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培軍
摘要:乒乓球運動起源于十九世紀后期的英國,英文稱“TABLE ?TENNIS”,即“臺上網球”;后來傳入日本,稱為“桌球”,1904年前后又從日本傳入中國,叫做“乒乓球”。 乒乓球來到東方,在短短的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內,發(fā)展速度非???,包括韓國、日本、朝鮮、香港、臺灣、新加坡等“中華文化圈”即“筷子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qū)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尤其在我們中國,普及之廣,水平之高,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筷子起源于中國,古稱“梜”、“箸”,是中華文化圈的常見餐具,目前使用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和新加坡等國家,還包括世界上有華人居住的世界各地。這種頗具東方特色的進食工具,至少已經有6000多年歷史了。
關鍵詞:筷子 乒乓球 啟迪智慧 長盛不衰 精神載體 得心應手
“乒乓球”和“筷子”?他倆誰跟誰?。匡L馬牛不相及吧?其實,乒乓球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且整體水平很高,群眾基礎廣泛,被譽為“國球”。一個是運動文化,一個是飲食文化,他倆有啥關系?究其原因,說法很多。但筆者認為這與中國人幾千年來世世代代發(fā)明和使用的筷子有關。
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用它作為餐具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曜颖鹊恫娓涌茖W,也更加符合禮儀。英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高度評價中國筷子:“中國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學者以文化英雄的優(yōu)勢勝過了武士”。中國人使用筷子還很有講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曜右活^圓一頭方,表示著“天圓地方”;筷子長度七寸六分,表示“七情六欲”;使用筷子,拇指食指在上,中指在中間,而無名指小指在下,表示為“天地人”;筷子成雙成對,表示太極和陰陽。
大約六千年以前中國人的祖先也經歷了一個用手抓飯吃的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的了呢?于是,就隨時隨地折取一些草莖和木棍之類的來幫助,它既輕巧又靈活,非常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久而久之就慢慢地使用和傳播開來。中國人記錄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的國君。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因為材料主要是用竹子做成的,所以就叫“筷子”。
我們知道,乒乓球運動的主要技術動作都是用手完成的,而手指和手腕是人體最靈活的關節(jié)。從解剖學上講,人的手指關節(jié)多而靈活,小肌肉群密集而發(fā)達,末梢神經豐富而敏感,所以能夠做出很多精細的動作。而用手指拿筷子吃飯夾菜就是一個動作細膩、靈活操作的過程。日久天長,長年累月,通過大腦的指揮,手指的操作就越來越熟練,越來越精準,甚至可以自如的剔除細如縫衣針的魚刺。俗話說:“十指連心”。意思就是十根手指的活動和人的心靈思想是相通的。中國古人認為經?;顒邮种缚梢蚤_發(fā)心智、啟迪智慧,使人更加聰明伶俐,機敏靈巧。中國人所說的“心”,不是西方醫(yī)學上所說的“心臟”,而是人的頭腦、思想、智慧、情感、心靈等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拿筷子用手指,拿球拍也是用手指抓握,中國人祖祖輩輩習慣用右手拿東西,所以大多數(shù)人一開始習慣用右手拿筷子的拿法去拿球拍,在打法上喜歡采用直握球拍就是一個明顯的個例證。
乒乓球是一項技巧性非常強的運動項目,很多技術動作的名稱都帶有提手旁,如:推、拉、打、擋、挑、擰、拋、撕、扣等用手去完成的動作。中國人的祖先發(fā)明和使用筷子幾千年,心靈手巧的基因也早已經融入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骨髓和血液。所以,當拿慣了筷子的手拿起球拍打起乒乓球來也就自然而然,得心應手。所以,當乒乓球遇到發(fā)明和使用筷子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國,迸發(fā)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也就順理成章了,這也就不難解釋中國乒乓球整體水平之高的原因了。
乒乓球握拍法分為橫握球拍和直握球拍。從傳統(tǒng)習慣上來說,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人因為用餐時主要用的是刀子、叉子,橫握比較方便,兩只手可以左右開弓。所以,歐美人打乒乓球多使用橫握球拍;以中國人為代表的東方人用餐時主要用的是筷子,所以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人多使用直握球拍,而且多使用右手。從握拍法的特點來說,橫握球拍偏重于力量和范圍,直握球拍則偏重于靈活和技巧。而乒乓球運動的特點是在所有球類項目中,球小、速度快、變化多,更偏重于技術和技巧,不像籃、排、足球動作比較大,對力量要求比較高;再加上膠皮海綿的粘性和彈性,速度的快慢,旋轉的強弱,落點的變化、角度的變化等特點,因此乒乓球更是偏重于技巧性、協(xié)調性和靈敏性。西方人身材魁梧高大,控制范圍大,力量足,但是靈活性和技巧性相對較差;東方人比較矮小,反應快,靈敏性、機動性好,又不缺少相對力量,具有小、快、靈的特點,所以說以中國人為代表的東方人更加適合乒乓球這項運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乒乓球來到東方,又好比是一粒種子經過長途漂泊,找到了更加適合自己的生長的土壤,然后茁壯成長,根深葉茂。加之中國人勤勞智慧,聰明好學,善于創(chuàng)新,精于鉆研,經過歷次大賽的磨練,總結創(chuàng)造出一套適合自身特點的理論體系和訓練體系,又有舉國體制的優(yōu)越性,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并且從小訓練,長期訓練,科學訓練,系統(tǒng)訓練,豈有不強大之理呢?
