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波
2019 年10 月6 日,應泉州華光職業(yè)學院吳其萃董事長和藝術總監(jiān)蔡煥松先生的邀請,前往泉州,出任即將在11 月22 日開幕的“中國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策展人。
自意大利威尼斯市1893 年出臺《設立一個國內藝術家作品展出的雙年展機制》之后,“雙年展”即躍入人們的視野。最具影響力的是在“機制”出臺之后,為慶祝烏伯托國王和王后的銀婚,在威尼斯舉辦的首屆威尼斯視覺藝術雙年展。隨后,雙年展逐步增加了藝術門類,納入了音樂、電影、戲劇、攝影等,成為一個多藝術學科綜合性的藝術展覽活動,并延續(xù)至今。盡管“雙年展”是舶來品,進入中國僅10 多年的歷史,但已經(jīng)迅速點燃中國的各座城市。
舉辦雙年展意義何在?說實話這是我接手“中國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前后一直思考的問題。無論是蔡煥松老師的美食誘惑,還是吳其萃董事長的抬舉之言,都因對華光職業(yè)學院不甚了解,一直不敢貿(mào)然答應。直到吳其萃董事長拿出所有華光影像收藏家底給我看,所以,終于讓我對華光雙年展有了一定的底氣。用一己之力和對攝影的情懷,借雙年展概念,以中國和世界攝影史的學術研究樣本,為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帶來更具含金量“當代藝術”,這是我在多次與華光學院磋商以及在之后實施過程中所能感受到的“中國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全部意義。
在短短的一個月中,如何將幾百位參展藝術家、批評家、國際友人、收藏家和海內外媒體聚集而又藝術地呈現(xiàn)?如何最終實現(xiàn)華光學院與全國、與世界的交流,體現(xiàn)泉州開放和包容姿態(tài)?這些問題始終貫穿在策展的每一步實施過程中。
一、展覽題目選擇。展覽的主標題不是一個抽象詞,而是展覽核心要義的表達,雙年展是一種制度化的大型藝術展覽,其顯著特點是:每兩年(或三年、四年)定期舉行的系列化的展覽活動;開放性地邀請世界各國攝影藝術家參展,追求大規(guī)模的國際交流形式。由于雙年展的系列化和規(guī)模化,所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越來越超出藝術領域,成為一種城市文化開放的象征,因此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社會各界的重視。2019 年正好又是世界攝影術發(fā)明180 周年,我們首先表達的也是對180 年來攝影人的致敬;其次闡明當下行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征之一;再次對華光攝影教育持續(xù)發(fā)展的提示。
二、藝術家的選擇。雖然始于2019 年春天征集的首屆華光國際攝影展大賽,已有很多作品到位,其中不乏中國知名攝影藝術家的個人作品。但在此次展覽藝術家的選擇上,我們還是主要依據(jù)以下幾個原則:1.藝術家必須是長期以攝影作為主要創(chuàng)作方式。2.在作品形式上,藝術家的作品都要比傳統(tǒng)的作品更有所拓展,有著對中國攝影創(chuàng)作的整體性推動。3.有鮮明的個人創(chuàng)作語言。
三、作品時間界定。嚴格按照攝影術發(fā)明180 年以來為界限,尋求作品在世界攝影發(fā)展格局中變化的諸多特點,以及在不同歷史背景下所呈現(xiàn)的文獻記載意義。同時,通過呈現(xiàn)攝影人的藝術成就,既體現(xiàn)一種區(qū)域性藝術發(fā)展的個案研究,也成為全球語境和全國視角下的回望。
四、華光檔案文獻展。一個沒有文獻和檔案的展覽就等于白做,沒有發(fā)生過,這也說明,它本身對于自身的存在就不介意,在自我實現(xiàn)的時候就缺乏目標。因此本次展覽中,華光檔案及文獻展也成為雙此次雙年中一個重要內容。
“中國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展廳一共六層。作為主要出入口的負一樓是《致敬攝影術180 年》展覽、一樓和二樓是《中國紀錄》展覽、三樓是《新媒體影像》藝術展、四樓是《當代傳承》展覽、五樓是《名家名作》展覽以及學術報告廳,閣樓上還有歷年華光文獻展。說實話對于如此龐大的雙年展而言,每一層樓的內容設計和敘事方式,都必須具有鮮明的關鍵詞。
“中國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概念的提出,意味著這是一場對世界攝影史和中國攝影的梳理,是對中國攝影人的回顧性展覽。如此短的時間內要呈現(xiàn)這么重要的展示內容,在空間敘事上也沒有給我們留下太多時間,可以說華光雙年展是我工作這么多年來遇到的工程量最繁重、壓力也最大的展覽。它與以往的架上展示不同,許多是臨時搭建展墻甚至是以現(xiàn)成品和影像等裝置的作品,這對我們傳統(tǒng)的策展展示空間的形態(tài)和展覽組織系統(tǒng)的運作是一個考驗,也是對我如何實施攝影家和主辦方意愿的整體展示規(guī)劃的一次挑戰(zhàn)。
