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炳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趣,發(fā)展健康的個性,養(yǎng)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痹谛W階段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這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內(nèi)容。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生字學習融合德育教育
生字的學習是小學階段小學語文的重要教學任務,教師在帶領學生識字的過程中滲透一些德育教育,學生可以一邊識字一邊接受道德教育。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內(nèi)容豐富、構造特點鮮明。教師依據(jù)漢字的特點,在授課中帶領學生仔細觀察漢字的構造方式,發(fā)現(xiàn)漢字和高尚思想的關系,把漢字教學工作和德育教學工作相結合。例如,在講解漢字“敬”時,教師對敬進行組詞,尊敬、敬愛、敬奉,并用這些詞語進行造句,用句子讓學生理解敬的含義。敬,現(xiàn)代漢語解釋為:(1)表尊重,有禮貌地對待。(2)表示敬意的禮物。(3)有禮貌地送上去。(4)謹慎,不怠慢。這些表示了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禮貌,在詞句的運用中傳達了禮儀知識,滲透了德育教育,無形中培養(yǎng)了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意識。
二、有感情朗讀,體會文章中心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文學的意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口誦心悟的過程,就是運用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指導學生朗讀技巧,還要多讀多想,潛心閱讀,讀出內(nèi)涵、讀出感情、讀出意味。如在指導學生誦讀《觀潮》時,我播放錄像,然后引導學生轉(zhuǎn)換心理角色:假如你是當時在場的作者,看到這雄奇、壯觀的錢塘江大潮,你心里會怎么想,怎么說?在學生充分與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導他們反復誦讀,從容回味,使學生頭腦中浮現(xiàn)出優(yōu)美景物,讀出自己由衷的喜愛,傾訴對祖國河山的贊美之情。
三、構建合理的思想道德教育情境
小學階段學生自身相對活潑好動,同時對于外界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如果在語文知識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單一的對于一些思想道德和道理進行講解,那么整個講解過程也會變得十分的乏味無趣。例如,在對于《貓》一文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時,教師就應該提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選擇一些和貓相關的影視資料。在課堂教學前向?qū)W生進行展示,讓學生通過視聽方面的調(diào)動,更好地對文章中的一些情感進行體會。在這時,教師進行下一步一些道德理念的滲透也就會變得更加容易。
四、讓語文教學活動的人文關懷特性得到體現(xiàn)
語文教學活動中,很多文章的知識內(nèi)容都具備著深刻的人文關懷的特點。而在展開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更加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并且從學生的角度來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情感。例如,在對于《懷念母親》一課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前對于課文的內(nèi)容完成講解之后,也要讓學生對于自身實際生活中一些關于母親的事情進行思考。通過引入一些充滿溫情的話語,讓學生體會到來自于母親的關心,并且認識到母愛的偉大。這樣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也可以融入更多的情感意識。
五、語文教學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
語文教學課外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將德育滲透其中,還可以促使學生思想品德與綜合知識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為此,語文老師可運用成語接龍、演講、朗讀等多種方法,來實現(xiàn)對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培訓與品德教育目的。同時,在語文教學課外活動中融入德育,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提高學習語文課程的興趣。
教師在展開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且從多方的角度,科學合理的展開思想道德教育,讓學生切實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長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