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華
一、單元整體設計的思路與意圖
統(tǒng)編本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編排了《靜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課文?!鹅o夜思》抒寫了游子在寧靜的夜晚思念家鄉(xiāng)的美好情思?!兑股肪枋隽藡寢尳o“我”講勇敢的故事、爸爸拉“我”去散步,啟發(fā)引導“我”發(fā)現(xiàn)夜色的美好,從此,“我”不再懼怕夜色。《端午粽》講述了外婆每年請“我”吃粽子,在不經(jīng)意中培育了“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彩虹》則采用對話的方式,想象自己飛上彩虹橋,用行動去回報哺育自己成長的親人。四篇課文的內(nèi)容貫穿著一個主題——可敬可愛的家人哺育我一天天長大。
為了把教材與學生的真實生活更好地勾連起來,我們對教材作了適當調(diào)整,并設計了一些有趣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根據(jù)主題情境調(diào)整了教學順序。為豐富識字和情感體驗增加了一些誦讀內(nèi)容,設計了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
二、主題情境的提煉與任務分解
(一)主題情境
本單元課文都與親人有關,因此本單元確定了“親人哺育我成長”這一主題?,F(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可親可愛的家人,都有親人哺育自己成長的經(jīng)歷。在 “親人哺育我成長”的情境中,學習《靜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四篇課文,能更好地喚醒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增進對文本的理解,并與文本產(chǎn)生情感共鳴。
(二)任務分解
根據(jù)本單元的課文資源和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分別設計“說說我的家”、“舉頭望明月”、嘗嘗“外婆的端午粽”、逛逛“節(jié)日大觀園”、表表“美美的心意”等語文實踐活動任務,在閱讀兒童詩、古詩、散文、歌詞、圖畫書等活動中,引導學生初步體會親人哺育我成長的感情。
任務一“家的故事”,整合本單元語文園地中的識字加油站、課文《夜色》《靜夜思》。首先,從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讓學生認識自己、識記身體部位的詞語,并說說自己的家人,初步感受家人的可親可愛。接著創(chuàng)設月夜情境,學習一組月光下的敘事詩《夜色》《靜夜思》,在月光下感受家人的陪伴。
任務二“一起過節(jié)啦”,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通過朗讀課文《端午粽》,體會親人潤物無聲的教育,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節(jié)日大觀園”活動中,學生試著以向大人請教、到網(wǎng)絡上搜索、去圖書館查找資料等不同方式搜集、整理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資料,圍繞主題情境拓展學習內(nèi)容,加深對“親人哺育我成長”的體驗的同時培養(yǎng)自主學習、自我探索的能力。
任務三“飛上彩虹橋”,在美好的想象情境中,朗讀課文《彩虹》,感受親情,學習表達感恩,在“你高興嗎”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用照片、視頻、文字等方式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嘗試表達自己對家人的關愛。
三、教學活動示例及說明
(一)任務一:家的故事
活動一:說說我的家
1.認識“我”的身體。
(1)“我說,你指”玩游戲。
學習《語文園地四》的“識字加油站”,聯(lián)系人體部位,在“我來說,你來指”的游戲中正確認讀“眉毛、鼻子、嘴巴、脖子、手臂、肚子、小腿、腳尖”等8個詞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在人體部位的生字中,大多都有“月”字,拓展詞語“眼睛、肩膀、胸部、腹部、腰部、臀部”。
(2)讀讀兒歌。
補充朗讀《人有兩個寶》。
2.說說我家人。
(1)喊喊我的家人。讀一讀《語文園地四》“字詞句運用”中的詞語。先認讀“爸爸、媽媽、哥哥”,注意疊音輕聲讀,再拓展“爺爺、奶奶、姐姐、弟弟、妹妹、舅舅、叔叔、伯伯、嬸嬸、姑姑、舅舅”等人稱詞語。
(2)朗讀課文《夜色》。
①快樂讀吧。
