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如宏
《管仲列傳》是史學(xué)巨著《史記》的重要一篇,也是蘇教版選修教材《史記選讀》中“讀其書相見其為人——《史記》的理想人格”中選編的一篇。選文不長,連同教材刪節(jié)的有關(guān)管仲的167個字,不過千余字。但非常充分地把管仲“春秋第一賢相”的形象以一種“理想人格”的狀態(tài)呈現(xiàn)了出來。
教材編者設(shè)計了一個配套思考題:“從這篇傳記看,管仲能取得從政的極大成功,原因有哪些?”配套教學(xué)參考書給出如下答案:“客觀上有鮑叔牙的無私舉薦,主觀上有‘上下相親‘令順民心的施政指導(dǎo)思想,有‘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的施政才能?!眴螐慕滩墓?jié)選部分看,這個答案周全工穩(wěn)。但這個答案的缺憾也在于無需研讀《史記》其他篇章,不能有效引導(dǎo)學(xué)生開展整本書的延伸閱讀。
為有效激發(fā)學(xué)生讀整本書的興趣,筆者結(jié)合高考綜合評價的硬性任務(wù)“研究性學(xué)習(xí)成果考核”這一個學(xué)生繞不過去的興奮點,提出了一個“變式”的延伸思考題:“出身平民此前還‘站錯隊的管仲何以能夠高光地登上歷史舞臺,并成為‘第一賢相? 除教參所列的主客觀原因之外,還有哪些綜合因素?”明確要求:閱讀《史記》全本的有關(guān)內(nèi)容,作探究性思考。
為避免學(xué)生大討論時教者跟不上節(jié)奏,再度研讀了《史記》全本及其他有關(guān)典籍,再讀的過程是倍感驚喜的:管仲能夠登上歷史舞臺并如此高光,原因是多方面的,真可謂匯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外因,同時其強大的“理想人格”的內(nèi)因也發(fā)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整理如下,供方家參考。
外因:得盡天時、地利、人和。
恰逢天時。所謂“亂世出英雄”,管仲生逢這樣的“亂世”。
一是周王室之亂。當時周王室已經(jīng)衰微,無力掌控諸侯的局面,各諸侯國盤踞一方,王室甚至要依賴諸侯平內(nèi)亂、抵外擾?!洱R太公世家》載:“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在齊桓公三十五年召集的葵丘會盟中,周襄王派遣宰孔把周文王武王用的祭肉、紅色的弓和箭以及大車賜給齊桓公,而且還特地交代不必拜謝。完全把自己這個“王”與本該為臣子的“侯”平起平坐,甚至有點俯首討好的味道了。至于諸侯相互的征伐,更是無法掌控。這意味著什么?相當于原來的一個大家庭,老子尚健在,但他的幾個兒子相互殘殺而且不跟老子打招呼也絲毫不考慮老子的感受,這樣的父親還有什么權(quán)威?這樣的“家”又亂到了何種程度。
二是齊國之亂。齊桓公是姜太公十二代孫,第十五位掌國者。前任是誰?是他的哥哥齊襄公諸兒。這個豬兒——真的可以喚作豬兒——至少可以列數(shù)四宗罪:一是極度荒淫。作為一國之君喜好美色,招幾個妃子天下人都不會管你。但是他的荒淫奇葩,還是超越了常人的想象力,或者說古今第一的了——居然和自己的妹妹通私情。二是醉殺諸侯。后來這個妹妹成年外嫁給魯桓公。但這位老兄居然為了長期和自己的妹妹私通,竟然安排自己的屬下大力士彭生去殺死了魯桓公。三是亂殺臣民。彭生為他殺了魯桓公,他為了向魯國交代,又殺了彭生。四是欺騙大臣。在位第十二年,安排大臣連稱、管至父到鳥不拉屎的邊遠地區(qū)葵丘戍邊,約好了瓜熟時前往,瓜熟時派人替換,時間到了不派人換防,別人求情也不答應(yīng)。這樣的主子自然難免眾叛親離,最后落得被自己的堂兄弟公孫無知、自己的妃子(也是連稱的堂妹)等人聯(lián)手誅殺……他死不打緊,強大的齊國被弄得烏煙瘴氣。他的胞弟小白和糾也唯恐為禍及,趁早逃離。這樣的亂世呼喚一個強大的組合來收拾爛攤子,于是齊桓公和管仲便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占盡地利。齊國有豐沃的人才土壤。
