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娜娜
摘? ?要:在國內(nèi)外刑事偵查的研究應用當中,微表情識別一直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微表情識別可以判斷查證對象最真實的情感反應,可以幫助被測者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進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行為,幫助其在為人處世當中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自己的情商。因而在國安安全、司法實踐以及普通人際交往中,微表情識別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研究。
關鍵詞:微表情;識別;應用;研究
表情是人類表達自身情感與信息交流中非常重要的非語言行為,自1872年達爾文出版的《人與動物的表情》之后,人類對于面部表情研究的腳步就一直沒有停下過。盡管到目前為止,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對于面部表情的研究已經(jīng)非常豐富,但是對于微表情這種常常難以被人察覺的面部表情的研究卻是相對較少。所謂微表情,是人類一種強度非常弱的表情反應,是一種持續(xù)時間短暫(僅為1/25~1/5 s),或幅度較小,或形態(tài)不完整的表情[1]。對于微表情的識別與應用,可以從面部微表情、身體微反應、非言語行為等多個角度進行研究。以保羅·埃克曼為原型的電視劇《Lie to me》中展現(xiàn)了無數(shù)微表情分析技術在犯罪調(diào)查及其人際欺騙檢驗中應用的經(jīng)典案例,對于微表情識別與應用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分析參考。
1? ? 激發(fā)情緒,應用例舉
微表情與普通表情有所不同,作為一種非常快的情感反應,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在通常情況下是很難察覺到其存在的,美國心理學家保羅·??寺J為,微表情可能包含普通表情的全部肌肉,也可能只包含普通肌肉動作的一部分,往往出現(xiàn)在人們?nèi)鲋e的情況下,表達的是人們試圖壓抑與隱藏的真正情感[2]。要想讓被測者的這種微妙情緒充分暴露出來,就要采用一些刺激性的倒逼方式。
1.1? 快速交錯追問,出其不意制勝
快速追問就是不給被提問者一點思考的時間,在無意識形態(tài)下所說出的答案,能夠更加直接并真實地反映出對方的內(nèi)心想法,這就要求提問者對于所提問題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有精準的設計,這些問題可以是與案件有關的,也可以是存在于案件之外的其他問題,但是都要能夠直接地測試出隱藏在被提問者背后的情感屬性。而對于一些反測試能力比較強的對手們來說,有時即使是快速追問,其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思考并回答出一個想給出的答案,這個時候就需要第二步交錯追問。交錯追問的主要目的是打亂對方的陣腳,看似沒有任何邏輯的詢問其實是為了對其進行思維方式上的干擾,使得被詢問者沒有辦法事先準備好答案,“聲東擊西,出其不意”地獲得提問者想要獲取的信息。
在案例《我和一個大我八歲的女生交往過》中,該講述者表示在其高二的暑假曾經(jīng)和一位大他8歲的補習老師交往過兩個星期,但是最終因為女方要調(diào)往外地工作而和平分手。講述者沒有過多地講述就直接進入了提問環(huán)節(jié)。在同學提問的過程中,講述者一直沉著冷靜地對待每一個問題,并且敢于直視提問者的眼睛,從眼動反應的觀察來看,講述者沒有絲毫的破綻可尋,現(xiàn)場80%以上的同學認為整個故事都是真實的。講述者強大的氣場被打破是在一位同學連續(xù)不斷地提問了幾個非常犀利的問題之后。當這位同學詢問道“你們分開的時候你不難過嗎?”回答“不難過。”詢問道“你們交往一個星期她就要被調(diào)走了,你不難過嗎?”回答“可以接受。”詢問道“她被調(diào)走的通知是發(fā)生在你們剛交往的一個星期之后嗎?確實是在那一個星期之內(nèi)嗎?你為什么會不難過呢?你覺得她比你大那么多還答應跟你交往是想跟你玩玩嗎?你也是玩玩她的所以你才不難過嗎?”提問者絲毫沒有給講述者任何回答的機會,在接連不斷地拋出了幾個問題之后,講述者一反微笑的表情,眼睛瞪大,眉毛下壓,嘴巴張開,身體前傾,手緊緊握住話筒,這是典型的憤怒的反應,緊接著他語氣生硬地回答“你可以讓我先說完嗎?”但是他的回答已經(jīng)變得非常凌亂,沒有任何的邏輯而言。盡管講述者在此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連續(xù)不斷的交錯追問打亂了對方的思路,最終真相暴露無遺。
