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新峰
摘要:社會主義高等院校必須培養(yǎng)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本文就如何通過合理的課程教學方式將正確價值觀與理想信念融入專業(yè)課程教學過程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金融市場與機構? 教學方法? 課程思政
高等院校肩負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的重要使命。人才培養(yǎng)是第一要務,而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為誰培養(yǎng)人才等問題決定了高等院校開展具體教育工作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指出,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的教育陣地,中國的高等院校是我們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我們高等院校的教育必須要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習總書記為中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指出了明確的方向,中國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培養(yǎng)對國家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用武之地,并且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志愿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不應單純重視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同時應該注意以正確的價值觀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人才培養(yǎng)內嵌于受教育者專業(yè)知識的學習過程,知識學習與道德教育是不可分的一體兩面,學生在進行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面對有大量道德教育機會(朱小蔓,2002)。如何有效通過專業(yè)教育與思想教育的密切配合實現立德樹人的關鍵目的,是高等院校需要考慮的迫切問題。本文以金融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金融市場與機構》為例,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課程目標設計
《金融市場與機構》是金融學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大體分為相互聯(lián)系的兩部分內容:金融市場以及依托于市場進行業(yè)務操作的金融機構。課程首先闡述了組成金融體系的主要金融市場及其市場功能,進而對活躍于主要金融市場中的相關金融機構進行具體的介紹和闡述。最后,對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監(jiān)管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對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機構的主要特征、運作機理、主要業(yè)務等內容有較為深入的認識。
“課程思政”背景下,《金融市場與機構》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1)掌握金融體系中主要金融機構的主要業(yè)務與監(jiān)管;(2)掌握金融體系中主要金融市場得以存在的基本理論、主要金融市場的特點、在主要金融市場中進行交易的金融工具以及市場參與主體;(3)掌握債券、股票、期權、期貨等金融資產的定價方法;(4)掌握主要金融市場與機構間的相互關系及金融市場中各個參與主體的行為邏輯;(5)能夠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金融市場中的相關問題,剖析金融機構相關行為動機;(6)針對主要金融市場中金融機構參與下的違規(guī)事件,歸納分析其違規(guī)動因并進行行為正當性評判。
二、具體課程教學方法
(一)課堂講授
課堂講授是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使用時間最久遠,也是最為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基于對課程整體內容的全面性掌握,將相關章節(jié)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能夠使得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接收具有較高信息含量的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具有信息量大、容易把控教學進度等特點。但是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無法發(fā)揮主動性學習作用,在當前社會中的適用性逐漸降低。然而給定部分高校培養(yǎng)計劃安排較滿,課時較緊等具體現實情形,完全摒棄課堂講授方法并不現實。由此,需要對這一方法進行適度改進。在《金融市場與機構》課程教學中,采用啟發(fā)式、問題式等課堂講授方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積極性。由教師結合授課內容提出具有現實代表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并結合討論內容進行知識點的講解,最終進行總結。幫助學生積極思考,通過引導、誘導、啟發(fā)、探究、討論使學生自主獲得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有目的地結合對現實情況的討論,引入涉及到金融市場的相關案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目標。
(二)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在具體操作形式上可以區(qū)分為兩種:其一為教師尋找案例,進行案例分析,結合具體案例插入課程知識點,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掌握各個課程知識點;其二為學生尋找案例,采用小組或個人匯報的方式進行案例分析,然后由教師根據學生案例分析的內容,結合課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點評與總結。從本質上來說,第一種案例教學方法是課堂講授方式在內容與形式上的拓展:由單純基于課本內容講授知識點轉為結合具體案例就課本知識點進行講授。第二種方式由學生進行觀點分享,有助于增進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并且可以通過教師與學生實時討論增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然而該方式的弊端在于,通常只有進行案例分析的小組或個人能夠對相關知識點具有較好掌握,其他小組或個人存在課下準備不充分、課上不認真學習別人分享內容的情況。由此該方法強調教師把控好課堂節(jié)奏,制定好考核紀律與激勵,促進其他小組或個人認真學習。當前,金融市場創(chuàng)新頻繁,部分金融工具在大學生中間已經得到廣泛使用,案例教學能夠結合學生對現實情形的認知,高效地與理論知識進行融合。因此,案例教學是《金融市場與機構》課程教學中應該重點使用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有效實現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目標,關鍵在于案例的選取與教師對案例的恰當解讀。譬如有關“金融創(chuàng)新”知識點,可以結合學生日常消費中使用的“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支付手段進行案例分析,并結案例強調樹立良好的消費觀念、做到量入為出,選擇正規(guī)合法的消費金融支付與借貸渠道、不碰觸非法校園貸,提高自身對于非法校園貸的警惕意識等思政內容。
(三)對分課堂
對分課堂是一種在近幾年發(fā)展起來的課程教學方式。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對分課堂的開展流程并不固定,但是其關鍵環(huán)節(jié)可以分為“講授”、“獨學”、“討論”三部分,其中“討論”又由小到大包括小組內部討論與班級內部討論。首先,教師對知識框架進行講解,并明確知識點中的重點和難點。這一步的關鍵問題在于,允許學生對知識點存在不解之處,但是需要讓學生明白知識點的整體框架邏輯。其次,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展開自主、獨立的學習過程,并完成一份“亮考幫”作業(yè)。這一步的關鍵點在于,其一,學生需要獨立完成自學;其二,完成自學后,需要完成亮考幫作業(yè):說出自己認為的所學習內容中的亮點部分,提供一些能夠作為問題向其他同學進行提問的內容,指出自己即使在學習之后還是未能理解的內容。再次,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并不參與這個過程,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小組之間基于自身的“亮考幫”作業(yè)進行充分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別人,解答自身疑惑,最終形成小組共識。最后,全班討論。教師組織全班討論,這時,教師深度參與各個小組的學習討論情況,并對關鍵知識點進行細致講解,并對一些具有共性的問題進行解答。對分課堂能夠較好激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整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同時教師能夠在最后的班級層面討論過程中進行引導,能夠借此階段結合恰當例子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實現對分課堂上的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朱小蔓.課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2.
作者任職于華中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