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彥岑
[摘 ? ? ? ? ? 要] ?大眾文化融入思政課是不可抗拒的趨勢。大眾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是根據(jù)學生的文化習慣和教師的文化能力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且,思政課課堂文化的生成型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大眾文化與思政課融合最好的形式是大眾文化的形式與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相結合。
[關 ? ?鍵 ? 詞] ?思政課;課堂文化;文化習慣;文化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17-0142-02
給文化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文化”理解的切入點和思維角度有很多,目前對“文化”的較為統(tǒng)一的定義是: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立足于人類文化最早的形式來研究文化,在這個基礎上,提出文化是一個復合體,是一個社會成員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的復合體。因此,課堂文化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被人們感受到的并且能夠影響課堂活動中每一個成員的文化意蘊,它包括了意識形態(tài)部分和非意識形態(tài)部分,即參與課堂活動的所有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自然科學知識、技術應用、語言和文字的表達和運用等的復合體。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就是思想政治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和任何人作為一名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活動的成員的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
一、學生的文化習慣和教師的文化能力
大眾文化作為一種中性文化,首先體現(xiàn)在大眾文化的反映對象上。日常的世俗生活是大眾文化的主要反映對象,它竭力迎合大眾,充滿了濃重的世俗味。它不追求深刻,不追求精神的超越性,不同于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對人生的深入思考,而是一種具有自身特殊規(guī)定性的文化類型,它的文化特點具體來說具有商品性、流行性、通俗性、娛樂性。法國社會學家羅歇·蘇認為“消遣的文字的意義是散心。投入一項游戲活動,以找到暫時忘記煩惱的方法,也是消遣最接近休閑的定義。休閑和消遣意味著尋找歡樂、愜意?!?/p>
大眾文化的產生是由它所處的社會現(xiàn)實決定的,但大眾文化中的“大眾”不是一味地被動接受時代所產生的文化,他們不是大眾文化消極的、被動的接受者,在社會文化活動中起積極的能動作用,即他們接受的文化會反作用于社會。大眾文化直接鑄造了學生的文化選擇能力和習慣,浸染在大眾文化中長大的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自覺不自覺地都會表現(xiàn)出期望課堂活動以大眾文化的姿態(tài)出現(xiàn),這是學生對課堂文化的近乎本能層面的文化要求和習慣。毫無疑問,學生會要求課堂教學以輕松、快樂、狂歡的姿態(tài)呈現(xiàn),課堂不再是為探尋真理和理想而存在,而是為了追求娛樂消遣歡樂。
教師是課堂文化的創(chuàng)設者,課堂活動要求教師是一堂課的編劇和導演,組織課堂教學的教師文化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的文化能力表現(xiàn)為教師教學活動的所有能力的總和,可以歸結為教師智商和情商的綜合體。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推孟提出了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理論,他認為智力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力、應變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推理能力、創(chuàng)造力、思維能力等。目前,人們用智商水平來測量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且成為衡量個人智力水平的標準。教育學、心理學發(fā)展到20世紀中期,與智商(IQ)相對的情商(EQ)理論的提出頗受人們關注。情商(EQ)全稱情緒智力,被稱為“情商之父”的美國哈佛大學丹尼爾·戈爾曼在1995年發(fā)表了《情緒智商》,書中提出“情緒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商是指人識別和監(jiān)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并且是否能夠妥善處理自身情緒、與人交往和個人發(fā)展等方面問題的心理素質和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活動的全部,是教師在教學中智商和情商的總和,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能力、和藹的教態(tài)、嚴謹?shù)慕虒W、工整的板書、規(guī)范的語言、大方的著裝、端莊的舉止,無不都體現(xiàn)為教師的情商和智商的綜合,即統(tǒng)稱為教師的文化能力。教師文化能力是課堂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二、思政課課堂文化生成形態(tài)
大眾文化背景下課堂生成形態(tài)跟傳統(tǒng)的課堂型態(tài)差異很大。傳統(tǒng)的思政課課堂文化可以稱之為陽春白雪,這種課堂高舉主流文化和高雅文化,內容和形式上都從不隱晦,從不理會大眾文化的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文化既符合社會期待,又符合教師期待,我們稱之為A型。這種類型的課堂文化形成的條件是教師與學生的個性、心理、思維習慣、價值取向和審美等,是基本一致的且與主流文化、高雅文化方向一致。
大眾文化的世俗性和通俗性使高雅文化被排拒在外,甚至有被大眾文化淹沒之勢。當舞蹈家跳起了廣場舞,哲學家講起了脫口秀和小段子,思政課教師如小品演員般風趣幽默,課堂文化便拋棄“陽春白雪”,以“下里巴人”式姿態(tài)呈現(xiàn),思政課課堂文化生成形態(tài)為B型,即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文化符合教師期待,但是不符合社會期待,卻又與社會期待不相抵觸。