1.2? 窮盡所有可能,縮小追查范圍
在追查案件重要線索的時候,“窮盡可能”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即詢問問題時要針對待查證的所有問題,根據(jù)被詢問者回答問題時的神情、態(tài)度以及動作反應一步步縮小問題的追問范圍,直至追問到最終結(jié)果,其中,問題的設計還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所有的問題設計應該像大圈套小圈一樣,讓圓圈不斷地縮小,直到查找到中心的真相。
在《Lie to me—被收養(yǎng)女孩失蹤案》中,當萊特曼博士和警方將失蹤的女孩找到之后,女孩始終不愿意透露綁架她的是誰,而另一位被綁架的小女孩危在旦夕,在危機之刻萊特曼博士詢問了一連串縝密的問題獲知了綁架者的身份。
當萊特曼詢問“被綁架者是你認識的人嗎?”時,女孩吞了一下口水,很明顯,小女孩對于綁架者是熟悉的或者至少應該了解。當詢問“是你的老師嗎?”時女孩沒有任何反應,這說明小女孩的老師可以排除合理的懷疑。當詢問“和你家有工作關系嗎?”時女孩又吞了一下口水,這就表明綁架者是與女孩家有工作往來的人,因此,警方就可以從小女孩周圍的熟人中將懷疑對象限定到為她家里服務的工作人員。當詢問“是你的心理醫(yī)生嗎?”時女孩的眉毛下壓,皺眉,眼神有閃躲,深吸氣,這是典型的恐懼心理,小女孩知道綁架者就是她的心理醫(yī)生,但是因為某種原因害怕而不敢說出來,繼而吞咽動作頻繁、不停地舔嘴唇,又反映了女孩的極度緊張,由此萊特曼博士斷定綁架者就是女孩的心理醫(yī)生。正是因為萊特曼博士在危急關頭的正確判斷,才最終解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在不斷地縮小追問問題的范圍之后,萊特曼根據(jù)女孩的情感反應和神態(tài)表達迅速鎖定了嫌疑人,避免了一個幼小生命的隕落。
1.3? 連續(xù)有效刺激,觀察應激反應
有效刺激是激發(fā)情緒的關鍵點,根據(jù)案情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景,制造讓被詢問人有壓力的問題。場景的設置要以檢測出對方的情緒反應為目的,而壓力問題的提出往往需要提問者對被詢問人有著更加細致的觀察,對方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絲一毫的反常都不能放過,這就要求詢問者有著嚴密的邏輯思維,提出的問題能夠環(huán)環(huán)相扣。
《Lie to me—印度姐妹花自殺案》講述的是一名在移民局工作的人員伯索克非法經(jīng)營代孕生意,還不給代孕媽媽錢,導致女孩們自殺,而該工作人員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矢口否認。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jù),在檢控方對伯索克無可奈何并且準備釋放之時,萊特曼博士找來一位會說印度語的朋友假扮自殺女孩的父親,對他進行不斷的追問刺激,觀察對方的應激反應,最后逼得他在沖動之下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當萊特曼詢問女孩在自殺之前是否給伯索克打過電話時,伯索克一臉傲慢地不承認,他覺得警方?jīng)]有實質(zhì)性的證據(jù)對他就無可奈何。當女孩的父親表示女孩在自殺之前打電話向父親哭訴如果不自我了斷,伯索克就會殺了她時,伯索克表現(xiàn)出了憤怒的神情并果斷否認,這說明他是知道有這么一回事的,因為被拆穿了而以生氣的神情掩蓋自己內(nèi)心的忐忑和不安。當萊特曼詢問:“她沒有打電話給你嗎?”伯索克回答:“我從沒說過要殺她”。在隨后的詢問中,萊特曼步步緊逼、加快語速、提高音量,不給伯索克一點猶豫的時間,不斷地詢問:“她給你打過電話,對嗎?”伯索克一邊退讓一邊否認道:“我沒跟她聯(lián)系過。”萊特曼一次一次地追問:“但是她跟你聯(lián)系過對嗎?”“她告訴你她要自殺,但是你卻無動于衷”。一系列的壓力問題,連續(xù)不斷的刺激和激怒,使得他內(nèi)心的防線最終被擊垮,逼迫伯索克在情緒非常激動的情況下終于講出了實話:“是,那又怎樣,那也不足以認定我為殺人犯?!钡遣骺瞬恢赖氖?,按照美國的法律他已經(jīng)構(gòu)成了極端輕率謀殺罪,最終他以二級謀殺罪被指控。
2? ? 辨析情緒,應用例舉
