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堅
摘 要
本文立足我國科技館科普教育工作實際情況,首先深入分析了科技館科普教育工作的具體內涵,然后從“科普教育進校園、網絡整合教育、組織措施優(yōu)化”三個方面,對科技館科普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對策進行了全面論述。
關鍵詞
科技館;科普教育;教育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G31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81
經濟發(fā)展、教育發(fā)展、科舉發(fā)展,催生出了“科技館”這一集合科學、教育功能的綜合體。從客觀角度看,現(xiàn)代科技館是科學技術、教育措施的全面合作,是科學技術科普資源的中心,有著面向廣大民眾開展科普教育的重要作用。就當前國內各地科技館的科普教育形式而言,科技館科普主要分為兩個類型,一種是依靠科技館本身的技術資源、教育資源而開發(fā)的教育活動,大多采用引導實驗、實驗觀看、知識講座等方式來實現(xiàn)有效科普;另一種則是簡單的展覽教育,主要展現(xiàn)富有趣味性、知識性的展覽內容,讓受教育者了解相應的科學技術原理。從科技館科普工作實際開展情況來看,當前多數科技館采取的措施都存在互動不足、教育不深入、展項連接松散等問題。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創(chuàng)新引領發(fā)展 建設科技強國”,青少年教育、科學教育是基本性教育工作,關系著我國未來的人才質量以及社會發(fā)展?jié)摿?。因此,亟須?chuàng)新科技館科普教育形式,提高科普教育工作實效性。
1 科技館科普教育內涵
科普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需在原工作基礎上,根據現(xiàn)存問題、發(fā)展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改良,因此要充分把握科技館科普教育工作的內涵以及定義。
1.1 科技館科普教育的定義
科技館科普教育工作是以傳授基本科學原理為目的,以素質教育理論為導向,以引導受教育者體驗科學思維、體驗探究方法為內容的現(xiàn)代化養(yǎng)成教育。從過程而言,科技館科普教育和學校教育有一定差異,科技館科普教育不僅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播,同時還注重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是否能夠內化在受教育者的腦海中,并注重人文精神以及科學精神的相互交融。
1.2 科技館科普教育的內涵
科技館科普教育的內涵和現(xiàn)代科學的內涵有著密切關系,從國內外科學教育發(fā)展歷程我們就可直觀窺見這一變化。如今人們對科學本質、社會生產的認知越發(fā)全面,科技館科普教育的價值也更加明確。在馬克思基本原理中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技館科普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進社會發(fā)展、促進個體發(fā)展[1]。
1.3 科技館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科技館科普教育工作是在國家宏觀指導下逐步開展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yè)逐步復蘇,科技館是為學校教育體制外,功能最為明確的公共機構,在素質教育不斷推行、發(fā)展、改革的背景下,我國正以科技館科普教育為載體,持續(xù)推進科學教育工作,且我國也應國際科學院聯(lián)合組織倡導,認可了墨西哥推進科學教育的相關宣言[2]。從國家發(fā)展的角度看,我國正經歷從發(fā)展中國家過渡為發(fā)達國家的重要階段,此階段需要將科學技術發(fā)展作為首要任務,并持續(xù)提高科學教育水平,如此才能夠提高國家生產力,促進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
2 科技館科普教育形式的創(chuàng)新對策
本文所提出的創(chuàng)新對策,是針對目前各地科技館科普教育互動不足、教育不深入、展項連接松散等問題提出的,具體表現(xiàn)為“科普教育進校園、網絡整合教育、組織措施優(yōu)化”三個方面。
2.1 科普教育進校園
科技館本身是面向廣大民眾,宣傳科學基本思想理論、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重要公共場所??破战逃M校園是近幾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的科普教育創(chuàng)新形式之一,主要表現(xiàn)為科技館科普教育、學校教育的全面整合,實現(xiàn)校內校外科學課程、實踐活動的有機融合,目的是解決科技館科普教育展項銜接不密切、科技館科普教育工作不深入等客觀性問題。數年來,各地在國家的指導下,持續(xù)推進科普教育進校園工作,基本達成了以科技館帶動基礎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但是“銜接不暢、重視程度不足”等問題卻普遍存在?,F(xiàn)立足于各個地區(qū)科技館科普教育進校園工作實際,提出相應創(chuàng)新對策[3-4]。
2.1.1 科學教育館校整合
各地應以素質教育為引導,由科技館、學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出符合創(chuàng)新目標的科學教育標準。這里建議各地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充分借鑒美國目前在科學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以宏觀科學教育標準為主導,科技館(博物館)科普教育工作積極配合學校科學教育改革工作,并根據實際情況將科技館(博物館)科普教育分為場館教育、到校服務、科技館(博物館)學校等類型,深入確定學校、科技館的具體合作形式。
