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波
【摘 要】本文論述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應用“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古詩詞的文本內涵、作者思想和所處時代環(huán)境有深入的了解,達到豐富知識面、提高語文素質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古詩詞 知人論世 語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B-0121-02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歌以自己的魅力,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目前,高中語文教材中古典詩歌占比非常大,是高考必考的內容,對古代詩歌考核上,通常是背誦默寫和詩歌鑒賞。要提高高中語文課的教學效率,教師可以采取“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
“知人”就是對詩人背景進行研究,包括研究詩人的生活閱歷、家世背景、思想傾向、政治遭際、創(chuàng)作個性等方面?!罢撌馈本褪菍υ姼鑴?chuàng)造的時代背景進行探討,包括經濟狀況、政治環(huán)境、社會風尚、文化思想等方面?!爸恕焙汀罢撌馈眱烧叩幕ハ嘟Y合,就是既知道人,也能“論”人,也就是知道這一首詩歌的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和社會風尚,對詩歌的文化底蘊、情感和主旨有準確的把握,并能加深對詩歌文本內涵的理解。
目前高中語文人教版的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詩歌之部”占據(jù)了三個單元,依據(jù)詩歌的鑒賞方法來編寫?!爸苏撌馈保瑢W生對詩人的“身世”有真實性的了解,才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了解詩人的寫作時代環(huán)境,引導詩歌誦讀欣賞朝著縱深的方向發(fā)展。因此,“知人論世”也是一種重要的古典詩歌鑒賞方法。本文探索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應用“知人論世”,達到拓展學生知識面、補充語文教材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理解力的目的。
一、“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背景
古詩詞距離今天已經比較遙遠,也刻印上了屬于那一個時代的烙印。加上每一首詩歌都是詩人獨特的思想與個性的表達,學生很難準確地把握古詩詞的意蘊。因此,應用“知人論世”,能在某種程度上縮短古詩和學生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在理解詩人的時代背景和創(chuàng)作心理的基礎上,加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例如學習李商隱的《錦瑟》(高中語文必修三),這一首詩的意蘊優(yōu)美,內涵也非常豐富。如果學生不理解詩人的人生經歷和時代背景的話,只能透過詩歌的意向來體驗其中的意境美,很難清晰地把握詩歌的內涵。為此,教師可以采用“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通過“知人論世”理解詩歌的多種含義,以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人生經歷和內涵表達。
在“知人論世”觀念看來,詩歌主題可以有詠物說、追溯生平說、悼亡說、戀情說等多種類型。教師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可以先向學生分析李商隱家庭的困境、凄涼的身世對他性格產生的消極影響。在朝廷當官的時候,因為“牛李黨爭”的瓜葛,他在官場上遭遇坎坷。這樣通過分析,學生對李商隱的人生經歷就有了基本的了解。
之后,教師可以就李商隱的時代環(huán)境,讓學生分析詩歌的文學意蘊。李商隱的心理有著沉重的壓力,許多情緒互相糾結,在這一種心理下,詩歌中流露出來的情感是一種“無端五十弦”的紛亂。教師在介紹李商隱詩歌的意象時,如果老生常談講述詩人心造出來非現(xiàn)實的意象,思想內涵方面肯定非常不明晰。詩歌中使用大量的典故,這些典故也不是本來意思,都是作者改造過的,使詩歌含義深奧且難預測。李商隱的詩歌在內容傳達方面,也具有很強的跳躍性和缺乏邏輯性。由于這些特征,李商隱的詩歌意境撲朔迷離,內涵也是非常復雜。當應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學生對李商隱的創(chuàng)作特征與生活經歷有清晰的了解之后,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展開多方面分析,就可以總結出《錦瑟》這一首詩歌的主題。通過這些主題,學生可以對李商隱一系列的主題詩有觸類旁通的理解。
二、結合文本,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
“知人論世”方法的應用,不是隨心所欲的信手拈來,需要與文本內容相結合,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詩歌原意,品讀詩歌蘊含的意境,領悟詩歌包含的感情。
在古詩教學中應用“知人論世”教學方法,教師應該掌握好時機。如上課開始,教師先向學生介紹作者的思想傾向、生平經歷。之后,掌握好時機實施“知人論世”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流露的情感。如教學《離騷》(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時,由于這一篇文章是先秦時候的古文,時代久遠,學生覺得文辭生僻。如果教師在講述這一首古詩的時候,不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人生經歷相結合,學生就很難理解這一首古詩。為此,教師可以先介紹屈原的人生經歷:他出生高貴,在楚國貴族家庭之中,祖上都是楚國高官。之后,可以向學生講述屈原的生活經歷,博才多學卻又生性耿直,懷著美好的政治理想??上М敃r楚國朝廷奸臣當?shù)溃倚墓⒐s遭誹謗。這樣學生才會理解屈原在詩歌中表達的滿腔幽憤和熱愛故國的感情。
