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晗
摘要:我國的經濟政治社會建設中居民的儲蓄率也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通過參考我國城鎮(zhèn)居民的平均儲蓄率等數據來及時地研究發(fā)現和解決我國經濟建設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通過經濟理論選取了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以及基尼系數三個因素作為影響我國居民儲蓄的解釋變量,運用2000-2014年的統(tǒng)計數據,結合stata軟件的實證分析得出城鎮(zhèn)居民人均的可支配儲蓄存款收入和利率基尼系數與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儲蓄的存款余額的呈正相關,而利率與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儲蓄的存款年底余額呈現負相關的關系,最后結合中國國情與相關政策為了降低我國居民的儲存率給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居民儲蓄;經濟理論;實證分析;影響因素
引言
高儲蓄率使我國擁有更多的投資資源和不足的消費能力,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增長。因此有必要對這一現象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找出影響我國居民儲蓄率的因素,以便及時發(fā)現我國當前經濟發(fā)展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和問題,同時也為國家結合我國國情出臺切實可行的政策提供參考。
一、相關儲蓄理論
(一)過度儲蓄理論
Mendivil可以說被認為是美國過度消費主義儲蓄經濟理論的首次公開發(fā)表創(chuàng)始。從儲蓄的過度消費作用角度上看,該理論主要是結合有效的需求理論,認為過度儲蓄經濟目的主要包括短期經濟目的和長期經濟目的。過度儲蓄的短期經濟目的主要是為了擴大社會資本與增加實質性的社會財富,而長期儲蓄目的則主要是為了大幅提高本國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儲蓄表中的利率理論主要說明了國家的利率與其儲蓄、收入之間的關系,不同的國家根據利率支出水平會有一個相應的利率儲蓄、收入水平與之互相對應。
(二)絕對收入理論
Keynes(1936)首次提出了絕對消費收入的假說。Keynes認為短期內收入和邊際消費之間存在短期的相關性,即短期內的消費由邊際收入的增長量決定。消費的增長量在邊際收入的增長量中所占的比重逐漸傾向遞減,這也就是Keynes提出的短期內邊際收入隨消費的傾向逐漸遞減的規(guī)律,這個傾向遞減理論被我們稱為絕對收入的假說。因為一個人的邊際收入隨消費的傾向逐漸遞減,故如果沒有相應的短期內邊際收入隨儲蓄的傾向就逐漸遞增。Keynes的絕對收入一般是僅泛指現期的收入,并不一定包括過去的收入。
(三)相對收入理論
Duesenberry(1942)首次明確提出了相對的家庭收入支出儲蓄消費理論,他同時提出認為每一個人或集體家庭的支出儲蓄和收入消費由兩個主要的基本方面以及影響它的因素直接關系決定。基于以上兩個主要的因素,Duesenberry的相對收入分配理論由兩個主要的部分理論構成。第一部分的理論指出,個人或社會家庭將相同比例的收入直接使用于平均消費,由他們的相對平均收入消費率來決定,總的來說就是他們在接下來的國民收入平均分配中所處的相對地位直接決定了他們的平均消費的比例。相對平均收入分配理論第一部分認為,人們的平均消費行為會相互影響,一個人的平均消費行為對其他家庭或個人的消費有著“示范效應”。如果所有的家庭或社會每個人的收入水平都進一步提高,那么他們在國民收入平均分配格局中的相對地位將會保持不變。第二部分的理論指出個人或社會家庭容易繼續(xù)適應平均收入的上升,而一個人則難于繼續(xù)適應平均收入的下降,這函數可能是一個用于幫助解釋短期分配平均消費的函數。
(四)預防性儲蓄理論
關于預防性儲蓄的理論最早的文獻可以追溯到Friedman與Fisher的相關研究,預防性消費和儲蓄的理論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對預防性的儲蓄這一理論的觀點認為,當一個消費者開始面對當期收入的風險不確定性越大,他越不愿意盡可能按隨機風險游走的方式來進行預防性消費,他有機會有更多的選擇就是根據消費者當期理性未來收入的風險來開始進行預防性消費。該預防性理論的基本假設和前提主要是有:確定性的消費者越來越具有對理性未來消費的預期,并且就越厭惡未來的風險:消費者目前所處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往往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并且主要原因是由于收入不完全確定。
二、中國居民儲蓄影響因素分析
