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依 余建華 練賢惠
【摘 要】目的:探討肝細胞癌(HCC)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術后并發(fā)膽汁瘤表現(xiàn)及對癥護理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502例行TACE治療的HCC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并發(fā)癥表現(xiàn)及其護理措施。結(jié)果:術前合并膽道擴張、肝切除史、非超選擇性插管和使用聚乙烯醇(PVA)顆粒是TACE術后膽汁瘤發(fā)生危險因素。其中40例(7.9%)發(fā)生膽汁瘤,11例(2.1%)為有癥狀膽汁瘤,均進行經(jīng)皮穿刺膽汁瘤置管引流,其中7例縮小,4例消失;38例(7.5%)為無癥狀膽汁瘤,均進行隨訪觀察,其中24例無變化,10例縮小,3例消失,1例膽汁瘤明顯增大,破人腹腔形成膽汁性腹膜炎,死于肝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結(jié)論:肝癌TACE術后并發(fā)有癥狀膽汁瘤或明顯增大者,積極對癥護理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康復。無癥狀膽汁瘤做好出院宣教及定期隨訪。
【關鍵詞】肝腫瘤;栓塞并發(fā)癥;膽汁瘤:護理
【中圖分類號】R54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2
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已成為治療中晚期肝細胞癌(HCC)的主要手段之一[1]。但TACE引起膽道損傷時有發(fā)生,包括膽道狹窄、膽汁瘤形成等。TACE時,膽管周圍毛細血管叢缺血性及化學性損傷,相應膽管發(fā)生壞死,膽汁漏出至周圍肝組織內(nèi)形成膽汁瘤。TACE后膽汁瘤的發(fā)生率為 0.9%~9.6%[2-4],本研究對行TACE術后并發(fā)膽汁瘤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xiàn)將TACE術后并發(fā)膽汁瘤的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行TACE治療的HCC患者1513例,HCC的診斷根據(jù)美國肝病學會 (AASLD)及歐洲肝病研究學會(EASL)標準確診,共有502例患者納入本研究。
納人標準:(1)年齡18~75歲;(2)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行TACE治療的HCC患者;(3)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ECOG)體力狀況(PS)評分標準為0—2分;(4)具有完整的臨床及影像學隨訪資料,且隨訪時間>3個月。
1.2 方法 TACE治療:TACE術中經(jīng)導管灌注化療藥物絲裂霉素(MMC)6~10 mg、鹽酸吡柔比星30~50 mg、5一氟脲嘧啶(5-FU)1 g的二聯(lián)或者三聯(lián);再將碘化油與奈達鉑40 mg或洛鉑50 mg混合乳劑注入腫瘤供血動脈內(nèi),再根據(jù)腫瘤供血動脈管徑選用明膠海綿顆粒(150~1 000μm)或者PVA顆粒(100— 1000μm)行腫瘤供血動脈近段栓塞,盡量達到腫瘤供血動脈完全栓塞。
1.3 結(jié)果 502例患者中,40例在 TACE術后發(fā)生膽汁瘤,35例(87.5%)發(fā)生于術后 0.5~3個月;5例(12.5%)發(fā)生于術后3~5個月。圓形或類圓形囊狀膽汁瘤35例,囊狀合并柱狀膽汁瘤5例。9例患者有膽汁瘤相關癥狀,包括:黃疸2例,發(fā)熱7例;均進行了經(jīng)皮穿刺膽汁瘤置管引流,置管時間52 d一10個月。無癥狀者34例,均隨訪觀察,其中1例膽汁瘤明顯增大,破人腹腔形成膽汁性腹膜炎,雖經(jīng)抗感染、護肝退黃等治療,1周后仍死于肝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
2 護理措施
2.1 管道護理 對于有癥狀者如突發(fā)黃疸、高熱超過2周者,除抗感染、利膽退黃內(nèi)科治療外,首選經(jīng)皮穿刺置管引流,預后良好[6]。在術后1周內(nèi)竇道未形成之前,若對引流管護理不當,導致引流管脫落,膽汁流入腹腔會引起膽汁性腹膜炎,從而引起嚴重感染,因此引流管的固定至關重要。在引流管引出腹壁時應做皮膚縫扎固定,并為緩沖外力將引流管盤成S型,用寬的蝶型膠布或3M 透明敷料固定,臥床休息時引流管預留一定的長度,防止因翻身、活動、搬動時受到牽拉而脫出。評估病人有無意外拔管的傾向。對意識不清、躁動不安病人應有專人守護或適當加以約束,避免將引流管拔出。引流管位置不能高于切口位置,病人下床活動時協(xié)助其將引流袋固定在低于穿刺點位置(引流袋始終低于肝臟平面20cm),防止逆行性感染。避免導管受壓、扭曲、折疊。本組11例患者行PTCD術,均順利引流,無脫管發(fā)生。