有一些詩歌學生在初讀之后,會形成對詩歌的整體性感知。教師指導學生賞析詩歌中的文句時,可以結合相關知識,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詩句。如教學《琵琶行》(高中語文必修三)這一節(jié)課時,對于“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一句,學生通常也不太理解。這時候,教師可以采用“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的人生經歷和背景。如在元和十年(815 年),白居易由于生性耿直奏事觸犯了朝廷權貴的利益,然后被貶為江州的刺史。之后,白居易又因為《賞花》《新井》這兩首詩被奸臣誣陷為傷了儒教,又被貶到了江州司馬。當時,江州乃是流放犯待的地方。白居易由于遠離了國家的政治中心以及熟悉的親朋好友,苦悶的內心無處排解。于是,琵琶女的悲慘境遇和白居易苦悶心情是非常一致的。這樣,學生對文章詩句含義有了深入的理解,自然也理解白居易的心境,從而更會領悟詩句中白居易無辜被貶的憤懣心情和同情琵琶女的心境。
三、恰當運用“知人論世”,鏈接初中知識與高中知識
教師可以應用“知人論世”教學,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充分分析學情。如分析哪些是學生已經知道的,哪些是學生不知道的卻是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然后恰當應用“知人論世”教學,使學生能夠鏈接初中知識和高中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杜甫的《蜀相》這一篇詩文,創(chuàng)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 年),這是一首詠史懷古詩,時代背景是“安史之亂”。當時,“安史之亂”在全國還沒有平息,杜甫在成都建了草堂,在洗花溪畔定軍,生活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安定。初中生也學過《出師表》和《春望》,接觸過“安史之亂”,對杜甫詩歌中表達的諸葛亮政治愿望和重心也是知道的。因此,教師可以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如教師可以講述杜甫的人生經歷和官場生涯,讓學生了解杜甫的政治抱負,使學生深化對古詩詞的認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如陸游的《書憤》,學生之前已學過陸游的絕筆詩《示兒》,可經對陸游表達的愛國熱情和希望國家統(tǒng)一的理想有了認識,因此教師在講述《書憤》時,可以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先讓學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然后讓學生回憶初中時學過的《示兒》,這樣使學生了解作者抗金保護疆土的民族情感,了解其中噴薄而出的郁憤感情。通過知識的遷移與對比,學生知識面得到了拓寬,豐富了知識,達到了古詩詞教學目的。
四、“知人論世”,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應用“知人論世”教學,能讓學生對詩歌的主旨有深入的理解,使學生從藝術角度深入挖掘詩歌的內蘊,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同時,也能豐富詩歌文本的內涵,培育學生思維,有效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2015 年高考試題有韓偓的《殘春旅舍》這一首詩歌,古人認為這一首詩的額聯(lián)乃是晚唐詩人創(chuàng)造詩句的“巧句”,那么“巧”在什么地方呢?可作簡單的賞析。對于高中生來說,韓偓這個作者在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和必修教材中都沒出現(xiàn)過,是一個“陌生人”。為此,教師可以利用“知人論世”教學,讓學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如從詩歌文本的含義出發(fā),理解“樹頭蜂抱花須落,池面魚吹柳絮行”這一頷聯(lián)的意境。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理解在額聯(lián)中的三個字“憶咸京”,就知道表達的是對帝都春光的美好回憶。然后再從詩句中尋找“樹頭”“蜂”“池面”等字詞表達意象,緊扣其中“吹”和“抱”這兩個動詞做全面分析。之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和體驗,在腦海里浮現(xiàn)一幅生機盎然和濃墨重彩的畫面意境:在柳樹紅花的風景中,一只蜜蜂在花須中隨著花飛落,魚兒在水中吐著泡沫,水上飄著柳絮……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賞生活中的常識,如落絮、飛花都是一些殘春景物。蜜蜂在其中的“抱”,魚兒的一“吹”,就給平淡無奇的湖面增加了生機,沒有一絲傷春惜別的落寂感。這樣,通過對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知人論世”的分析和解讀文本,學生對詩歌的語言、結構、關鍵字、意象有著準確的把握。
總之,古代詩歌和現(xiàn)代生活存在某種隔閡,學生要深刻領悟作品的內涵,語文教師可以應用“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活躍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陶思允.知人論世在中學語文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上),2017(11)
[2]黃助昌.詩歌教學:“新批評”與“知人論世”有機兼容[J].語文建設,2017(5)
[3]胡 丹.“知人論世”的誤區(qū)與超越[J].語文教學通訊,2018(1)
(責編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