(一)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收入與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儲蓄密切的相關,居民收入的平均值越高,就意味著社會產生了越多的居民消費剩余,從而才有機會使居民擁有越多的儲蓄。根據經濟學的理論,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只有在政府扣除了所得稅后的十年內才能進行自由支配,所以我們在理論中選擇了城鎮(zhèn)居民人均總收入和可支配儲蓄總收入(DPI)的數值作為一個可以解釋的變量。
(二)利率
利率在一年中可能會對利率進行多次的調整,所以本文對名義利率按其調整持續(xù)的天數依次進行了利率加權平均。利率對收入的效應是指當既定儲蓄利率進一步上升時,人們既定儲蓄的利率和價值便有機會隨之上升、財富便會增加,由此人們便有機會擴大消費、增大人們進行消費的機會成本比率,從而有限度地使人們既定儲蓄成本減少
(三)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變量是一種用來反映我國居民收入與分配之間差距的重要經濟學指標。國際通行的基尼系數,其臨界值能夠客觀反映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可以從整體對中國的收入分配做出有效合理的解釋。因此,本文選擇基尼系數作為模型變量來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狀況,并對儲蓄率進行分析。
三、中國居民儲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擇
本文根據實證結果分析所用的隨機解釋變量即為上述的三大主要影響因素四大隨機解釋變量:其中城鄉(xiāng)居民的人民幣儲蓄和定期存款年底支付余額(Y)(億元)可以作為被分析的解釋因素變量,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DPI)(元)、利率(I)、基尼系數(GC)三者均可作為隨機解釋的變量,其他主要影響因素的歸納可作為隨機分析的擾動項(ζ)。
(二)數據來源
本文分別選取了與我國2000 2014年我國有關城鄉(xiāng)居民個人貨幣儲蓄的的時間序列相關統(tǒng)計數據,數據主要是來源于財政部和中國統(tǒng)計局的官網,《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0 2014》,《中國金融年鑒2012》,《全國居民基尼系數的測算與回歸分析》。
(三)建立模型
根據以上分析,首先建立模型為:
從上圖可看到,各變量的系數、標準誤等特征都較大,不便于分析,于是重新建立模型進行分析。
重新建立的雙對數模型為:
(四)實證分析
1.經濟意義的檢驗
方程式可以看出,通過變量DPI、Gc的回歸系數為正值,可以明顯看出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與居民儲蓄存款年底余額是呈正相關關系的,即年底的基尼系數越大,社會人均收入與財富分配的差距越大,人們也越傾向于儲蓄。說明利率效應與呈反向變動的城鎮(zhèn)居民收入對利率效應的影響是遠遠大于呈反向變動的居民替代收入效應的。具體的實際情況我們通過對量化儲蓄存款利率的分析我們可以由此分析得知:城鎮(zhèn)居民人均的實際可支配收入系數增加1%時,居民的實際儲蓄存款年底的實際余額平均值增加1.3523%:當城鎮(zhèn)居民的儲蓄存款利率系數提高1%時,居民的儲蓄存款年底的余額平均值會同上年對比利率大幅下降0.1944%:當城鎮(zhèn)居民的基尼系數平均值增加1%時,居民的實際儲蓄存款年底的余額平均值會同比利率大幅增加0.3907%。
2.統(tǒng)計檢驗
(1)所有樣本數據擬合優(yōu)度經過多次檢驗:R2=0.9984,修正的的所有樣本數據可決系數的值為R-=0.9980,說明這個模型的綜合分析和計算解釋準確可靠程度已經達到高達99.84%,表明這個模型對所有樣本擬合數據擬真綜合較好。
(2)F檢驗:在回歸方程具有給定顯著性的一個水平臨界點的值a=0.05下,F=2276.28,大于臨界值3.86,其P值0.0000,明顯超過小于臨界點的值于a=0.05。
3.計量經濟檢驗
(1)重共線性相關系數檢驗:通過對三個解釋變量兩兩之間進行簡單相關系數的檢驗,如下圖3所示,各自的VIF值均較小,可以被認為不一定存在多重共線性。
(2)異方差的懷特檢驗:檢驗其之間的點是否存在異方差,在Stata檢驗軟件中可以使用懷特命令“estatimtest,white”,得到了一個如圖4的檢驗結果:
從White檢驗得知的檢測模型數值P值明顯大于0.05,所以目前已知的檢驗模型不可能明確存在異方差性。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高儲蓄與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固定可支配資產收入、利率、基尼系數等密切的相關,據此我們可以給出一些相關的政策建議通過降低城鄉(xiāng)居民的儲蓄率,使得我國的經濟得到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
(一)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由于基尼系數值與代表我國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差距之間一直以來存在長期穩(wěn)定的正比性相關系數關系。我們應該需要更理想有效地控制城鄉(xiāng)收入實際差距和與我國居民儲蓄率較高的地區(qū)收入實際差距,合理地嚴格控制和合理分配自己的城鄉(xiāng)居民收入。
