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教師的晉升,是大學教師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大學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發(fā)展。北洋政府時期公布《國立大學職員任用及薪俸規(guī)程令》,初步規(guī)定了大學職員晉級的五個基本條件。廣州國民政府時期出臺的《國民政府對于大學教授資格條例之規(guī)定》涉及了大學教員的等級、資格及審查辦法等,比較齊全詳細,尤其教師的四分法被廣泛采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資格審查暫行規(guī)程》增加了任教的年限,強調專門著作,把教師資格的審查權收歸教育部,對大學教員的晉升資格采取了比較嚴厲的審查。在大學的實際操作中,如西南聯(lián)合大學采取了寬松靈活的晉升與評審。民國時期大學教師晉升中的許多問題可以為當今提供有益的借鑒,如應正確看待國外留學經歷,重視大學教師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民國;大學;教師;晉升
“大學是研究和傳授科學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是個體之間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學術勃發(fā)的世界?!盵1]在大學中,教師是主體,大學教師的晉升問題影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于大學合理地利用人才和穩(wěn)定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從民國時期大學教師的晉升問題入手,對民國政府的相關規(guī)程條令、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在教師晉升中的實際操作以及民國大學教師晉升的啟示進行探研,以期對現代大學人才評價體系有所助益。
一、北洋政府時期:晉級的“五個標準”
北洋政府教育部曾經在1912 年 10 月 24日公布《大學令》,規(guī)定大學教員分為教授、助教授、講師三級,“大學各科設講座,由教授擔任之。教授不足時,得使助教授或講師擔任講座?!盵2]雖然未規(guī)定晉升的標準,但卻是北洋政府統(tǒng)治時期或者說整個民國時期最早對大學教師聘任做出規(guī)定的法律法令,規(guī)定了教師的種類,而且在稱呼上用“教授”“助教授”“講師”代替了清末京師大學堂對教師的“教習”之稱,使之更近代化。[3]
5年后,1917年5月3日,教育部公布《國立大學職員任用及薪俸規(guī)程令》[4],規(guī)定“正教授、教授、助教、圖書館主任、庶務主任、校醫(yī)、事務員,非連續(xù)任職一年,不能進一級……”晉級的標準由校長參考以下五個標準作出判斷:(1)教授成績,(2)每年實授課時間之多寡,(3)所擔任學科之性質,(4)著述及發(fā)明,(5)在社會之聲望。
這就規(guī)定了晉級的基本條件:一是基本年限需連續(xù)任職一年;二是將教學成績和科研成果作為晉升的標準,這實際已與我們今天使用的評聘標準相似。前三個標準都與教學有關,如教學成績、授課時間和學科性質,第四個標準才是論著問題,說明當時注重的是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功能。而社會聲望也成為一種晉級的標準,這與當時社會知識精英稀少的現狀有關。如國學大師陳寅恪,雖然游學海外多年,既無學位,又無論著,但國學基礎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頗有名望,經過吳宓等人的大力引薦,不到40歲即成為清華國學四導師之一。1918年在蔡元培主持下出臺的《國立北京大學規(guī)程》第十二條關于教師晉升的標準也是參考此規(guī)程令。
二、廣州國民政府時期:教師的四分法與晉升年限
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設立教育行政委員會,出臺《國民政府對于大學教授資格條例之規(guī)定》[5],分“名稱”“資格”“審查”“附”四部分,還帶有“附注”,涉及了大學教員的等級、資格及審查辦法等。在該規(guī)定的“名稱”部門,第一次把大學教員分為四等:“一等曰教授,二等曰副教授,三等曰講師,四等曰助教?!边@四種名稱“惟大學教員得用之”,在“附注”中還進一步進行了強調。這大學教師四分法以后漸被各大學所采用,提升了大學教師的專門化、職業(yè)化水平。
在《國民政府對于大學教授資格條例之規(guī)定》的“資格”部分,規(guī)定了任職者需獲得相應學位,在國學上有一定貢獻,同時強調晉升時需有從教經歷。如助教需獲得國內外大學學士學位,“于國學上有研究者”;講師需從國內外大學畢業(yè)獲得碩士學位或“于國學上有貢獻者”,從助教晉升講師需要“助教完滿一年以上教務而有特別成績者”;副教授需獲得外國大學研究院博士學位或“于國學有特殊之貢獻者”,由講師晉升副教授需要“講師完滿一年以上之教務而有特別成績者”;教授需“有特別成績者”,自副教授晉升教授則需要“副教授完滿二年以上之教務”。其中,教授資格審查合格后需由政府特授(見該規(guī)定“審查部分”)。為避免有才學的知識分子因未達到學位要求而無法獲得任用,“附”中還專門指出:“凡于學術有特別研究而無學位者,經過大學校務會議議決,可充大學助教或講師?!?/p>
