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楚婷,邱沈虹,詹彩銀,劉惠霞,李麗霞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yī)院,廣東 佛山528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由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壓迫或刺激相應水平的脊神經(jīng)根,引起腰部疼痛、坐骨神經(jīng)痛等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使用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該病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腰椎間盤突出癥在中醫(yī)古籍中無相應病名記載,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歸于“腰痛”“痹證”等范疇。研究表明,推拿手法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較好的療效[1]。此外,積極的康復訓練也可避免病情反復,取得較好的效果[2]。本研究探討推拿手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緩解期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佛山市中醫(yī)院治療的110例緩解期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5例。治療組男35例,女20例;病程1~22個月,平均(8.97±2.80)個月;年齡18~60歲,平均(38.23±5.35)歲;椎間盤突出部位:L4~528例,L5~S120例,L3~S17例。對照組男33例,女22例;病程2~20個月,平均(9.05±2.76)個月;年齡20~59歲,平均(37.51±5.42)歲;椎間盤突出部位:L4~529例,L5~S118例,L3~S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實用骨科學》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且處于緩解期[3]。②病程≥1個月。③患者無明確手術指征,選擇保守治療。④年齡18~60歲,性別不限。⑤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伴有骨結核、骨腫瘤、椎體滑脫、骨質疏松癥患者。②伴有心、肝、腎等嚴重內(nèi)科疾病患者。③有明確手術指征或疼痛劇烈患者。④有認知障礙或精神障礙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1.4 剔除標準 ①基線資料不完整的患者。②不配合治療的患者。③研究過程中接受其他方案治療的患者。
2.1 對照組 給予推拿手法治療。點按、點揉患者腰背部華佗夾脊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等穴位,按揉5 min;在病變節(jié)段棘突旁的壓痛點用彈撥法緩解肌肉痙攣,彈撥5 min;應用法放松腰部兩側豎棘肌5 min;直擦兩側膀胱經(jīng)、督脈,橫擦腰骶部,以皮膚透熱為度,約5 min。采用常規(guī)腰椎斜扳法,患者取側臥位,位于上側的下肢取屈髖屈膝位,下側的下肢自然伸直;醫(yī)者站于患者前方,一手抵住其肩前部,一手抵于臀部,兩手同時做方向相反的力,數(shù)次小幅度扭轉使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轉至明顯阻力位,進行1次突發(fā)、快速的扳動,??陕劶啊斑青钡膹楉懧暋C咳?次,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推拿手法治療基礎上予以康復訓練治療。①平板支撐運動:身體成一條直線,用腳趾和前臂作支撐,腹肌收縮保持10 s后緩慢放松,每次10個,每日2次。②拱橋式背伸肌鍛煉:囑患者取仰臥位,雙腳掌、雙肘部、后枕部著床,小腿與床垂直用力,使臀部離床,腹部前凸如拱橋,稍傾放下,動作緩慢,重復進行,每次10 min,每日2次。③直腿抬高鍛煉:患者仰臥位于硬板床,一側下肢將足跟置墻上,貼墻用力盡量上抬,維持10 s后緩慢放下,同法進行另一側下肢的鍛煉,每次10 min,每日2次。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分值范圍為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最劇烈的疼痛。②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shù)(JOA)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腰椎功能,總分范圍為0~29分,分值越低表明腰椎功能越差。③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指地距離。患者雙足靠攏,雙膝關節(jié)保持伸直,軀干向前彎曲盡量觸地,用卷尺測量此時中指指尖距離地板間長度,即為指地距離。④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腰腿痛基本消失,活動基本正常;好轉:腰腿痛有所緩解,活動功能較治療前改善;未愈:癥狀、體征未見明顯緩解[4]。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VAS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緩解期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緩解期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5 7.18±2.20 2.28±1.12△▲對照組 55 7.24±2.16 4.28±1.62△
(2)JOA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JOA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治療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緩解期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shù)比較(分,±s)
