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梅
摘要:本文試圖通過對幼兒偷竊行為的研究,分析幼兒偷竊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進一步探討如何有效地防治幼兒偷竊行為,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采用文獻法。通過文獻分析得出以下結(jié)論:(一)幼兒產(chǎn)生偷竊行為的原因主要有幾點:1.認識水平的因素。2.心理的需求。3.受他人的教唆或指使。4.不良環(huán)境與教育因素的影響。(二)幼兒的偷竊行為的防治與矯正:1.幼兒偷竊行為的矯正必須遵循幾個原則。2.幼兒偷竊行為的防治與矯正策略。
關(guān)鍵詞:幼兒;偷竊行為;預(yù)防;矯正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時期是人最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階段,給成人的感覺總是單純、可愛的,因此幼兒的一些異常行為也往往被成人所忽視。但隨著一些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出現(xiàn),社會各種不良因素對幼兒的滲透等致使幼兒不良行為日益嚴重,幼兒不良行為及其產(chǎn)生的心理因素已經(jīng)普遍存在并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偷竊是幼兒較為常見的異常行為,它是指未經(jīng)他人的準許,私自將他人的東西占為己有的一種行為方式。偷竊行為的產(chǎn)生將嚴重影響孩子們的健康心理發(fā)展。那么如何及早地發(fā)現(xiàn)并防治幼兒的偷竊行為是亟待家長和幼教工作者關(guān)注的問題,是引導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據(jù)《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透露:許多研究已經(jīng)顯示,幼兒的心理及行為問題比較普遍。有調(diào)查表明,各種異常行為問題的單項檢出率從4.33%至56.69%不等。偷竊如果得不到家長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不及早發(fā)現(xiàn)制止、正確地引導教育,它與其他問題行為一樣可能會對孩子的發(fā)展產(chǎn)生錯誤的導向,給孩子帶來不利甚至更大的影響。但需要注意的是,幼兒的某種“偷盜”行為不一定就是我們所認為的異常行為。我們應(yīng)該將幼兒的隨便拿、好奇或者出于其他正常心態(tài)動機的不問自取及成人的盜竊與以偷謀生區(qū)別開來。
二、幼兒偷竊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分析:
幼兒產(chǎn)生偷竊行為的原因是多種的,一般可以歸納成幾個方面:心理的需求、認識水平限制等內(nèi)在因素;受他人的教唆或指使、不良環(huán)境與教育因素的影響等的外圍因素。
(一)認識水平的因素
這就是我們要為什么要將幼兒的偷跟真正意義上的偷竊區(qū)分開來,正確看待幼兒的偷竊行為,分清楚哪些是偷、哪些不是偷。首先,據(jù)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2—7歲是兒童的前運算階段,又稱為自我中心表征階段。在這個階段,尤其是2—4歲,兒童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是最基本的思維特征。這個階段的幼兒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并沒有明顯的物權(quán)概念,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更不能完全理解并掌握“別人的不是自己的”的概念,以為自己喜歡的就是自己的了,很少考慮后果及別人的意見,從而會出現(xiàn)“隨便拿”的行為,這種行為與我們真正意義上的偷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
其次,從道德意識上來講,低幼兒童從3歲開始,才漸漸出現(xiàn)對自己內(nèi)心活動的意識,開始意識到“愿意”和“應(yīng)該”的區(qū)別,才漸漸開始懂得“愿意”要服從于“應(yīng)該”。所以在這個階段,孩子并沒有明確的道德觀念,并不能真正理解“偷”的本質(zhì),不能理解“我愿意”應(yīng)該服從“我應(yīng)該”的情感,所以這個時候的偷,可以說是幼兒在已經(jīng)知道東西是“別人的”的情況下?lián)榧河小?/p>
(二)心理需求的因素
1.渴望擁有的需要。
馬斯洛在最為著名的理論需要層次論中提出,人具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在幼兒期主要體現(xiàn)為低層次中的衣食住行及喜愛的物質(zhì)。而當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如發(fā)現(xiàn)一些同伴都有的東西自己沒有而他非??释麚碛袝r,道德意識薄弱的幼兒往往會產(chǎn)生偷竊行為。
2.發(fā)泄,疏解心中情緒的需要。
有些孩子是因為渴望得到而偷竊,而有些孩子偷竊卻只是為了發(fā)泄心中的某種不滿情緒,如:教師偏愛同伴時幼兒感覺不公,以偷竊同伴心愛的玩具來反抗或者以偷來泄憤等。
3.好奇與偷。