一切都在11 月22 日隆重的開幕當天,在每一個參觀人的驚嘆和贊賞聲中得到了肯定。
回想過程,諸多不易,但最值得總結和分享的是一些實踐感受和經(jīng)驗。也許這是每一個策展人都可能面臨的新課題,贅述以下,進行交流探討,以應對今后這類展覽相繼舉辦的趨勢。
當“中國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臨近開幕的時候,吳其萃董事長少不了天天在展場里巡視,無形之中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但充分信任以及給與更大的自主空間,使策展團隊平添更多信心。其中,我最關心技術層面的問題,即:無論是空間敘事還是文本敘事,展覽設備與國際應該是接軌的、先進的、可調度的,運轉應是正常的、有序的,因為新的展館你會面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其實,每個展覽的布展過程就是和時間、空間、經(jīng)費、知識和心態(tài)較量的過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以往傳統(tǒng)的全省、全國展覽動輒幾百上千幅作品,但遠遠不及這次只有近五百多幅圖片、裝置、影像等綜合媒介作品的雙年展更能考驗布展工作的程序和效率。“中國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全程體驗下來,對這一感觸更為深切:
一、搶時間。雖然人們總是戲稱“開幕是策展的休止符”,但是高效高質的策展呈現(xiàn),取決于實施的效率。我認為,兩方面理順了,效率就上來了: (一)所謂條理清晰是指基礎工作架構的明晰和完整,責任人制度的全面落實。特別是我們實施了布展工作的“作品承包制”,被證明是成功的經(jīng)驗。雙年展中,以展廳為單位設置責任人,再按展區(qū)設置責任人,由策展人管理并對策展人負責。只需預先將各個展區(qū)的平面圖、藝術家及作品名單、工作要求及草圖、班子架構圖(以方便聯(lián)絡)等整理好分別交到幾個區(qū)負責人手中,再由他們去安排具體的工作;如此層層逐步落實,每個工作指令都能相當快捷有效、保質執(zhí)行,信息的反饋同樣迅速,一旦出現(xiàn)問題,能很快找到源頭,追究責任;且極大地緩解了制作策展人的工作量。華光雙年展很像搞裝修,每位藝術家的制作要求、進度大不相同,制作策展人的條理和控制力度決定布展現(xiàn)場的狀況,所以文件的整理很重要。要先將各種文件編號,再按具體要求匯總到:A.樓層設計制作表;B.作品分類樓層表;C.燈光布置設計;D.臨時接電設備等表中,詳細列明——收件時間、具體要求、制作人及時間、最后落實時間及狀況。每天跟進,只要翻看各表,就能對各種情況了如指掌。當時,為避免在展廳與辦公室間走動浪費時間,我們把手機、電腦、電池、報事貼、膠紙、激光尺、燈布局圖及各類工作表、個別藝術家的工作要求(草圖)、平面圖等等辦公物件帶在身上,流動在各展區(qū)間現(xiàn)場辦公。以負一樓展區(qū)為例,“只照畫不照墻”燈光發(fā)明人林錟,在現(xiàn)場協(xié)調指揮志愿者,在燈光設計布置完成后,加入布展團隊,用他的布展經(jīng)驗現(xiàn)場發(fā)明很多布展“神器”,“馬格南作品展”系列增加展墻人力不夠、工具不足等等。當然,問題遠不止這些,但因為每項工程預先都做了相應的計劃和安排,處理起來簡單多了。
二、合理的人力資源調配。對人力資源的調配能力是體現(xiàn)制作人水平的另一重要指標。這里,我們特別強調專業(yè)人力資源。華光學校舉全校之力,調動了各個學院的師生服務于雙年展,姚志福就是在前期就介入的人,很多學校資源就是在他的協(xié)調下解決的。蔡煥松老師更是發(fā)動了他在國內的很多徒弟前來幫忙,香港特想集團也抽調了3 位專業(yè)布展人員,短期的鍛煉與培訓,他們對操作流程和作品都很熟悉。布展過程中,特別規(guī)定:除了特別、特重的作品外,所有作品不許非專業(yè)人員布置。即使這樣人力資源還是有些緊張。人手不足更要求布展時分工很細致,例如張桐勝先生的作品,展廳墻面保護不能隨便破壞,部分及接觸到墻面展示的是專業(yè)人員做的,其余的交給學校施工人員去做,最后再由專業(yè)人員調整。這樣一來,人力得以合理的分配,既保證了質量,又保證了效率。