表2 兩組緩解期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shù)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5 15.26±1.73 23.45±3.17△▲對照組 55 16.76±2.05 19.64±3.48△
(3)指地距離比較 治療后,兩組指地距離均較治療前縮短,且治療組指地距離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緩解期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指地距離比較(cm,±s)
表3 兩組緩解期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指地距離比較(cm,±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5 25.32±10.76 10.86±2.38△▲對照組 55 24.40±11.08 17.42±3.34△
(4)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55%(52/55),高于對照組的81.82%(45/5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緩解期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傷科的常見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見原因,多因腰椎間盤發(fā)生退行性變,抗負荷能力減弱,且在外力反復擠壓、扭轉、屈曲的作用下,導致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jīng)根,從而引起腰痛及下肢放射痛[5]。中醫(y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歸于“腰痛”“痹證”等范疇,“骨錯縫,筋出槽”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關鍵病機,可能通過影響脊柱穩(wěn)定而引起椎間盤退變[6]。《難經(jīng)》記載:“四傷于筋,五傷于骨?!闭f明筋骨相近,傷筋必及骨,傷骨必損筋。正常的脊柱力學平衡由肌肉、韌帶、筋膜等組成的動態(tài)平衡系統(tǒng)和椎骨、椎間盤、關節(jié)囊等組成的靜態(tài)平衡系統(tǒng)組成,兩者在病理狀態(tài)下相互影響,治療主要在于恢復腰椎力學結構平衡。
推拿手法是中醫(yī)重要的組成部分,廣泛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本研究主要采用按法、揉法、擦法法、整復等手法治療。點按由于接觸面積小,滲透力強,具有調(diào)理氣血、通絡氣血、調(diào)和陰陽的作用。點按法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一方面能夠改善椎間盤與神經(jīng)根、硬膜囊相對位置關系,改善神經(jīng)根、硬膜囊受壓;另一方面可以緩解肌肉痙攣,調(diào)整失穩(wěn)小關節(jié)嵌頓、扭曲或半脫位狀態(tài),恢復脊柱生物力學平衡[7]。揉法輕柔和緩,手法貴在柔和。研究表明,揉法能通過降低背根神經(jīng)節(jié)的P物質(SP)表達,提高神經(jīng)病理痛大鼠的痛閾值,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8]。擦法作用于淺表皮膚,能產(chǎn)生熱量,加強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法作用于淺表皮膚,作用面積較廣。研究表明,法樣刺激能改善損傷細胞中細胞內(nèi)Ca2+超載的情況,細胞內(nèi)Ca2+濃度降低,將力學信號轉化成化學信號,從而啟動機體多種生理調(diào)節(jié)功能[9]。提拉旋轉復位手法的操作要點在于行手法前擺放好姿勢,使下肢與上半身應力點集中在突出節(jié)段處,借助旋轉牽引力,使突出椎體節(jié)段產(chǎn)生旋轉剪切力,恢復椎間盤高度,增大髓核腔隙,有利于髓核吸收,減輕髓核對神經(jīng)根的壓迫。目前,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性逐漸得到臨床醫(yī)生的重視與認可。2014年北美脊柱外科學會擬定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中,將脊柱推拿技術納入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10]。
隨著醫(yī)學的進步與發(fā)展,康復醫(yī)學逐漸成為臨床醫(yī)學的重要分支??祻陀柧毷强祻歪t(y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于改善患者的活動功能、糾正不良姿勢、預防疾病復發(fā)具有重要的意義。康復訓練過程一方面促進周圍軟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營養(yǎng)物質吸收,改善椎間盤基質代謝,緩解椎間盤退變;另一方面可促進代謝,有利于椎間盤無菌性炎癥的消退[11]。此外,康復訓練可以增強患者脊柱整體運動肌群和局部運動肌群的伸展性和柔韌性,提高脊柱活動的協(xié)調(diào)性和靈活性,恢復腰椎正常的生物力學動態(tài)平衡,減輕對脊髓或脊神經(jīng)根的刺激和壓迫,達到緩解疼痛、提高活動功能的作用[12]。本研究所采用的康復訓練方式中,平板支撐運動主要加強腹部力量,尤其是腹橫肌,通過強化腹部肌群的力量,有利于維持脊柱的穩(wěn)定。有報道指出,腹腔可通過液體靜壓的方式減輕患者15%~30%的脊柱負荷[13]。拱橋式背伸肌鍛煉主要鍛煉腰背肌肉,尤其是豎棘肌,強化腰背肌肉力量,有利于脊柱穩(wěn)定性的重建。直腿抬高鍛煉有利于改善坐骨神經(jīng)與其神經(jīng)通道的相對位置,減少對神經(jīng)根的刺激。
本研究結果顯示,推拿手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緩解期腰椎間盤突出癥,可以提高臨床療效和JOA評分,降低VAS評分,縮短指地距離。說明推拿手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能有效治療緩解期腰椎間盤突出癥,緩解疼痛,提高腰椎活動功能,有利于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