面,屬于“盲人摸象”式審題,偏離了題意。
● 同學乙:掌握了一種語言表達方式,以為有助于交流,也可能陷入一種思維定式;當我們掌握一種新的技能手段,在使用其功能的同時也會陷入思維定式,陷入“取一瓢飲便不再見汪洋”的誤區(qū),因此我們要對“思維定式”加以警惕、防范。
點 評: 這位同學雖然與同學甲的立意不同,但兩者存在的問題是相似的,同樣只是看到了材料的一部分,僅抓住材料第二段中提到的“思維定式”現象做文章,提出要對此“警惕、防范”,沒有結合第一段中的內容及第二段中的第一種現象進行整體思考、提煉,屬于偏題。
● 同學丙:有得便有失,有失便有得。我們獲得更高的收入是以失去更多的自由時間、投入更多精力為代價的;我們在獲得更多便利、擴大生活空間的同時也會對新的技術和手段產生依賴;我們在掌握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的同時也可能陷入某種思維定式。因此每一次收獲都伴隨著付出,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
點 評: 這位同學對材料中提到的三種現象進行了分析,找到其共通之處并總結出“得失”這一主題,是較為準確的。但僅僅只是總結材料中三種現象的共通之處是不夠的,對“得失”之間的關系把握也太過籠統(tǒng)、粗線條,沒有提出自己對這一問題更深入的思考,導致立意欠佳,由此展開論證也難以得高分。
● 同學?。菏挛锟傆袃擅嫘?,有得亦有失,得失相互影響。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辯證看待得與失。其“失”可避則盡力避免,不可避免則學會坦然面對,不患得患失。
點 評: 這位同學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礎上提煉出“得與失”的主題,而且對問題的闡述沒有停留在表面,更進一步認識到了“得與失”之間的辯證關系,并提出了在面對“得與失”時應有的正確態(tài)度,審題全面,立意準確。
審題先“審”材料,全面把握內涵。題目所給的兩段材料中,包含了三種現象。三者之間看似并列,實則隱含遞進關系。
材料第一段中“叔侄養(yǎng)?!钡墓适?,說的是人們?yōu)榱说玫搅己玫奈镔|條件而犧牲了自己的休閑時間,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自由。第二段則提出了人們利用新興科技但同時也被科技所“控制”,以及學習了新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會導致我們陷入思維定式,這兩種現象相較第一段中的現象更貼近現代生活,具有現實意義。三種現象都呈現了一個觀點:人們在“得到”的同時也會失去一些東西,且可能會受到制約。
第二步“審”問題,讀懂提示信息。題目問“對于這類現象,你有什么樣的體驗或看法”,“這類現象”提示我們要對材料中的三種現象進行“類”的歸納,尋找它們的相通之處,而不是單獨針對其中某一個現象立意。
材料讓我們看到發(fā)展過程中面臨著“得與失”的問題,立意時,我們須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得與失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你有什么樣的體驗?我們該如何面對、應對發(fā)展過程中的得失?……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建構起立意,思維才能逐漸走向縱深。
以下立意供參考:
(1)因為有“失”,更需珍視所“得”。
正是因為我們付出了汗水、時間甚至自由的代價換來了現在的“得”,所以要更加珍視它,盡力將“得”的作用最大化。
(2)得失相伴相生,我們應辯證看待、理性權衡,并努力提升自己,趨利避害。
面對無可避免的“失”,坦然面對,做了選擇就無怨無悔;面對可控制的“失”,則盡力避免,努力提升自己,突破束縛與限制,做到不被外物所支配。
立意:事物有兩面性,發(fā)展往往伴隨著相應的弊端。面對得與失,我們應辯證看待,趨利避害,突破束縛。
第一部分:聯系材料,提出觀點。
正因為事物存在兩面性,得失相伴相生,所以我們首先需要正視得失,其次要學會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動趨利避害。
第二部分:提出分論點——正視得失,理性權衡,不患得患失。
得失相伴,難得兩全之法,所以面對“得”與“失”,我們應保有平常心,要有看到“失”的智慧和正視“失”的勇氣,在每一次選擇面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謹慎權衡,做好承擔“失”的準備,才能坦然地擁有“得”。
第三部分:提出分論點——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趨利避害,突破束縛。
要想收獲物質財富,付出時間和精力是必然的,但我們應提升自我思想境界,不被物欲所困。在使用新興技術、學習新的表達方式時,我們也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努力拓寬視野、知識面,磨煉意志,提升定力,培養(yǎng)理性、客觀的思維,讓外物“為我所用”而不至于沉溺其中、受其束縛。
第四部分:總結、重申觀點。
發(fā)展的過程往往伴隨著得與失,我們應正視得失,理性權衡,同時提升自己,趨利避害,突破限制與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