1959年在第二十五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容國團捧回了新中國體育第一個世界冠軍獎杯。中國人民歡欣鼓舞,群情振奮,揚眉吐氣。全國上下,大江南北,從工廠到學校,從城市到鄉(xiāng)村,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高潮,也點燃了國人打乒乓球的熱情,乒乒乓乓的熱鬧景象隨處可見。也正是在這個轟轟烈烈地時代大潮中,夯實了“中國乒乓球金字塔”的堅實基礎,印證了“水漲船高”這句老話,也驗證了“量變促成質變”的真理。加上中國人聰敏、堅韌、勤勞的民族性格,然后才有了中國乒乓球運動水平的迅速提高和蓬勃發(fā)展;有了“世界打中國”的局面;有了一次次登上世界最高領獎臺的巔峰時刻;有了像容國團、莊則棟、鄧亞萍、劉國梁、王楠、張怡寧、丁寧、馬龍、張繼科等一連串婦孺皆知、耳熟能詳?shù)氖澜绻谲姷拿?,也鑄就著中國體育一座又一座的豐碑。更有“乒乓外交”這一被世人傳誦的佳話。
在中國,從偉人到普通的老百姓,都能拿起乒乓球拍打打乒乓球,既可以達到健身的作用,又可以作為娛樂活動,豐富一下生活。偉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日理萬機,但在忙碌之余,都有拿起球拍打乒乓球的歷史畫面,都是用吃飯拿筷子的拿拍方法,其中主席還是直握球拍的同時,食指和中指兩個手指都在前面,而且都是右手拿球拍。這些進一步印證了乒乓球在國人心目中受歡迎的程度和地位,也說明在中國乒乓球文化和筷子文化的深度融合。
在民間,在群眾體育當中,聰明的中國人把乒乓球還玩兒出了新花樣。比如,民間達人表演和挑戰(zhàn)用筷子夾從發(fā)球機發(fā)出的乒乓球吉尼斯世界記錄;在運動會上,設置用筷子夾乒乓球比賽項目,用時間和完成個數(shù)來判定比賽勝負,既鍛煉了身體,增進了友誼,又活躍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中國成立以來,自容國團贏得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至今,中國人共獲得120多個世界冠軍,并數(shù)次囊括過世錦賽、奧運會、世界杯全部金牌,創(chuàng)造了世界體壇罕見的長盛不衰的歷史,中國隊被世人稱為乒乓球運動的“夢之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拔疫\動,我健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國體育有了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群眾基礎,在乒乓球“從娃娃抓起”的指導思想指引下,加上系統(tǒng)科學的訓練和完整的青訓體系和競賽體系,使中國的乒乓球運動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強,隨之世界乒乓球的重心和中心也就轉移到了東方的中國,世界乒乓球發(fā)展的責任和重擔也落在中國人的肩膀上。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我國經常打乒乓球的人(每周打一至兩次,每次一個小時以上)約一億人左右。乒乓球運動在我國已經形成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良性循環(huán),并且還在續(xù)寫新的輝煌。
目前世界上大約有20億人在使用筷子,風行歐、亞、澳、美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筷子,已不僅僅是一種食具,還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而且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對外交流的精神載體。逐步形成了以使用筷子為代表的“筷子文化”。
古人云:“一根筷子易折斷,一捆筷子把成團”。如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fā)展理念,呼吁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共同面對人類發(fā)展的新機遇、新挑戰(zhàn),這不正是“一捆筷子把成團”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嗎?
乒乓球作為一種運動,也是一種文化;筷子是一種餐具,也是一種文化。愿乒乓球文化和筷子文化更加深入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煥發(fā)新的更加絢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1]韓同康.乒乓球的動態(tài)特性——旋轉與速度相對原理[J].體育科學,1994,(06).
[2]程存德.我國近臺快攻直拍橫打、拉技術動作的淺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7,(02).
(作者單位:膠州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