大眾文化為了滿足這種休閑心理而朝娛樂化方向發(fā)展,不斷地求新、求奇的娛樂方式,把嚴肅深刻的東西膚淺化,把系統(tǒng)性的東西碎片化,教師被迫跟著這種潮流迎合學生,勢必營造出C型課堂文化生成形態(tài),即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文化既在教師期待之外,又不符合社會期待,但是不反社會期待。這種課堂文化生成形態(tài)勢必弱化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倘若為迎合大眾文化中毫無節(jié)操、頹廢的一面,以消解崇高、輕視英雄為榮,因此而生成任何一種課堂文化形態(tài),都是危險的,勢必導致本該是育人的思政課成為培養(yǎng)反社會、反進步的陣地,即D型。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文化既在教師期待之外,又是反社會期待。
三、思政課課堂文化的層次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教育,特別是鄧小平理論教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論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以及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須反映時代特征,符合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必須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靈魂的教育,必須堅持方向性的原則,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道德教育主要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開展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因此,勢必導致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課堂教學文化的各項內容具有中國特色。
而大眾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產生、發(fā)展而產生、發(fā)展的文化形態(tài),在現(xiàn)代社會文化生活中,大眾文化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甚至主宰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大眾文化以流行音樂、商業(yè)、電影、時裝、電視、文學、廣告、旅游、網絡等形式迅速占領人們的視野。在商品經濟為主導的社會形態(tài)里,沒有人可以離開大眾文化而生活得自在。因此,必導致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課堂教學文化的載體形式多種多樣,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
思政課課堂文化的結構可以分為幾個層次:知識文化、道德文化、傳統(tǒng)文化、習慣文化、信仰文化、審美文化。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文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起決定性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是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思政課課堂文化性質和特征都是由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決定的。道德文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起基礎性的作用,中國特色的思政課課堂文化不可以缺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習慣文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起到慣性運作的作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活方式,養(yǎng)成一種好的文化習慣,既可以守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可以守護心靈,養(yǎng)育好每一堂課的生命力。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各民族歷史上各種觀念形態(tài)和思想文化的總體表現(xiàn),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起到源流作用。信仰文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起到支撐的作用,我們的課堂文化需要科學的信仰文化,需要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審美文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起到升華作用,受高雅審美文化熏陶的課堂文化必然是優(yōu)質的課堂文化??傊?,大眾文化與思政課融合的最好形式是大眾文化的形式與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相結合。
參考文獻:
[1][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2][法]羅歇·蘇.休閑[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8.
[3][美]丹尼爾·戈爾曼.情商: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
[5][美]戴安娜·克蘭.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M].趙國新,譯.南京: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21.
[6][美]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王曉玨,宋偉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36.
[7][英]特瑞·伊格爾頓.文化的觀念[M].方杰,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145.
[8]張耀燦,鄭永廷.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50.
[10]黃會林.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11][英]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等,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編輯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