2.1.2 強化科普教育研發(fā)
歐美國家科技教育水準普遍較高,可我國不同,歐美國家大多以博物館、學校為載體開展科普教育工作。學校在博物館的指導下,以“學校、博物館”合作為關鍵要素,以某個教育目標為引,持續(xù)開展科普教育研發(fā)工作[5]。如,設置互動性較強的教育菜單、注重博物館和學校全過程合作的教育項目、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我國科技館可充分借鑒國外的科普教育研究形式,注重對受教育對象心理要素、行為要素、學習能力的分析,以提高科技館科普教育進校園的實效性。
2.1.3 優(yōu)化教育資源儲備
科技館本身存儲的教育資源是為科技館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的基礎條件,但我們應合理分析科技館的科普教育資源是否符合學??破战逃膶嶋H需求。美國眾多博物館的教育資源開發(fā)工作,就為科普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如,美國植物園、舊金山探索館就和學校深入合作,為畢業(yè)生創(chuàng)造條件進行畢業(yè)設計,畢業(yè)生根據學校所頒發(fā)的任務,在館內深入學習。我國科技館應充分借鑒這種形式,和學校構筑起長期且穩(wěn)固的合作關系,根據統(tǒng)一科普教育目標的指導,持續(xù)開發(fā)建設教育資源,以保障科普教育系統(tǒng)性[6]。
2.2 網絡整合教育
物聯(lián)網技術、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科技館科普教育工作指出了新的發(fā)展方向。現(xiàn)如今,大可借助高新技術促使科技館科普教育工作打破展覽、簡單體驗的桎梏。網絡本身能夠讓科技館科普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延伸,并提高科技館科普教育的游戲性、教育性。
2.2.1 建設網絡教育平臺
根據青少年的個性特征、興趣傾向,應遵從經典的教育學原理、科學原理、心理學原理,形成符合青少年發(fā)展規(guī)律的網絡互動教育模式。根據教育學原理我們可了解到,青少年的學習動機決定了教育成效,而其學習動機是在教育環(huán)境以及社會環(huán)境下逐步形成的,采取適當的方法能夠刺激學習動機,確保其學習動機貫徹整個學習過程。如圖1所示,教育開始至教育結束均需要確保教育內容和學生學習動機產生化學反應,以確保青少年有足夠的積極性在網絡平臺上完成任務。
2.2.2 個性化教育建設
根據我國科技館科普教育實際情況,可見科技館科普教育的對象大多為8-14歲中小學生,且多數中小學生都是在教師、家長的監(jiān)督下參加科技館組織的科普教育活動或者到科技館中參觀,由此可見科技館科普教育對象有“親子合作”的傾向性。少數教育對象為15-18歲的中學生,此類中學生個性特征明顯,且知識面較廣,樂于獨自玩游戲。由此,我們可見科技館科普教育對象存在差異化特征,為提高科技館科普網絡教育的有效性,可在地區(qū)范圍內對受教育者進行全面調查。然后推出個性化的網絡教育服務[7-8]。如,科技館可構建出以網絡平臺為載體的角色扮演科普形式,以主角XX在地球上的探險為游戲主線,受教育者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親子合作以及獨立探險,將科普知識貫穿在網絡平臺的游戲中,并視情況實現(xiàn)線上、線下合作,引導受教育者來科技館內獲取知識,在線上完成知識任務,并給予分值等獎勵,同時輔以知識分數排行激勵廣大受教育者。
2.2.3 網絡社區(qū)建設
線上教育到線下的回歸是提高科技館科普網絡教育實效性的必然舉措,考慮到科技館本身在現(xiàn)場挖掘受教育者的能力有限,且受教育者的參與熱情、參與深度也較為有效,應利用網絡平臺這一成熟資源,建設出符合廣大受教育者需求的網絡社區(qū),并定期在社區(qū)中組織活動,讓廣大青少年能夠組成熱愛科學知識的團體,并定期參與科技館組織的線上、線下活動。
2.3 組織措施優(yōu)化
2.3.1 加強人員建設
科普教育形式的創(chuàng)新,意味著科技館需要投入更多的技術資源、人力資源,為提高科普效果,提高各項創(chuàng)新舉措的實效性,必須要進一步提高科技館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里、綜合素質。我們應了解到,在科普教育進校園、網絡科普教育的過程中,科技館的工作人員不僅僅是指導者,同時也是組織者、宣傳員,應根據科技館創(chuàng)新教育內容的具體情況,有側重的進行人員建設。
2.3.2 加強宣傳推廣
互聯(lián)網時代,科技館應綜合利用多個媒體渠道來宣傳科技館近期將要舉行的活動,并突出活動的創(chuàng)新內容,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站等,合理利用AR、VR技術,促使受教育者或廣大家長能夠通過全媒體視窗深入認知科技館。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科技館科普教育工作對國家生產力提升、科學技術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各地科技館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原有的科普教育工作形式上,整合學校教育力量、互聯(lián)網技術對科技館科普教育工作進行創(chuàng)新,并持續(xù)推進人員建設,利用全媒體進行多方位的宣傳,以提高科技館科普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葉影.淺談科技館科普課程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J].科技通報,2018(8).
[2]楊玉娟,段飛.試論IPA對比分析下的科技館科普服務供給側改革[J].科普研究,2019,14(3):66-74.
[3]蔣怒雪,張磊,靖成.公眾科學活動融入環(huán)境教育項目設計的效果評估及應用——以“春燕調查”項目為例[J].科普研究,2017,12(6):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