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華
[摘? ? ? ? ? ?要]? 目前,全國各地高校學生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提出“利用體育運動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體育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但學生對運動重要性的認識還不足。因此,結合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科學健身,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勢在必行。
[關? ? 鍵? ?詞]? 大學生;運動;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 G64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14-0214-02
近年來,各地高校都加大了擴招力度,大學生的數(shù)量在不斷上升,學業(yè)以及就業(yè)等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與此同時,大學生出現(xiàn)的各種心理問題也慢慢地浮出了水面,這給他們的學習、生活等方面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何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為當前高校學生工作人員尤其是輔導員應該思考的重點問題。體育運動是以身體機械練習為方式、以多種活動內容相結合、以強身健體為目標的社會活動。目前,利用體育運動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新途徑之一。
一、體育運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關系的探討
從廣義上講,體育運動就是指身體的練習,包括登山、舞蹈、田徑、游泳等項目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骨骼及內臟器官等的功能,進而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發(fā)病率[1-2]。生命在于運動,體育運動對于人體健康的提高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是人身體健康的促進劑,而且是我們心理健康的治愈劑。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體育:體育不只是能強筋骨,還可增知識、強意志。但是,近年來,大學生的體質狀況在逐漸下滑,跑幾步就氣喘吁吁,站一會兒軍姿就頭暈目眩,“手機控”“宅男”“宅女”數(shù)量逐漸增多,節(jié)假日時,有學生甚至一天三頓外賣。2017年《中國學生體質監(jiān)測發(fā)展歷程》顯示,我國大學生的肥胖率在持續(xù)增長,每5年提高2%到3%。[3]
心理健康是一種滿意的心理狀態(tài),能夠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并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健康所下的定義是:健康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臻于完美的狀態(tài)。心安則國安。由此可見,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都是健康的重要一部分,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一個問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常處于復雜的矛盾之中,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日趨嚴重,主要表現(xiàn)為自卑、焦慮、對生活沒希望、人際關系緊張等,尤其是部分身材肥胖、矮小或者身體有某種缺陷的學生,更易患孤獨癥或抑郁癥。調查顯示,部分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對體育運動缺少積極性和熱情。[4]有研究表明,良好的運動習慣可緩解人們的心理壓力、克服抑郁,并提高對復雜環(huán)境的適應性。[4-5]
二、當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常見解決方法
學生工作一直是學校管理的重要部分,把學生工作搞好也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現(xiàn)實中,學生工作往往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在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時,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得到學校乃至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究其原因既有學生自身承壓能力弱,也有學生工作人員素質能力的欠缺,還有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咨詢室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時又有一定的限制。
(一)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剛步入大學,面對新的環(huán)境、新的生活、新的學業(yè)、新的面孔,大學生往往不能順利適應大學生活。有研究顯示,與全國18至29歲青年的平均焦慮水平相比,59.1%的大一新生的焦慮水平明顯較高。[6]部分同學家長或老師可能認為這是從高中到大學的一個適應期,無需大驚小怪。其實不然,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過于敏感、常出現(xiàn)錯覺幻覺等認知問題;常常感覺恐怖、焦慮、無動力等情感問題;意志力下降、行為偏激等意志問題。當學生有以上現(xiàn)象或趨于以上現(xiàn)象時,說明該生出現(xiàn)了異常心理,長期下去,將出現(xiàn)較大的心理健康問題,故不可等閑視之,更不能放之任之。
(二)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成因
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不是單一的,通常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主要有幾方面:一是學生自身原因,現(xiàn)在的“90后”和“00后”大學生多數(shù)屬于獨生子女,從小就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在父母的規(guī)劃中前進,真正由自己去解決、去思考、去承受的事情較少,所以,當大學生進入大學時,面對復雜的人際交往、繁重的學習壓力以及自身經(jīng)濟問題時,往往不知所措,自艾自憐,不能及時正確地處理這些問題,從而產(chǎn)生沮喪、焦慮的情緒[7];二是部分學生工作人員素質欠佳,在學生工作管理中各部門沒有健全的協(xié)調機制,部分工作人員相互推脫責任,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關心不夠,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異常心理,造成學生心理問題加重;三是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相比,社會風氣、校園文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保持著友好、和諧的氛圍,但是學業(yè)競爭、生活攀比、人際關系、情感危機、就業(yè)壓力等都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引發(fā)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三)應對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一般措施及效果