首先,借助拼音讀課文,讀準生字字音,特別注意讀準前后鼻音的字“膽、敢、亂、偏、散、原、看、晚”,以及“往、勇、窗、像”。接著,讀通句子,注意長句子的停頓,讀懂句子的意思。如“媽媽/把勇敢的故事/講了又講,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亂跳……”“從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見/小鳥怎樣在月光下睡覺”。最后,讀出人物不同的心情,抓住關鍵詞“很小很小”“不敢”“講了又講”“一……就……”“偏要”“原來”“微笑”“再黑再黑”等初步把握詩歌中人物由“膽小”變“勇敢”的形象,體會在爸爸的幫助下“我”變得勇敢,感受到夜色中許多美好的事物。
②想象的翅膀飛起來。
啟發(fā)學生在詩歌中表達的留白處與兩個省略號處展開想象,體會人物的膽小與勇敢。比如,“媽媽講了哪些勇敢的故事?為什么勇敢的故事講了又講?我一看窗外心就亂跳,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比如,“爸爸為什么偏要拉我去散步?夜晚,在爸爸的陪伴下,我還看見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仿照課文中的句子說一說。”
③生字開花了。
讀讀“膽、勇、原、微”4個字的擴詞,并積累。
④我是寫字小能手。
練習書寫本課7個生字,重點指導“色、看、晚、外、爸、笑”6個字中的撇畫,注意書寫時撇的起筆、方向、長短的不同。也要重點指導“色、爸、晚”中“巴”的變形,注意豎彎鉤在3個字中的書寫。同時,指導書寫上下結構和左右結構的字時,要找到字“上小下大、上大下小、左窄右寬”的結構特點。尤其注意“再”字的書寫筆順。
(3)唱唱我的家。
補充歌曲《可愛的家》。
(4)讀讀圖畫書《我爸爸》《我媽媽》。
活動二:舉頭望明月
1.朗讀《靜夜思》,我是小小朗讀者。
首先讀正確,注意詩句之間的停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其次,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邊讀邊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初步體會詩歌的情感,把握詩歌朗讀的節(jié)奏。再次,熟讀成誦,感受詩歌的韻味美。
2.想象的翅膀再展飛。
讀了這首詩,你看到了哪些畫面?相機解釋“疑、舉、思”的意思。引導學生由景及人描繪詩中的景象,初步體會詩人因“月”生“情”的思鄉(xiāng)之情。
3.我與生字交朋友。
在語境中認讀和鞏固生字詞“夜、思、床前、光、疑、舉、望、低、故鄉(xiāng)”,通過擴充詞語幫助學生理解、積累詞語,如“思念、思鄉(xiāng)、思想”“起床、床前”“前面、前方、前后”“月光、亮光、光明”“故事、故鄉(xiāng)、故土、鄉(xiāng)土”“思前想后、思念故鄉(xiāng)”等。指導學生書寫“思、前、床、低、光、故、鄉(xiāng)”7個生字?!八肌弊值男淖值讓憣捫?,上收下放;“鄉(xiāng)”字的兩個撇折相互平行,整個字穩(wěn)穩(wěn)站立。
(設計意圖與建議:以“家的故事”為學習情境,在“說說我的家”和“舉頭望明月”活動中,首先引導學生在熟悉的家庭生活中識字寫字,玩玩“我說,你指”的識字游戲,正確認讀人體的詞語,認識人體相關的月字旁漢字,了解相應的人體部位;讀讀幾類輕聲詞語,說說自己的家人。接著,朗讀敘事詩《夜色》,讀好長句子的停頓,讀懂詩歌的意思,感受家人的關心與陪伴的作用。最后,創(chuàng)設月夜的情境,朗讀古詩《靜夜思》,指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初步感受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開展“我說,你指”的識字游戲,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識字熱情,調(diào)動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認讀人體部位的詞語時,可一個學生舉起一個身體部位的詞卡,其他學生指相應的身體部位。同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歸類識字,幫助學生積累詞語,進一步感受月字旁的字跟人體有關。補充朗讀《人有兩個寶》時,可以邊讀邊表演,讀出童趣。
課文《夜色》的朗讀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尤其是讀好長句子的停頓,讀懂長句子的意思,憑借具體的語言文字感受人物的心情與形象,讀出童趣。建議把理解課文內(nèi)容、積累詞語和朗讀詩歌、想象拓展整合起來。要注意結合多種識字方法,如擴展詞匯識字、聯(lián)系生活識字、出示圖片識字、運用字理識字、借助動作識字等進行生字教學。
古詩《靜夜思》要在讀上下功夫,著重引導學生反復朗讀,一字不差地讀正確,讀好詩句間的停頓,在了解詩意的基礎上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最后熟讀成誦。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在語境中鞏固、運用、積累生字和詞語。還應通過多種手段與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展開想象,初步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任務二:一起過節(jié)啦
