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曉磊,左亞剛
高 IgE 綜合征(hyper-immunoglobin E syndrome,HIES)是一種罕見的原發(fā)性免疫缺陷性疾病,臨床特征為反復出現(xiàn)皮膚和肺部感染及濕疹樣皮炎;血清IgE水平升高[1]同時伴有中性粒細胞趨化障礙及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升高。臨床上分兩種亞型:常染色體顯性型HIES(AD-HIES)和常染色體隱性型HIES(AR-HIES)。因其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應性,易被誤診,現(xiàn)報道1例HIES,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患者,女,15歲。因軀干和四肢反復出現(xiàn)紅斑、丘疹伴瘙癢15年,于2018年5月18日就診。患者出生后不久,軀干和四肢反復無規(guī)律性出現(xiàn)數(shù)個米粒大小的紅斑、丘疹,可自行消退,未進行治療?;颊?歲零2個月齡起,皮損數(shù)量增多、累及面積擴大,伴有明顯瘙癢?;颊?歲后,反復出現(xiàn)咳嗽、咳痰,多次診斷為肺炎。近3個月以來,患者皮損增多,瘙癢劇烈,再次出現(xiàn)刺激性干咳和咽痛。既往于2015年、2018年因肝膿腫,分別行右半肝切除術及開窗引流術;2016年因肺大皰,行胸腔鏡左肺大皰切除術。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家庭成員無類似病史。系統(tǒng)檢查: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良好,神志清楚,淺表淋巴結未觸及增大,雙眼距增寬,上頜雙側第2乳側切牙滯留,恒牙發(fā)育遲緩(圖1a,1b),雙肺呼吸音粗,右肋緣可見一長約25 cm術后瘢痕。皮膚科情況:軀干、四肢皮膚粗糙,大面積分布紅色丘疹及斑片,表面脫屑,周圍大量色素沉著斑(圖1c)。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中白細胞計數(shù)8.44×109/L [正常值(3.5~9.5)×109/L],嗜酸粒細胞絕對值 0.57×109/L [正常值(0.02~0.50)×109/L],嗜酸粒細胞百分比6.8%(0.5%~5.0%);肝功能谷氨酰轉移酶(GGT)84 U/L(7 ~ 45 U/L),總免疫球蛋白 E(IgE)> 5 000 IU/ml(0 ~ 60 IU/ml),免疫球蛋白 A(IgA)630 mg/L(700 ~ 4 000 mg/L);吸入性及食物過敏原特異性IgE檢測:點青霉/分枝孢霉/煙曲霉3級(8.40 kU/L),牛奶 3 級(11.82 kU/L)。骶髂關節(jié)、右膝關節(jié)3T氫質子磁共振波譜示:雙側股骨大轉子炎性改變;右股骨、脛骨骨質信號不均。胸部、腹部增強計算機斷層掃描示:左肺下葉陳舊性病變;肝占位術后改變;腹腔/肝引流術后改變。腹部多普勒超聲顯示殘余肝臟,余無異常。診斷:高IgE綜合征。治療:因咽痛、咳嗽給予頭孢克洛緩釋片 375 mg每日2次口服,連服2周;氯雷他定10 mg每日1次口服、2%苯海拉明乳膏每日3次外用。連續(xù)治療1個月后復診,患者咽痛癥狀有所緩解,仍有輕微咳嗽、無痰,皮膚瘙癢減輕,仍持續(xù)服用氯雷他定。隨訪至投稿日止,患者病情穩(wěn)定,皮膚可見粗糙、脫屑及色素沉著,無紅斑及膿皰。
圖1 高IgE綜合征患者臨床表現(xiàn)
HIES又稱Job綜合征,1966年由Davis Schaller等人首次報道。本病最常見的類型是AD-HIES,由轉錄激活蛋白3(STAT 3)基因雜合突變所致[2]。AD-HIES除濕疹樣皮炎和反復感染外,其他臨床表現(xiàn)包括:特殊面容、乳牙滯留、骨質疏松、關節(jié)過度伸展和脊柱側凸[3],不同患者臨床表現(xiàn)差異很大[4]。本例患者有血清高濃度IgE,慢性濕疹樣皮炎,皮膚感染等表現(xiàn),骨骼、牙齒的異常以及肺大皰的形成,考慮其為AD-HIES可能性大,建議患者及家屬應進行基因檢測以明確突變位點,但因經濟原因未檢查。
HIES可累及多系統(tǒng),因此,治療較為困難?,F(xiàn)有的治療目標以保護皮膚屏障、控制皮損瘙癢癥狀及預防肺部感染為主。AD-HIES的主要死亡原因為肺部感染,其次是淋巴瘤。有學者建議長期低劑量使用抗生素治療(如復方磺胺甲噁唑),或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目前尚無相關研究證實長期口服抗生素的利弊。免疫球蛋白、干擾素、血漿置換、造血干細胞移植等治療均可使感染和皮損癥狀減輕。青少年出現(xiàn)頑固性濕疹、反復肺部感染,應考慮存在HIES的可能性。對于已經確診為HIES的患者需定期體檢,早期發(fā)現(xiàn)其他受累損器官并及時干預,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