首先,齊國有較為強大的軍事和經(jīng)濟基礎(chǔ)。上文已經(jīng)交代,早在周成王時齊國已經(jīng)獲得了征伐五侯九伯的權(quán)力,同時也顯示了強大的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這就是說,從強軍和促進經(jīng)濟增長角度看,管仲并非是力挽狂瀾者,而是錦上添花者。同時,也正因為齊國有這樣的軍事和經(jīng)濟基礎(chǔ),齊桓公的“強國夢”也有根基,也才有強烈的人才渴求。
齊國還有改革開放的政策土壤。管仲為政能夠成功原因多方面,但有一條很重要,就是“從俗”。說白了,就是順應(yīng)民意民心。這是管仲首創(chuàng)嗎?不是。請看《齊太公世家》另一段記載: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可見,管仲主張的“從俗”“俗之所與,因而與之”的指導(dǎo)思想并非個人創(chuàng)見,包括管仲促進經(jīng)濟采取的農(nóng)工商并舉、鹽鐵專賣等舉措都有很好的基礎(chǔ),有姜太公的做法在先。姜太公無論在齊還是在整個周王朝,威信那是一個高。同時他的政策完全順應(yīng)了民意,強大了齊國。管仲采取的政策就是承繼了太公的做法。這樣一來,他的政策有很好的百姓土壤。當然,也可以說管仲善于學(xué)習(xí),善于運用先賢的智慧。但是,假若我們將管仲送到魯國,對不起,英雄將無用武之地?!鋵嵅挥盟?,此前管仲押寶的是公子糾,而收留公子糾的正是魯國。在小白變成齊桓公之后,他曾要求將管仲押回剁成肉醬,以解心頭之恨。如果管仲之賢也能在魯國的土地上生長,留下就是。但他寧愿冒著被殺的風(fēng)險“請囚”——請注意,是主動請求被押送回國。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的這一套在魯國將完全行不通。《魯周公世家》記載:
“于是成王乃命魯?shù)媒技牢耐?。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為表彰周公彪炳千秋的德行,周王朝給了魯國“天子禮樂”。這給了魯國無上榮耀,也成了魯國后來發(fā)展的羈絆。再看《魯周公世家》的另一段記載:
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后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太公亦封于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奔奥劜輬笳t,乃嘆曰:“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p>
這一段表述和上文所引的《齊太公世家》記載恰好呼應(yīng),魯國是個“尚禮”的地方——雖然后來也同樣“禮樂崩壞”,多遭孔子詬病,但是魯國客觀上是形成了這個傳統(tǒng),同時魯國的政治也是“不簡不易”的。不難想象,如果讓管仲呆在魯國,也無法大展拳腳。
得盡人和。教材編者歸納的“鮑叔牙的無私推薦”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選文體現(xiàn)得很充分,歷來學(xué)界和民間論述也頗多,不再贅述)。但是單純這樣概括,顯然是有失全面的。人們對于齊桓公這一方面的“和”給予的關(guān)注不夠。我們不妨穿越歷史封塵再作一番回味。
在《管仲列傳》中,只記載了鮑叔牙“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可以說是風(fēng)輕云淡。而全本的歷史則是驚心動魄的:小白和糾同時快馬加鞭歸國,狹路相逢,管仲搭箭射向小白,中了帶鉤。機智的小白咬舌頭狂吐一大口血裝死,公子糾一行放松了警惕,也放慢了腳步,小白一行先回國,順利上位。這一段故事廣為流傳,但后一截歷史流傳不多,齊桓公不是圣人,一樣是有脾氣的,更何況是成了一個強國之君。一時間血雨腥風(fēng),大開殺戒,最狠的是逼迫魯國殺了當時還在那里申請“政治庇護”的公子糾。親兄弟不放過,自然也沒有打算放過管仲。“召忽、管仲仇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薄貋砜粗粺趿恕U俸鑫范詺?,管仲似乎和鮑叔牙有默契,選擇了暫且保命,“請囚”。這里固然離不開鮑叔牙的力薦,但是如果沒有一個胸懷強國夢想而擱置私仇的齊桓公,管仲也只能死路一條,和眾多歷史人物一樣湮沒無聞。