該規(guī)定關于大教師的聘任和晉升方面規(guī)范的比較齊全細致,從制度上進一步完善了晉升機制。但晉升條件中關于“有研究”“有貢獻”“有特別成績”的規(guī)定比較粗線條,雖富有彈性,但也會在教師晉升中因人情關系、金錢關系等出現魚龍混雜現象,而且將大學教師的晉升資格與學位掛鉤,有利于留學人員在大學的晉升。
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明確“科研”標準
1927年6月15日,南京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公布《大學教員資格條例》,分“名稱”“審查”“資格”“附則”四章[6],文字描述與廣州國民政府發(fā)布的《國民政府對于大學教授資格條例之規(guī)定》近乎一致,可見《大學教員資格條例》據此為基礎文本。1929年7月26日頒布《大學組織法》,以立法的形式將大學教師職務制度確定下來,如“大學各學院教員分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種,由院長商請校長聘任之。”[7]
1940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資格審查暫行規(guī)程》[8],對大學教員的晉升資格采取了比較嚴厲的審查。之所以叫“暫行規(guī)程”,可能與此時國家處于抗日戰(zhàn)爭困難階段的時代背景有關。相較《大學教員資格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資格審查暫行規(guī)程》(以下簡稱“《暫行規(guī)程》”)在大學教師晉升的規(guī)定上主要有以下四點變化。
第一,取消了在國學上有成績之人的晉升權利?!稐l例》中,在助教、講師、副教授的任職資格中,都有一條與國學有關的內容,如助教是“于國學上有研究者”,講師是“于國學上有貢獻者”,副教授是“于國學上有特殊之貢獻”,這樣的規(guī)定讓符合國學貢獻這一項但無學位、教學時間不足的教員也具有晉升機會。但《暫行規(guī)程》中取消了此項,即便在助教任職資格中提到這一點,且還包含專門著作的要求:“對于國學有特殊研究及專門著作者?!?/p>
第二,增加了任教的年限。《條例》中,助教滿一年以上教務有特別成績可升講師,講師滿一年以上教務有特別成績可升副教授,副教授滿兩年以上教務有特別成績可升教授?!稌盒幸?guī)程》中,對年限的規(guī)定是升講師需任助教四年以上,升副教授需任講師三年以上,升教授需任副教授三年以上。
第三,強調專門著作。《條例》中,對于晉升所需科研成果的要求語焉不詳,僅有“特別成績”“相當成績”等語。在《暫行規(guī)程》中則明確列出了對于著作的要求,除教學年限外,講師升副教授需有“專門著作”、副教授升教授都需要有“重要之著作”。在講師的任職條件中,有“曾任高級中學或其同等學校教員五年以上”一條,而在《條例》中是沒有的,看似放寬了學歷要求,但在其后緊跟“對于所授學科確有研究,并有專門著作者”也是強調著作的標準。
第四,教師資格的審查權收歸教育部?!稐l例》規(guī)定大學的評議會為審查教員資格的機關,審查時僅由中央教育行政機關派代表一人列席?!稌盒幸?guī)定》則要求由各院校呈送教育部提交學術審議委員會審查,并規(guī)定:“凡在學術上有特殊貢獻而其資格不合于本規(guī)程第五條或第六條之規(guī)定者,經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可決,得任教授或副教授?!钡谖鍡l、第六條正是任命副教授和教授的條件。這表明大學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在任命副教授或教授上有較大的自主權,須經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①的議決才可晉升。
四、西南聯(lián)合大學寬松靈活的晉升與評審
實際上,由于《暫行規(guī)程》頒布時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的特殊時期,各大學并未有太多的精力顧及。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雖然每年審查一些教授資格,但在大學的實際操作中很多都按照本學校的方式進行,擬定與政府法令既有同又有異的具體細則。
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南聯(lián)大”)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設立于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在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較好的教學管理模式,為社會培養(yǎng)了一大批在各領域頗有建樹的人才,西南聯(lián)大優(yōu)良的教師聘任和晉升制度是其穩(wěn)健運行的重要保障。
1941 年,西南聯(lián)大成立正式的聘任委員會并擬定了五條“本校教師資格標準”。比如受聘為教授須具備下列三項資格之一:(1)三年研究院工作或具有博士學位及有在大學授課二年或在研究機關研究二年,執(zhí)行專門職業(yè)二年之經驗及于所任學科有重要學術貢獻者;(2)于所任學科有創(chuàng)作或發(fā)明者;(3)曾任大學或同等學校教授或講師、或在研究機關研究或執(zhí)行專門職業(yè)六年,具有特殊成績者[9]。該標準使教師的聘任規(guī)范而靈活,主要從學位、教學經驗、學術貢獻等方面給予考查,但沒有對相關學歷學位作硬性要求。在中國文壇享有盛名的作家沈從文是小學畢業(yè),僅在北京大學旁聽過,最初被聘為西南聯(lián)大師范學院國文系副教授,3年后被升為教授。