2.2 病情觀察 術后病人平臥位休息,監(jiān)測生命體征6h,密切觀察病人意識有無改變、腹部體征、癥狀、引流液顏色,警惕膽道出血、膽汁性腹膜炎及膽道感染等并發(fā)癥。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每天至少4次測病人體溫,體溫高于38.5 ℃伴寒戰(zhàn)時要立即通知醫(yī)生,給予物理或藥物降溫及急查血白細胞計數(shù)、血細菌培養(yǎng)和膽汁細菌培養(yǎng)。細菌培養(yǎng)可正確指導使用何種抗生素來預防及控制感染。若病人出現(xiàn)穿刺口疼痛時,協(xié)助病人采取舒適的體位,指導病人進行指導病人進行節(jié)律性深呼吸,必要時可遵醫(yī)囑予藥物止痛對癥治療。術后1周復查肝功能,尤其注意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變化,觀察皮膚鞏膜黃疸程度有無下降。本組1例膽汁瘤明顯增大,破人腹腔形成膽汁性腹膜炎,雖經(jīng)抗感染、護肝退黃等治療,1周后仍死于肝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
2.3 飲食護理 遵循少量多餐原則,飲食以清淡易消化低脂流質(zhì)為主,避免高脂飲食。第1天先進食米湯、菜汁等,進食后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腹脹、腹痛、惡心等不適,如無不適,第2天起可進食魚湯、肉湯、稀飯、新鮮果汁等,告知家屬及患者食物中少放油,觀察2~3d,若患者仍無腹脹、腹痛等不適,可逐步到低脂軟食。3周以再逐漸恢復到每日三餐的正常飲食習慣低脂普食。指導患者多進食富含維生素及優(yōu)質(zhì)蛋白食物。
2.4 心理護理 做好術前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屬講解相關知識,詳細解釋介入治療意義與手術必要性,包括大概手術流程及穿刺位點。本組12例患者因?qū)κ中g過程缺乏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緊張焦慮情緒。護理人員可以舉例說明既往手術成功并取得滿意療效案例,減輕患者思想負擔。
綜上所述,積極對癥護理是臨床治療TACE術后并發(fā)膽汁瘤重要組成部分。護理人員在TACE術后應密切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對于TACE術后并發(fā)膽汁瘤患者護理人員應做好心理護理,營養(yǎng)支持,生命體征監(jiān)測和穿刺口及引流管護理,確保護理質(zhì)量,從而有利于患者順利度過引流期。
參考文獻
Dai Qs,Gu HL,Ye S,et a1.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V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unresectable infiltrat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J].Mol Clin Oncol,2014,2(6):1047一1054.
王茂強,唐文捷,林漢英,等.經(jīng)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膽管 損傷的臨床意義[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5,14(5):493— 497.
Atassi B,Bangash AK,Lewandowski RJ,et a1.Biliary sequelae following radioembolization with Yttrium-90 microspheres『J].J Vasc Interv Radi01.2008.19(5):69I-697.
Sakamoto l,1wanaga S,Nagaoki K,et a1.Intrahepatic biloma formation(bile duct necrosis) after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J].AJR Am J Roentgenol,2003,181(1): 79.87.
張煒煒,孔文韜,周鐵,等.超聲引導下 PTCD 治療梗阻性黃疸[J].肝膽外科雜志,2005,14(2):115.
曾昭吝,蔡明岳,黃文藪,等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膽汁瘤形成 6 3 例臨床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 0 1 3,1 2:9 8 9-9 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