內(nèi)因:“理想人格”力量磅礴。
能夠成為“第一賢相”,其異于常人的治國方略和治亂才能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這一點教材編者概括很準確:“有‘上下相親‘令順民心的施政指導(dǎo)思想,有‘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的施政才能?!苯滩倪x文呈現(xiàn)得也比較顯性,無可爭議。但筆者認為光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其強大的“理想人格”才是更加重要的力量源泉:
首先,“孝親”是他仁愛天下的道德基礎(chǔ)。管仲在戰(zhàn)場上“三戰(zhàn)三走”,看似貪生怕死,實則是因老母在。自己走了不要緊,害得老母親老無所養(yǎng)就是大不孝了?;蛟S有人會問,“孝順”和成為賢相有關(guān)系?當然!關(guān)系大了去了!“百善孝為先”,古人的話沒有錯!人之孝,是其懷萬民的基礎(chǔ)品質(zhì)。或者可以直接點說,孝心是這位千古賢相愛民之心的基礎(chǔ)。一個七尺男兒,倘若親生父母都不知孝順,卻讓他去愛民,豈不是天方夜譚?
其次,知恩而不謝私德是他國事至上的格局保證。本傳中記載,管仲回憶鮑叔牙和他相處的往事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他官至一人之下,但始終不忘那個對他不離不棄的朋友,并將他與生養(yǎng)他的父母相提并論,是謂懂得感恩和回報。但是其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更可貴之處在于,他感恩而不謝私恩。《韓非子》載,管仲在從魯國被押解回齊國的綺烏路上遇到一個“封人”,大約是看出來管仲要被重用,很尊敬地給他吃喝,然后想借機搭個人脈,問管仲如果被重用了,將怎么報答他。雖然處于落難之時生死未卜,管仲也義正辭嚴地告訴他:如果自己被重用,自己也會任用賢能之人,獎賞有功之人。除此之外,無以為報。作為堪與伯牙子期并論、曠古難逢的一對知己,管仲深知鮑叔牙對他無所私求,只求他能夠振興齊國。這就讓管仲有了放下一切私人情分的束縛、全力推進富國強兵舉措,進而實現(xiàn)齊國霸業(yè)的大格局。
第三,矢志不渝是他忍辱負重的精神支撐。在齊桓公回國當政后,曾經(jīng)和他一起追隨公子糾的召忽認為大勢已去,必死無疑,自尋了短見。管仲卻“請囚”。是管仲不重名節(jié)?還是管仲不怕死?雖然《史記》之《齊太公世家》載,鮑叔牙已經(jīng)做通了齊桓公的工作讓齊桓公放棄了殺念而答應(yīng)重用他,但是畢竟對外發(fā)布的只是“召管仲欲甘心”,召見他回齊國接受烹刑。說是“假裝”(“詳為”),在那個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沒有短信、沒有微信的時代,鮑叔牙是沒有辦法告訴他真實情況的。也就是說,此一回很可能是既丟名節(jié)又丟性命的未卜兇途。但是,他還是毅然選擇了“請囚”,為什么?如其本人所言,“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即使是被天下人恥笑、即使是死,也要搏上一回,因為心中有著不滅的治國平天下——準確說,是變革興邦的遠大志向。這才是他忍辱負重的強大精神力量的源泉。
歷史已然塵封,但那些改寫歷史、創(chuàng)造歷史的風(fēng)流人物卻歷經(jīng)千年屹立不倒,他們站成一棵棵輕松,一座座豐碑,管仲便是當之無愧的之一。今天的我們,在贊嘆膜拜的同時,再做一些探究,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之所以能夠光耀千年,除了其所處的時代給了他們機遇,同樣、甚至更加重要的,是他們自身的理想人格。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贝搜缘弥?。
[作者通聯(lián):江蘇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