目前,各高校關心、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途徑是建立心理咨詢室,為學生提供免費的心理咨詢服務。但是這種方式要求學生具有主動性,而大多數(shù)有心理問題或具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不愿意讓同學知道自己有這方面的困擾,甚至怕被別人稱作“精神病”或“有病”,所以不愿意或者不敢去心理咨詢中心請求幫助。如果學生自身又無法調整好自己的狀態(tài),長此以往,心理問題便越發(fā)嚴重,進而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由此可見,單靠傳統(tǒng)的心理咨詢機構對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如何利用體育運動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兩次提到體育運動,倡導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8]。2019年8月8日是我國的第11個全民健身日,另外,國務院于6月24日還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文件,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可見我國越來越重視體育運動。研究表明,運動可提高大學生的堅強意志、培養(yǎng)較好的人際關系、減輕心理壓力[8]。那么如何利用體育運動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定期運動的習慣。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通信工具的發(fā)達,很多學生寧愿通過電話、QQ、郵件等方式進行相互交流,也不愿面對面地聊天,寧愿宅在宿舍的小天地里,也不愿意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學校應多普及健康知識,形成校園文化氛圍,把學生觀念中的“要我健身”轉變成“我要健身”。只有學生愿意走出宿舍、走向操場,才可能會在運動中釋放自己,排解煩惱,激發(fā)自己的生活激情,減少出現(xiàn)異常心理的概率。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運動,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多一個朋友,少一份煩惱,友誼是治愈心靈創(chuàng)傷的一味良藥。我們要把“走向操場”當成學生的口號,例如,可以每月評比一次“體育達人”,進而鼓勵學生熱愛運動,養(yǎng)成定期運動的習慣,從側面減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其次,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區(qū)各高校各相關部門應該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體育課程和體育課時,在原有的基礎上適當增加體育課時量,減少學生在無課時“蝸居”在宿舍的時間。然后,高校要有齊全的體育硬件設施。如果沒有齊全的體育設備,無法激發(fā)學生的運動激情和欲望,只怕學生是想健身而力不足,何談形成全員健身的校園文化氛圍。因此,學校應加強頂層設計,建立符合學生“胃口”的體育館,讓學生有去體育館的欲望。學校可針對這方面進行一項調查——我會如何設計體育館,通過此項調查,我們可以了解到學生更喜歡哪些運動,同時,學生也可以感受到學校的貼心以及對運動的重視程度,從側面對學生“走向操場”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最后,定期開展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心理素質拓展是心理輔導與拓展訓練的有機結合,以團體動力學和積極心理學作為理論背景,通過讓學生參與體驗式的團隊活動,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水平。此外,作為主要管理學生思想工作的輔導員可以向體育教師提一些建議,盡可能多地在體育課堂上組織一些活動,而不是自由活動。通過活動,如“不倒森林”“海底撈針”“接彩球”等,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班級的溫暖,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減少同學矛盾,降低心理問題的發(fā)生率。
體育運動需要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通常需要多人合作進行,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在這種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大家需要遵守一定的活動規(guī)則同時又需要協(xié)同合作,這種強制而自然的環(huán)境,可促進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有機融合,對人際關系的調節(jié)有著良好的潤滑作用。體育運動地點空曠,在運動過程中可活筋骨、調身心、釋放壓力、消除心理緊張。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的師生座談會上曾講:廣大青年學生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學生問題無小事,特別是近年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教育工作者更應該重視。心治是國治,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9]利用體育運動這一新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值得推廣應用,以實現(xiàn)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玲玲.體育運動與大學生體質健康、心理健康素質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2]謝明.參與健身健美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3]申珅.大學生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保持運動才能體側達標[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10-23.
[4]展利民.大學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12):164,172.
[5]盛治進,張忠興.高等醫(yī)學院校開展運動處方教學對醫(yī)學生影響的實踐實證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12): 170-172.
[6]陸春振.進入大學不適應怎么辦?及時求助心理醫(yī)生[EB/OL].人民網(wǎng),2019-09-24.
[7]張淑娟.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措施[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6,24(3):30-31.
[8]張東.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分析研究[J].體育世界,2017(10):64-65.
[9]馬婧婧.心理健康社會和諧我行動!健康中國行動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正式啟動[EB/OL].學習強國,2019-10-11.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