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媛
能力素質是判斷一個人能否勝任某項工作的起點,是決定并區(qū)別績效差異的個人特征。麥克利蘭教授為認為能力素質是個體的一種潛在特質,它與一個人在工作中或某一情境中所表現出的與績效關聯的有效的或高績效的行為有著明顯的因果關聯。從大學生群體的視角出發(fā),筆者認為大學生能力素質是大學生各種能力組合形成的能力系統(tǒng),是大學生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在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通過實踐活動和主觀努力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個人特征,是判斷大學生能否勝任未來某項工作的起點。
1 關于大學能力素質基本內容的調查結果
在筆者關于近年畢業(yè)生質量跟蹤調查中,畢業(yè)生根據自己工作實踐中的感受,認為畢業(yè)生在工作中應該具備的能力主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專業(yè)知識,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思維方式,敬業(yè)精神和責任意識,如下圖顯示:
基于此,筆者針對河海大學在校大學生亦展開調查,試圖了解在校學生的能力素質構成情況。筆者根據所建立的能力素質庫,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以行為描述為主,參考所歸納出相應素質,進行項目編制。計分采取李克特5級量表,在重要性的評價中:1=完全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重要,5=非常重要。
筆者通過分層抽樣的方法選擇被調查對象,首先按照理科、工科、文科專業(yè)性質進行分類,其次依據各專業(yè)性質人數、各年級人數、男女生人數進行分層,根據比例發(fā)放問卷,以保證問卷調查結果的信度和效度。此次問卷共發(fā)放了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為96.67%,有效問卷為280份,有效率93.33%。根據問卷的統(tǒng)計,各項能力要素的重要程度如表1所示:
從調查結果分析來看,知識獲取能力,知識運用能力、信息技術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表達能力這六項能力素質指標占據在校大學生能力素質排序的前六位。相較而言,支配力、洞察力、模仿能力三項能力素質指標在大學生自我培養(yǎng)與塑造中的重要程度不高。
2 關于大學生能力素質認知的調查結果
2.1 認知層面:不同年級大學生對能力素質重要度認知具有差異性
根據李克特量表,將每一個填寫量表的大學生的20個指標得分[每行一個答案所對應的碼值:即人數*賦分值(1,2,3,4,5)],分別加起來構成了大學生對每項能力素質重要程度的高低。在某一指標上的得分越高,就表明大學生對這一能力素質越看重,得分越低,就表明大學生認為這一能力素質重要程度不高。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學生對能力素質重要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結果如下:
從圖2可以看出,大一學生認為知識獲取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這三項重要程度高,因為大一新生剛步入大學,需要學習新的專業(yè)知識,汲取其他方面的知識;為了適應大學生活,同學們會積極展示自我、推銷自我,加入各類社團、學生組織,良好的表達能力此時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但新生缺乏一定職業(yè)、學業(yè)規(guī)劃意識,并且一切都處于學習狀態(tài),所以對計劃能力、協調能力等重要程度相對較低。大二學生認為知識運用能力、計劃能力、知識獲取能力對自己個人發(fā)展更加重要,因為他們開始進一步深入的學習,同時對于未來方向開始計劃并儲備能力。步入大三之后,他們認為知識運用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知識獲取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非常重要,對于大三學生來說,需要運用已經獲得的知識和各類資源進行項目研究,參加各類競賽,這就要求他們需要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大四作為本科的最后階段,大學生綜合能力素質在個人的發(fā)展中全面體現出其重要性,無論是工作還是繼續(xù)深造,都需要他們學會向陌生人推薦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
2.2 實踐層面:河海大學學生能力素質的現實考量
為進一步地了解河海大學學生目前“已具備的和亟需加強”的能力素質情況,筆者在問卷中涉及到“您認為您目前亟需加強的能力”,“您認為目前您已經具備的能力(請按重要程度填寫)”等方面。該部分仍模擬李克特量表對每項大學生素質能力指標進行評分加總,按照問卷中大學生填寫的先后順序,分別賦分為3分、2分和1分。具體統(tǒng)計結果如下:
從圖3的結果我們發(fā)現學生已具備的能力的前三項為知識獲取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計劃能力。而亟需加強的能力的前三項為知識運用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表達能力。在研究假設中,知識運用能力、表達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被認定為大學生涯貫穿四年培養(yǎng)的核心指標,這三項指標也進入了大學生能力素質指標重要性排序的前六項,實際調查結果顯示與研究假設相吻合。大學生對于能力重要性認知較為準確,且對于能力素質的加強有培育需求。
3 關于大學生能力素質提升路徑的研究
在問卷中“對于提升大學生能力素質的建議和意見”表明,大學生普遍認識到能力素質在大學生核心素質中的重要性。大學生們紛紛提出,自身“應較多參加實踐活動,提升將知識理論運用到實際中的能力;應多參加素質拓展活動,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于向他人學習,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合作能力,加強與他人溝通交流;學校作為提升能力的重要場所,要注重研究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要因材施教,改變教學方法,注重培訓學生的能力素質”等。依據各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其奉行的大學精神,我們在提升大學生能力素質的路徑中可參考一些共性做法。
首先,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大學生學習能力提升。通過樹立新型學習觀念,提高大學生知識獲取能力;通過探索行業(yè)辦學機制,提高大學知識運用能力,如增加在行業(yè)、企業(yè)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構建一套從簡到繁、從單一到復雜、從機械實證到創(chuàng)造運用的螺旋式實踐培養(yǎng)體系;通過加強信息素養(yǎng)教育,提高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
其次,搭建實踐育人平臺,推進大學生領導能力提升。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為載體,提升大學生領導能力;通過選派學生干部掛職鍛煉,培養(yǎng)大學生領導能力;通過鼓勵干部輪任與社團創(chuàng)建,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通過積極開展競賽活動,提升大學生表達能力。
最后,加強學生骨干培育,促使大學生管理能力提升。通過開設專業(yè)培養(yǎng)課程,創(chuàng)建培育大學生管理能力的氛圍;通過打造骨干特色工程,以榜樣示范作用推進大學生能力的提升;通過完善相關機制體制,保障大學生能力素質培養(yǎng),以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導,激發(fā)大學生的興趣愛好,鼓勵其轉變?yōu)殚L期的、穩(wěn)定的能力素質。
(作者單位:河海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