對此提出兩個重要方面的建議,一方面: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收入分配體制。有些國企的利潤豐厚,但對于全體中國公民的分紅過低。我們應該進一步擴大國企利潤再分紅的比例,加大對全體居民的公共衛(wèi)生收入再分配。首先我們需要通過采取規(guī)范市場競爭的機制從而徹底打破對行業(yè)的壟斷,加強對一些壟斷行業(yè)的居民收入平均分配的監(jiān)督和管理,規(guī)范經濟社會收入平均分配的秩序:其次需要有關部門嚴加管控各種形式的合法收入平均分配的來源,使得合法收入的分配和來源更加的規(guī)范和透明化,使得城鎮(zhèn)居民的正當和合法收入平均分配的合法性得到了有效保障,依法嚴厲遏制高收入戶和貧困人群的正當和合法收入:另一方面,通過一系列稅收政策進一步調節(jié)居民收入平均分配。
(二)完善社會保障
我國大部分居民每年進行的預防性養(yǎng)老保險儲蓄的增加原因之一就在于目前我國居民教育、養(yǎng)老、醫(yī)療和城鄉(xiāng)居民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養(yǎng)老保障不完全確定。因此,應進一步增加對醫(yī)療衛(wèi)生等社會事業(yè)的建設和財政投入,推進和建設健全的覆蓋大部分城鄉(xiāng)居民的社保制度和體系。
首先,政府應在社會保障方面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其次,要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制度。政府在完善了我國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險基金制度的同時也有利于老年人儲蓄率的逐步降低。所以政府也需要對目前的社會基本養(yǎng)老保險金制度進行相應的調整,增加新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險金。另外,由于目前我國進入建國初期首次計劃生育的高峰期出生的少年兒童在未來的十年到二十年將有可能會很快進入老年化的時期,所以我國政府在完善社會基本的養(yǎng)老保險金制度建設方面的基礎性投入和其他財政支出將會明顯地進一步增多,我國的社會基本養(yǎng)老保險金的人均每年累計實際支付的余額也連續(xù)多年貶值,其中的保值或者增值的制度和職能并沒有真正對政府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因此,我國的政府也認為應該在社會基本養(yǎng)老保險金的保值或者增值制度和職能建設方面進一步加大保障工作力度。
(三)創(chuàng)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儲蓄水平能否有效的直接轉化為財產性投資將直接決定當今我國全體居民的儲蓄和財產性水平是否合理。對此提出兩個主要方面的建議,一方面:政府拓展了居民儲蓄和投資的渠道。鑒于目前當下我國的證券市場、資本市場還仍然處于進一步發(fā)育和完善的階段,特別在當前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下。從經濟結構和宏觀經濟數據的角度來看,市場上金融投資的主體主要依賴的是地方政府和大中小企業(yè),民間的金融投資理財渠道則很有限。在我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欠發(fā)達時,多數企業(yè)和個人的投資都依賴于銀行的體系?!栋猜撊蜇敻粓蟾妗芬灿袛祿@示,中國對家庭的分散投資的進程正在繼續(xù),家庭對金融資產的投資已越來越注重投資績效,把自己的資產從相對低收益的居民儲蓄銀行賬戶資產轉向高風險收益的商業(yè)銀行和其他投資理財產品。隨著現在經濟和資本在金融市場的發(fā)達文化程度越來越提高和深化,年輕一代的對消費和投資的習慣也在發(fā)生變化。各級政府和資本市場金融機構應該合力進一步拓寬百姓消費和投資的渠道,增加對居民資產和財富的收入作為保值和增值的途徑。
另一方面,健全資本市場。完善資本市場管理,完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措施,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監(jiān)管,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創(chuàng)新,使各項改革順利進行。進一步完善主板市場,恢復主板融資功能,積極地推進中國創(chuàng)業(yè)板資本市場的規(guī)范化建設。豐富市場投資工具,從而更好的滿足了市場投資者越來越多的對于投資基金理財工具需求,開發(fā)更多另類產品,優(yōu)化多層次的資本流動保險市場體系建設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環(huán)境,加強社會保險監(jiān)督、創(chuàng)造一個適應于多層次金融保險資本配置和市場體系建設的監(jiān)管和政策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