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勒教授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賣咖啡杯的人(賣家)和買咖啡杯的人(買家)分別給咖啡杯標價。結果是,賣家的要價(中位數)是5.25元,買家的出價(中位數)是2.25元—2.75元,前者是后者的2倍。
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比如:房屋的賣主對它的估價要比買主高、汽車的賣方期望的價格要比買方期望的高等,這就是稟賦效應在起作用。所謂稟賦效應,是指擁有一件東西會讓你高估它的價值。
為什么我們會覺得自己擁有的東西更值錢呢?這是因為我們對損失有一種強烈的恐懼,經濟學上叫“損失規(guī)避”。有人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當我從自己的錢包里拿出500元錢,買一件標價500元的衣服時,為什么我對自己擁有的這5張鈔票沒有產生“稟賦效應”呢?為什么賣家沒有對他的衣服產生“稟賦效應”呢?
塞勒的解釋是:錢是用來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來賣掉的,所以不會產生“稟賦效應”。反過來:當你對錢產生擁有感時,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對“花錢”這件事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這個世界往往“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窮人的錢是用來維持生計的,所以窮人常常對錢有“擁有感”,即產生了“稟賦效應”——花100元錢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樂。而富人相反,他們的錢是用來“生錢”的,不停地進進出出,沒有“稟賦效應”的心理負擔。他們認為,錢這個東西,一旦停止流動,就會迅速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