除了一些幼兒的需求外,還有一些幼兒的偷竊行為是在其好奇心的驅(qū)使下進行的。比如同伴總是在炫耀自己某種東西的時候,孩子也會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偷竊同伴的東西或者將自己家里的物品偷出來炫耀。
(三)受他人的唆使或指使
在幼兒階段,孩子往往沒有自己的主見,很多時候偷并不是自發(fā)性的,而是受他人教唆或指使的。其中包括自己的同伴、成人或者年齡比自己稍大的孩子。而有時也往往不是出于自愿的。
(四)不良環(huán)境與教育的影響
1.有的家長對幼兒有求必應(yīng),一切予以滿足。
這樣導致幼兒沒有了該有的是非觀念,只是一味按自己的意識去占有,而忽略了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是不正確的行為。
2.家長的袒護,縱容孩子或者放任自流。
有的家長以為孩子順手牽羊只是小孩的不懂事,不問緣由,放任自流,甚至有的家長大加贊許,認為自己的孩子“能干”,這種教育方式必然會導致幼兒養(yǎng)成偷竊的習慣,走向犯罪的道路。
3.家教過嚴。
物極必反,這是沒錯的,家長過分嚴厲或限制也會導致幼兒因得不到而失望,最終做出偷竊的行為。
4.言傳身教及周圍環(huán)境的耳濡目染。
幼兒期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特別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尤其是家長言行的熏陶。如果個別家長極愛貪小便宜或者有類似不良的行為引導,加上幼兒本身不具有成人的道德概念,很容易就養(yǎng)成了壞的習慣。
三、幼兒偷竊行為的防治與矯正
(一)幼兒偷竊行為的矯正必須遵循幾個原則
1.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的原則。
在矯正幼兒偷竊行為前,我們需要明了的是,矯正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品質(zhì)和行為習慣,如果在過程中出現(xiàn)“矯正過當”或者給幼兒心理造成了其他的傷害,那么,我們就偏離了矯正的最初動機,得不償失。
2.始終保持正確的心態(tài),遵循道德的準則。
首先,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必須要征得家長的同意,讓家長了解,得到家長的配合;其外,作為家長,對矯正自己孩子的不良行為時同樣要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客觀、正面地分析了解,做到矯正時不嚴厲過當亦不包庇寵溺。
3.矯正要遵循正確地使用矯正方法的原則。
行為矯正是一項有嚴格程序要求的技術(shù),在矯正過程中,我們要做到不濫用、誤用,確實注意方式方法,用最小的傷害達到最大的效果。
(二)幼兒偷竊行為防治與矯正的策略
1.從個案實際出發(fā),分析原因。
要做好幼兒偷竊行為的矯正,首先我們要清楚的一點是幼兒的許多偷竊行為不一定就是我們認為的病態(tài)反應(yīng)、異常行為。所以對于幼兒出現(xiàn)的偷竊行為,我們首先要正確地分析產(chǎn)生的原因、動機,是否已經(jīng)形成了異常的行為習慣等。只有清楚,我們才能正確處理,對癥下藥,在做好“防”的同時,又處理好“治”。
2.樹立榜樣,以身作則。
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幼兒的行為的形成更是如此。我們要預(yù)防幼兒養(yǎng)成不良的行為,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我們就要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家長的行為是孩子們最好的典范,如果一開始家長就能以身作則,對自己的言行多加留意,注意養(yǎng)成孩子好的行為習慣,就能夠把不良行為扼殺于萌芽狀態(tài),這也起到了預(yù)防的目的。所以家長平時應(yīng)注意在言傳身教的前提下多運用生活中的實例故事與孩子交流,讓孩子多發(fā)表自己對美好事物的看法和觀點,幫助孩子分清是非,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正確對待,及時制止;注意觀察,防微杜漸。
孩子不良行為的出現(xiàn)通常有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有意識的,即是說孩子內(nèi)心是想這樣去做;另一種是無意識的,即是說在孩子在拿別人的東西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取的是不屬于自己的物件,只是這么隨手一拿。無論哪一種情況,如果發(fā)現(xiàn)幼兒有偶然的偷竊行為,我們都要及時制止,正確地引導孩子。我們要讓孩子明確的是:要別人的東西甚至是拿家里的東西必須要征得人家或者家人的同意。偷竊是絕對不允許的一種不良行為,不管是哪種動機、哪種形式的偷都是錯誤的。這也就要求我們成人平時注意觀察,防微杜漸。
參考文獻:
[1]劉全禮.兒童行為塑造及行為問題矯治[M].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
[2]鄭雪,劉學蘭,王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3]張艷婷.兒童異常行為分析與輔導[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責編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