西南聯(lián)大在在教師晉升方面主要以教齡為參考標準,重視授課效果,不只是專注于出科研成果?!段髂下?lián)大改訂教職員俸給標準》規(guī)定:“國內大學畢業(yè)助教;助教三年,可升教員;國內研究院畢業(yè)得有碩士學位者,為教員;教員三年得升專任講師。講師三年得升副教授;副教授三年升得教授?!盵10]教師晉升一級所需的三年也包括不在同一所學校的教齡。其晉升制度較為寬松,不會因為教師在某一階段內研究論文或著作沒有達到數量上的要求而對職稱或待遇作出調整,減輕教師的壓力,讓教師專注于教書育人。
五、民國大學晉升問題的啟示
民國時期大學教師晉升中的許多問題可以為當今提供有益的啟示,以下就正確看待國外留學經歷和重視大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兩點進行探討。
首先,正確看待國外留學經歷。
廣州國民政府設立教育行政委員會,出臺的《國民政府對于大學教授資格條例之規(guī)定》與南京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公布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中,將教師晉升資格與學位掛鉤,如講師需從國內外大學畢業(yè)獲得碩士學位,副教授需獲得外國大學研究院博士學位,這就使留學人員在大學教師的晉升中具備優(yōu)勢。這與當時中國國立大學尚無法培養(yǎng)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畢業(yè)生有一定關系,獲得較高學位的只有留學回國人員。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修正通過了《學位授予法》之后,才開始進行學士學位的授予,直到1937年中國才開始舉行第一屆碩士學位考試,博士學位授予工作雖經學術審議委員會幾次努力,卻一直未能得到落實。[11]對大學教師聘任傾向于留學生的導向造成了這樣一種現象:“外國畢業(yè)的人一來就做教授,本國畢業(yè)的人老是做助教,極不容易得到教授的資格。教授與助教之間,好像就是留學與未留學的分別截然相離,地位上相差甚多?!薄吧鐣洗鰧τ趪鴥仁旯ぷ?,往往不及海外一紙文憑。”[12]傅斯年就曾指出,大學的盛衰興亡與教授是否勝任有密切關系,大學教授的資格問題需有明白規(guī)定,所謂的“留學生”便可為教授,并不論學術成績,如此一來就會影響到大學風氣。[13]
如今一些大學招聘新教師時過于注重留學經歷,甚至明確要求擁有一定期限以上(如兩年)的海外留學經歷,即使沒有明確提及。篩選簡歷時也會優(yōu)先選擇海歸人員。這也是大學生畢業(yè)后選擇出國、國內一些大學招不到優(yōu)秀研究生的原因之一。而且有些學校的職稱晉升也要求申請人必須有相應的出國經歷,如副教授必須在國外訪問半年,教授必須訪問一年的類似要求。相比民國時期無法自主培養(yǎng)高學歷人才的狀況,如今國家對大學投入力度加大,大學的教學管理、研究設備、師資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國內完全能獨立培養(yǎng)出高素質人才,沒必要非去獲得一個國外大學的畢業(yè)證書。再者,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學習國外先進知識的途徑有很多,如運用國外數據庫、參加國際會議、與外國專家聯(lián)絡等等。當然,并不是抹殺出國訪問或留學的益處,而是反對那種形式上的單方面注重出國訪問和國外大學一紙文憑的現象,主張看重科研人員的實際能力而非留學經歷。民國時曾經留學比利時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的翁文灝就提到:“中國學生在本國盡有可以造就之地。如果他能夠用心讀書,不要輕自待而厚責于人,我相信畢業(yè)之后,一定可以得到相當的程度與能力。”“人才能力的大小,決不是留學與未留學所能分別的?!盵14]
其次,重視大學教師的教學水平。
1917年5月3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國立大學職員任用及薪俸規(guī)程令》中將教學成績列在第一位。1940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資格審查暫行規(guī)程》中也增加了任教年限。西南聯(lián)大在在教師晉升方面也主要以教齡為參考標準,重視授課效果。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視程度與大學職能的認定和平衡有密切關系。大學職能在不斷的演變和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等三大職能。關于這三大職能的平衡問題,也是當下常被討論的話題。不同于專門的科研機構,教書育人才是大學的第一職能和核心職能。但對于大學教師來說,尤其是是青年教師,職稱晉升和績效考核給他們帶來的壓力很大。大學這三方面職能雖然都在考核范圍內,但實際操作中科研成果的發(fā)表數量和發(fā)表載體還起著決定性作用,對于豐富教學內容和革新教學技術熱情不高。本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教學與科研,卻變成了教學地位低于科研的狀況,對教學的要求通常是達到要求課時即可,而這和教學質量并沒有直接的關系。
