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霖
(吉林市化工醫(yī)院 吉林 吉林 132021)
在婦科臨床疾病中,宮頸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對于婦女而言,其危害性極大,嚴重干擾了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目前臨床上有關宮頸癌的治療,需要本著“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的原則,準確的術前分期,對于宮頸癌治療的意義重大,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1]。但是當前我國普遍采用的是FIGO分期法,對盆壁淋巴結以及宮旁浸潤并不能進行準確的判斷。隨著MR技術的發(fā)展,其能夠對淋巴結,宮頸癌的范圍、深度、結構等進行良好的探測,因而對于早期宮頸癌的診斷及分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綜上探討結果,本文特以MR動態(tài)增強掃描對早期宮頸癌的診斷及分期價值為課題進行探討,選用對比實驗的方法,將我院在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間收診的42例患者作為試驗對象,比較檢驗效果。
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間,從來我院進行宮頸癌檢查的患者中隨機選取42例作為實驗對象,年齡從25歲到83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7.78±5.33)歲。主要臨床癥狀為不規(guī)則的出血和排液等。上述對象已經(jīng)被正式確診,確診方式為宮頸刮片檢查或者經(jīng)宮頸細胞學檢查。
先對參與實驗的患者進行常規(guī)MR掃描,要求患者在掃描當天早晨禁飲食,保持空腹,膀胱憋尿,在檢查臺上平躺,在恥骨聯(lián)合水平與骨盆上緣連線上為掃描部位,依次進行橫斷面T2WI、矢狀面T2WI、冠狀面T2WI抑脂序列及T1WI橫斷面的掃描。然后對所有患者進行MR動態(tài)增強掃描,使用3.0T MRI,患者體位保持不變,經(jīng)肘靜脈注射對比劑釓噴酸葡胺0.1mmol/kg體重,注射流率為3ml/s[2]。注射后行三維容積內插體部檢查采集方式,選取矢狀面10個斷面,覆蓋整個腫瘤及宮旁組織,連續(xù)動態(tài)增強圖像的獲取,采集時間,在4分鐘左右。在此之后,采集橫斷面、矢狀面及冠狀面T1WI的增強圖像。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分析,用(%)表示百分數(shù),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及其他指標采用t檢驗。實驗組間數(shù)據(jù)以P值作為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的重要依據(jù),當P<0.05時,說明組間數(shù)據(jù)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
在42例患者中,有36例為鱗癌,有1例為未分化肉瘤,1例為神經(jīng)內分泌癌,4例為黏液腺癌。經(jīng)病理活檢后,患者病灶狀況均顯示良好,范圍在1.5cm到4cm之間,長度為(22.68±0.59)cm。ⅠB期有25例,ⅡA 期有10例,ⅡB期有7例。
經(jīng)過常規(guī)MR及MR動態(tài)增強掃描,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常規(guī)MR掃描,與病理結果相比,高分期8例,將6例ⅠB患者誤診為ⅡA,將2例ⅡA誤診為ⅡB;低分期6例,將4例ⅡA患者誤診為ⅠB,將1例ⅡB患者誤診為ⅠB,將1例ⅡB患者誤診為ⅡA。綜上,與病理檢查相比較,分期檢查準確率為66.67%。
采用常規(guī)MR+動態(tài)增強掃描,常規(guī)MR掃描中8例高分期的有7例得到糾正,6例低分期中有4例得到糾正,與病理檢查相比較,分期檢查準確率為88.09%。兩種掃描方式相比較,動態(tài)增強掃描的檢出效果明顯要優(yōu)于常規(guī)MR掃描效果,P<0.05。(詳見表1、表2)
表1 患者常規(guī)MRI掃描與病理分期的比較
表2 患者MR常規(guī)+動態(tài)增強掃描與病理分期的比較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常見惡性腫瘤,選擇宮頸癌的治療方式,首先要對早期宮頸癌進行臨床分期,一般來講,如果宮頸癌處于早期,即ⅡB及以下階段,則以手術方式為主;如果患者宮頸癌病癥處于中晚期,即ⅡB以上階段,則選擇放射治療的方式[3]。在宮頸癌病癥的臨床治療中,分期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治療方案的確定,也就是直接對患者的治療結果造成影響。MR是現(xiàn)代影像學檢查的重要手段,其對于疾病的檢查準確度能夠達到90.00%的水平。針對宮頸癌疾病,采用常規(guī)MR掃描并不能將腫瘤與周圍的血腫等情況區(qū)分出來,從而造成誤診。因此需要進行MR動態(tài)增強掃描,從而更加精確的反應宮頸癌灶和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提高檢查準確率。
綜上所述,在早期宮頸癌的診斷與分期中,采用MR動態(tài)增強掃描的方式,能夠通過更加多方位、多序列、高分辨率的成像方式,更好的對宮頸癌進行分期和診斷,作用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