活動一:外婆的端午粽
1.品賞《端午粽》。
(1)生字舞臺我來闖。
①第一關,開火車認識“端、粽”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部首,指導兩個部首的寫法。
立字旁:“立”五個筆畫較短小,緊湊,“立”的長橫變?yōu)樘帷?/p>
米字旁:“米”筆畫較多,應緊湊。
②第二關,看看誰寫的生字規(guī)范、工整。
學會書寫“午、節(jié)、葉、米、真、分、豆”7個生字。
重點指導寫好“午、真、豆、節(jié)”4個生字,注意筆畫長橫要寫平、寫舒展。書寫上下結構和上中下結構的字要引導學生觀察部件的上下比例以及橫向?qū)捳I现邢陆Y構的“豆”和“真”要寫得緊湊,整個字不能拉得過長。
③第三關,詞語積累。
了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并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2)我是小小配音員。
①讀好文中的長句。
句子一:(配圖出示文字)“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p>
學生嘗試朗讀,指名讀,齊讀。
相機出示兒歌:遇到長句不要慌,逗號換口氣,句號停一停。
句子二:(配圖出示文字)“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學生嘗試朗讀,指名讀,齊讀。
②小組合作讀課文。
(3)學做“粽子代言人”。
①端詳外婆的端午粽。讀課文,說說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
②說說自己吃過的粽子樣。聯(lián)系生活實際,介紹自己吃過或見過的端午粽。
2.講講端午節(jié)和粽子的故事。
(1)說說端午吃粽子的由來。
(2)講講端午節(jié)的其他習俗。
(3)動手包包端午粽。
(4)學唱《端午歌謠》。
①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
② 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③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
活動二:節(jié)日大觀園
1.看圖猜節(jié)日講習俗。
(出示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圖片)
看圖片猜節(jié)日,說說這個節(jié)日的時間和習俗。在元宵節(jié)和中秋節(jié)的環(huán)節(jié)中相機朗讀兒歌。
(1)《看花燈》。元宵夜,看花燈,大街小巷人歡騰。紙糊的金魚吐泡泡,紗做的猴子眨眼睛。走馬燈里貓追鼠,荷花燈上立蜻蜓。各種彩燈真奇妙,明年我也做花燈。
(2)《爺爺為我打月餅》。八月十五月兒明啊,爺爺為我打月餅啊,月餅圓圓甜又香啊,一片月餅一片情啊。八月十五月兒明啊,爺爺待我親又親啊,我為爺爺唱歌謠啊,獻給爺爺一片情啊。
2.中秋時節(jié)做和學。
(1)小巧手做月餅。動手品味中秋節(jié)的獨特味道,并記錄自己學做月餅的過程,講給同學們聽聽。
(2)我是小小朗讀者。舉行與中秋節(jié)有關的詩詞朗誦會。
(設計意圖與建議:這個任務以“一起過節(jié)啦”為教學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濃濃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氛圍。首先,品賞外婆的《端午粽》。學習朗讀長句,學做“粽子代言人”,講述粽子的外形、品種,同時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以及與端午節(jié)有關的故事、習俗。在學習詞語環(huán)節(jié),可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來識記字形、理解字義??梢越Y合偏旁識記、運用熟字部件方法識記、聯(lián)系生活識記,等等?!耙弧弊值淖冋{(diào)在文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要引導學生鞏固讀法,同時注意“(? )的(? )”短語和長句的朗讀。短語可以采用拆分法,分步呈現(xiàn),注意朗讀時要柔和、要富有節(jié)奏感。長句可以采用內(nèi)容分解法,明白句子所表達的內(nèi)容,再運用各種方法練讀、鞏固。然后,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通過收集資料明白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動手包粽子體驗勞動的快樂,感受濃濃的親情;歌唱童謠讓傳統(tǒng)文化根植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