三、巧妙利用展廳空間。負一樓的作品對空間的要求遠高于傳統(tǒng)的展覽,層高達到6 米,這對布展是個極大的挑戰(zhàn)。而其他樓層板塊樓層矮、天花不能掛、地面沒有電源、展廳間隔固定、獨立。要突破空間的限制,制造適合、活躍、對話的空間,確實費了不少的腦筋,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影像部分因只用了一層絲絨布間隔,聲音互相影響,使作品的效果難以充分地展示。但也有令人得意的舉動,我們從吳董事長家里搬來了其收藏的老式的制版機放在負一樓主展區(qū),制版機上張貼了一張1942年沙飛在創(chuàng)辦晉察冀畫報時候拍的一張制版工作照?,F(xiàn)實中的制版機和畫面的制版機一模一樣,我們用這種方式向世界攝影人和中國攝影前輩致敬。
四、知識掌舵方向。平日專業(yè)知識與經(jīng)驗的積累相當重要,對知識產(chǎn)權的認識應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對待那些不了解的作品、不了解的材料、沒有預料的問題,即所謂“無知”,除虛心請教,多動腦子,就得交點學費了!另外策展團隊良好、平和、積極的心態(tài)十分有利于布展的進度,鎮(zhèn)定、耐心和“厚臉皮”是必須的。
五、策展是策展人的創(chuàng)作。展覽的每一個空間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能量場域,而每個作品也都有自己的能量場,而觀眾也有能量場。如何讓“空間”“作品”與“觀眾”的能量場互相交融,產(chǎn)生化學反應與連結就是策展,它講述的是三者之間的能量流動關系。作為策展人對一個展覽好壞的掌控能占到80%-90%,甚至對策展人而言,從計劃到多方統(tǒng)籌才成的一個展覽,就是他們的作品。策展人做的工作跟攝影藝術家并不一樣,攝影家只考慮個人感受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但策展人需考慮觀眾的視覺體驗。這種設計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審美,而是展陳邏輯,觀眾在看的時候或許沒法發(fā)現(xiàn)一個讓人震驚的東西,但在觀看過程中,觀眾的觀看是已經(jīng)被設計的。傳統(tǒng)的展覽方式或是將作品等距掛起來,但對策展人而言,前后邏輯等都是迫切需要考慮的,整個展覽的策劃就像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起伏跌宕,有結尾,不能像敲木魚一樣。希望“中國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展覽是一場感官之旅,是一場儀式,更希望泉州華光職業(yè)學院就是這個儀式的道場。
回顧整個策展過程,吳其萃董事長和蔡煥松老師以及策展人在確定展覽的學術主題、框架,選擇參展藝術家人選及作品之后,由策展人協(xié)調整個展覽的全面規(guī)劃,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攝影藝術家作品的視覺效果,同時還要調整具體施工單位、工作人員與校方及攝影家之間的關系,這一系統(tǒng)化組織執(zhí)行,確保了“中國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這趟文化快車呼嘯而來,載譽穿過。
感謝華光抬愛,給我又多一次深刻的策展體驗!更感謝此次雙年展中所有為之付出腦力和體力,辛勤和汗水的伙伴們!
華光啟航,雙年再見!
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主席、絲路國家攝影組織國際聯(lián)盟主席楊元惺在會上致詞
美國聯(lián)系圖片社總裁羅伯特·普雷基(Robert Pledge)出席雙年展
國際攝聯(lián)(FIAP)主席、絲路國家攝影組織國際聯(lián)盟名譽主席里卡多·布西(Riccardo Busi)出席雙年展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攝影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計衛(wèi)舸出席雙年展
英國皇家攝影協(xié)會主席邁克爾·普理查德(Michael Pritchard)出席雙年展
中國華僑攝影學會副會長、泉州華光職業(yè)學院董事長在會上致詞
崔波 著名策展人
中國泉州(華光)國際攝影雙年展揭彩儀式 區(qū)志航 攝
中外攝影大咖齊聚一堂 楊開文 攝
中國泉州(華光)國際攝影雙年展活動現(xiàn)場 陳英杰 攝
為致敬攝影術誕生180 周年,特制定生日大蛋糕,分享祝福 王娟 攝
攝影藝術大咖參加中國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活動 王娟 攝
為特殊貢獻攝影家們頒發(fā)“月光女神”紀念杯 區(qū)志航 攝
俯臥撐“攝影術發(fā)明”系列在雙年展主會場核心區(qū)巨幅展出 區(qū)志航 攝
王福春等觀看影展 張莊均 攝
當代傳承組影展現(xi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