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友田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祖和掃墓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弘揚孝道的古老節(jié)日。清明節(jié)與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不同,它在每年的時間并不固定。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按陰歷,它是在二月末三月初?!扒迕鳌币辉~,古籍上說,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由此可見,清明代表著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真正來到了。
清明節(jié)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它大約始于周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作為歲時節(jié)令,它融合了寒食節(jié)、上巳節(jié)的有關風俗,有禁火禁食、祭祖掃墓、踏青郊游等一系列的風俗活動。
每到清明節(jié),家家戶戶都忙著上墳祭祖。在我國民間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三月清明雨紛紛,家家戶戶上祖墳?!睍r至今日,在我國許多地方,在有華人居住的海外地區(qū),都保持著在清明節(jié)掃墓的習俗。清明祭祖掃墓,其實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xiàn)。
清明節(jié)時,草長鶯飛,風和日麗,又是踏青的好時光。在很久以前,我國民間就有了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踏青,起源于古人的游春習俗?!墩撜Z》中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談論志向的一段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說明古人早就有季春三月野浴、踏青的習俗,后來的清明踏青,又繼承了古代上巳節(jié)祓禊(fu xi,古時除災求福的祭禮)的遺風。清明節(jié)踏青的習俗,為這個原本令人傷感的節(jié)日,增添了許多祥和、歡愉的色彩。
目前,我國民間有很多地區(qū)將清明節(jié)稱為寒食節(jié)。其實,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
寒食節(jié)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以及人們對火的崇拜。
早在遠古時期,在人們懂得以太陽和月亮來指示季節(jié)以前,曾有過很長一段時間是以恒星“大火”(心宿二)作為示時星象安排生產和生活的。那時候,天上的“大火”和人間的火被想象為有著某種神秘關系。
每當仲春時節(jié)“大火”見于東方之時,被認為是新年的開始,有一套隆重的祭祀儀式。儀式之一便是熄掉去年傳下來的全部舊火,代之以重新鉆燧取出的新火,作為新的一年生產和生活的開始,其名目叫作“改火”。
周代還有四季改火之舉,即根據(jù)不同的季節(jié),用不同的工具鉆木取火。春天用榆、柳,夏天用棗、杏,秋天用柞、槽,冬天用槐、松,一年一輪回。這種一年一輪回的改火,在周朝時已成為一種制度,當時還專門設有管理改火事宜的官員——司煊氏。
據(jù)《周禮·司煊氏》記載,當時是由司煊氏搖著“木鐸”在街上行走,宣布法令禁火。
那么,“木鐸”又是何物呢?它其實就是一種大鈴鐺。這個鈴鐺可不是隨便亂敲亂搖的,它只有在政府宣布政教法令或有戰(zhàn)事時才能使用。由此可見,禁火在當時不是一件小事情。
后來,政府認為四季改火過于頻繁,因此,在秦漢以后,便將改火的時間固定在春天了,在新火未至之時,禁止人們生火。如果把一根羽毛插入爐灰中,羽毛變焦了,說明爐火有用過的嫌疑,就判這家人死罪。在當時,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庶民,都必須遵守這個制度。由此可見,古人對寒食節(jié)是相當重視的。
但是,這種舉國長時間吃冷食的習俗,畢竟不利于健康。于是,冷食的時間開始逐漸縮短,先從一個月縮減為7天,又從7天縮減為3天,最后從3天縮減到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
到了明清時期,“清明”的說法比“寒食”更流行,呈取代后者之勢。寒食節(jié)的一些習俗,也大都融人到清明節(jié)當中去了。到了現(xiàn)代,大多數(shù)地方的百姓,早已經沒了吃冷食的習俗。但在山西、山東的少數(shù)地方,仍有禁火或吃冷食的習俗。
(選自《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山東城市出版?zhèn)髅郊瘓F·濟南出版社2018年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