國家近幾年也在強化教學在大學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如2016年發(fā)布的《教育部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15]和《教育部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16]、2017年發(fā)布的《教育部人才工作領導小組2017年工作要點》[17]指出了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重視不夠的現狀,提出要突出教育教學業(yè)績,加強教學質量評價工作?,F今已經有大學對這一問題進行調整,比如對教師進行分類評審,獎勵教學基礎型教師等。強調教學的重要性并非鼓勵教師忽視科研只開展教學,二者不是對立的,而有機地統(tǒng)一于大學教師的職業(yè)活動之中,應當重新思考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加強教學科研的融合力度,合理納入大學教師的聘任與評價體系當中。
注釋:
①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成立于1940年,人員組成除教育部部長、次長及高等教育司司長外,另設聘任委員25人,其中教育部直接聘任12人,余下13人在國立??埔陨蠈W校校長院長中選舉產生,聘任委員任期三年,連選可以連任。至1947年10月,經過學術審議委員會審查合格的大學教員,有教授2563人,副教授1205人,講師1962人,助教2497人(見《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第五編《高等教育》,臺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第27頁)。
參考文獻:
[1][德]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140.
[2][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109,167.
[3]鄧小林.民國時期國立大學教師聘任之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60.
[5]國民政府對于大學教授資格條例之規(guī)定[J].教育雜志,1926(9):8-9.
[6][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教育一)[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168-169,172.
[8]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教育一)[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716-718.
[9][10]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云南師范大學編.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史料(四)教職員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390,485.
[11]周谷平,吳靜.近代中國學位制度的歷史演變[J].高等教育研究,2002(7):100.
[12][14]翁文灝.中國大學教育之一問題(1931年4月)[A].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二卷上·國立清華大學時期1928—1937)[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213,215.
[15]教育部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16-07-04).Http://www.moe.edu.cn/srcsite/A08/s7056/201607/t20160718_272133.Html.
[16]教育部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16-08-29)[2018-05-20].Http://www.moe.edu.cn/srcsite/A10/s7151/201609/t20160920_281586.Html.
[17]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教育部人才工作領導小組2017年工作要點》的通知[EB/OL].(2017-07-27)[2018-05-21].Http://www.moe.edu.cn/srcsite/A04/s7051/201708/t20170804_310653.Html.
(責任編輯賴佳)
收稿日期:2019-05-25
作者簡介:韓帥,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歷史學博士。(北京/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