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雙
【摘要】審題應該怎么“審”,通過審清內容和數(shù)量關系,找到條件和問題,為正確解題創(chuàng)造良好的前提條件,從而使我們的教學事半功倍.因此,提高解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知識;審題;數(shù)量關系;策略
在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不少學生在數(shù)學課上認真聽講,也能回答出教師的問題,但在自己做題時往往無從下手,特別是對于一些條件比較多的題目,常常一片空白,問他們原因時,學生說:“太難”“看不懂題目”,可是經(jīng)過教師的點撥,又覺得很容易;在考試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失去一些本不該失去的分數(shù),他們一般都解釋為“粗心”.其實,根本不是“粗心”的問題,其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掌握知識不扎實;二是學生審題能力差.在此筆者就和大家探討一下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
一、認真讀題,養(yǎng)成初步理解題意的好習慣
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對學生的要求是:讀題,一般的題目讀2遍,新穎的題多讀幾遍.在學生做題時觀察誰是認真審題的學生,對能做到認真審題的學生提出表揚,讓更多學生向他學習.例如,我們班李佳慧做題的時候把不同的單位圈了起來,筆者心里很開心,知道她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這道題的“陷阱”,筆者在課堂上也大力表揚了她,她的行為也帶動了更多的學生認真審題.
(一)操作是審題正確的策略
三年級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差,對具體形象的內容、生動活潑的形式、新奇動人的事物比較敏感.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內容時,讓學生多畫示意圖,在三年級的其他操作課內容的教學時,很多問題需要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這樣就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和準確地審題.
在平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透過復雜的題干,找出重點,理解題意,找到問題的突破口.把重要的關鍵詞圈起來.
1.審題時,學生要特別注意理解題目中的關鍵詞,找準數(shù)量關系.
可以從條件出發(fā),也可以從問題出發(fā)找數(shù)量關系.比如,張大叔種了8行黃瓜和60棵番茄,每行黃瓜有6棵.黃瓜比番茄多多少棵?在解決有3個條件的問題時,先根據(jù)種了8行黃瓜和每行黃瓜有6棵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黃瓜?列式為8×6=48棵,在根據(jù)黃瓜有48棵和60棵番茄可以求出黃瓜比番茄多多少棵?列式為60-48=12棵.
2.學會找隱含信息,如把15本書平均分給亮亮、聰聰和紅紅,每人分幾本?要找到題目中隱含的三個人的信息.
3.排除干擾項.在題目給出的諸多條件中,有些是有用的,也有些是無關的,而這些無關條件常常就是命題者有意設置的干擾條件,只要能找出這些干擾條件,并把它們排除,題目常常能迅速正確地解答.例如,一本故事書有97頁,小明每天看9頁,8天看了幾頁?在這個題目中,故事書有97頁就是干擾信息.
4.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如,從一張長20厘米、寬16厘米的長方形紙片中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周長是多少厘米?此題的突破口是如何才能剪下最大的正方形,要求原來長方形的寬和現(xiàn)在正方形的邊長相等,也可以剪一剪去找規(guī)律.
(二)定期將重難點題型進行歸類整理
教師要將學生學習的知識梳理成網(wǎng),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能串聯(lián)起來,而不是一個一個的知識點.因而,教師對知識類型的總結和梳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不可將學生的審題過程包辦代替
班里有一個男孩,上課能積極回答問題,可是一考試成績就很差,課下他媽媽告訴我,他只要遇到稍難一點的問題就說不會,就要讓他媽媽給他講.經(jīng)過了解是因為這位媽媽包辦得太過嚴重,只要孩子一慢,說不上來,家長立馬給孩子講解了題目,一年多的時間下來,孩子不僅沒有了自己審題的能力,連主動思考的意識也沒有了.筆者就告訴家長一定得先從自己改,不能怕慢,讓他讀題,可以多讀幾遍,還好這位家長也及時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及時改正,孩子的審題能力和主動思考的意識也一點點回來了,在這次期末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有時候教師在課堂上講習題時會不自覺地把題目的重點加重音,這就是在包辦代替學生審題,學生的練習除了鞏固知識、反饋信息外,教師的包辦代替,讓學生失去了這種機會,也隱藏了學生這方面能力的欠缺.到了考試時,就會呈現(xiàn)微信里傳的一句話,“看到試卷時,教師覺得‘全講過,看到他們答完的試卷時‘白講了……”.
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只有在學生自己反復的練習、教師的分析指導中逐步養(yǎng)成,這正是“授之以漁”的教學策略的具體化體現(xiàn).
二、在審題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數(shù)學概念的教學方法有很多,但無論使用什么方法講解都要注意語言的準確.
2.易混淆的概念要通過觀察、比較、鑒別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從中找出規(guī)律獲取新知識.如在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教學時學生出現(xiàn)錯誤較多,易把面積與周長混淆.教學中通過對比辨析出兩者的異同點,從而使學生對兩者就有了比較清晰地認識,加深了印象,增強了判別能力.
3.及時小結.學生在學習中綜合知識能力有限,需要教師把所學的概念精煉及時地概括,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其條理化、概括化,便于學生記憶.
4.檢查很重要.做完一道題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檢查一下題目,因為這個時候題目剛做過,思路還是“熱”的,檢查起來會事半功倍.
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是長期堅持的一件事,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一點點滲透,一點點培養(yǎng),通過科學的審題方法,學會對題目做深入細致、全面準確的審題,養(yǎng)成認真讀題、仔細審題的良好習慣,為解決問題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