從解剖學的角度分析來看,人臉上的表情有一萬多種,所代表的情緒意義有三千余種,通過自我訓練與超細致的辨認,可以在對情緒和表情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辨認出說謊者的真實內(nèi)心表達,一個人的臉可以把一個人的心情狀況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即使是人有意識地壓抑自己的臉部表情,而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的微表情是最誠實的反應。
2.1? 查找情緒異動,確定刺激源頭
在對話過程當中,要時刻關注對方有沒有情緒變化,尤其是交流到案件關鍵內(nèi)容的時候,比如案發(fā)現(xiàn)場、盜贓物金額、作案工具等等,當被詢問人對這些關鍵信息產(chǎn)生了情緒上的波動的時候,就應該針對這一信息深入挖掘下去,尋找產(chǎn)生情緒波動的刺激源頭,這就要求詢問者在詢問的時候必須全神貫注,認真細致地觀察被詢問者臉上一閃而過的表情異動。
案例《Lie to me 高中女生失蹤案》講述的是一名女高中生丹尼埃爾失蹤一周之后,其尸體被丟棄在巖溪公園中,死因是頭部被重創(chuàng),警方所發(fā)現(xiàn)的種種跡象表明這應該是熟人作案。在丹尼埃爾的喪禮上,萊特曼博士發(fā)現(xiàn),一位丹尼埃爾生前的好朋友,也是她所在學校的?;ㄈR利,在提到死者時,臉上的悲傷表情不太對稱。當人的臉部表情兩邊不對稱的時候,極有可能他們表露的表情是偽裝的。有了這一認知,萊特曼博士隨后找到萊利談話,當詢問道“為什么你的悲傷是偽裝的”時,萊利眉毛上揚,上眼瞼提升,睜大眼睛,眼神閃爍,露出了驚訝而又恐懼的表情,很顯然,驚訝的表情是因為偽裝的悲傷被發(fā)現(xiàn),而恐懼是因為害怕萊特曼博士發(fā)現(xiàn)她與死者生前存在的過節(jié),進而追查到她身上,針對這一線索,萊特曼等人深入挖掘,最終追查出萊利因害怕丹尼埃爾告發(fā)其考試作弊而將其殺害的事實。
2.2? 抓住基線反應,設置重點線索
基線反應就是一個人在接收外界信息之后自身所產(chǎn)生的本能反應或者是習慣性反應[3]。在詢問案情之前,可以先詢問一些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的問題,觀察被詢問者的基線反應,如憤怒時的反應、驚訝時的反應、悲傷時的反應,這些相對比較真實的基線反應可以作為后面進一步測試的判斷依據(jù),在測試與案件有關的重點問題時,當被詢問人遇到了可能產(chǎn)生相同情緒的問題時,如果其反應與之前所表現(xiàn)出的基線反應有所不同,就可以將該問題設置為重點關注線索,因為在這個問題上他很有可能說了謊,而這個問題很有可能就是整個案件的突破口。
案例《Lie to me—警察誤傷黑人青年案》講的是警察射殺了一名黑人青年安德烈,請萊特曼博士查看警察是否撒謊。當萊特曼博士詢問其中一名警察他家的浴室距離臥室有多遠時,該名警察停頓思考了一下回答6.5 m左右,而當萊特曼再次詢問黑人青年被射殺前距離他們有多遠時,該警察沒有絲毫猶豫就回答了有三四米。連一個經(jīng)常走動的地方都要考量距離,但當問到被害人距離警察多遠時卻沒有任何停頓,這違背了思考問題時應該有的正?;€反應。由此表明,該警察對這個問題早有準備,所以,他回答的時候才會沒有絲毫的猶豫,以此為突破口繼續(xù)追查下去,發(fā)現(xiàn)他確實是隱瞞了一些與案件有關的重要事實。
2.3? 確立邏輯關系,推導唯一結(jié)果
基線反應是一個人自身的本能反應或者習慣性反應[4],在每次詢問開始之前設計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測試回答這些問題的一系列反應,找到違背基線反應的情緒異動之后,就要推導出被詢問者的情緒屬性和力度,進而建立出這種情緒異動與有效刺激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從多個方向推導出其中的邏輯關系,最終追查出唯一的結(jié)果。
在案例《Lie to me—南韓大使兒子被謀殺案》中,講述的是南韓大使、韓國總統(tǒng)候選人樸正洙的兒子元熙與來自密歇根的美麗女子Phoebe要舉行盛大婚禮之際,卻截得情報說有人要在此次盛會上對大使不利。為了保護大使的人身安全,婚禮現(xiàn)場做了充分的安保工作,在嚴密的保護之下,大使安然無恙,但中途大使的兒子元熙卻意外遭受槍擊而受傷入院,婚禮陷入混亂當中。
在與南韓大使交談的過程中,萊特曼博士發(fā)現(xiàn),當提到大使的貼身保鏢時,大使嘴角下垂,同時,眼睛向下看,露出了尷尬的微笑,這是一個非常奇怪并且令人費解的現(xiàn)象。隨后在現(xiàn)場查看時,萊特曼博士又發(fā)現(xiàn)古怪的一點,在向大使兒子行禮時,保鏢并沒有90°鞠躬,是不敬的表示。在韓國社會當中,鞠躬可以衡量兩個人的關系,而保鏢的鞠躬看似與新郎平起平坐,這是嚴重違背韓國的禮儀文化的。為了在各個線索之間建立有效的因果邏輯關系,萊特曼命人將大使和他的保鏢集合在一個房間內(nèi),自己手拿一把槍進門便沖天花板鳴了一槍,這時發(fā)現(xiàn)大使的第一反應是呈現(xiàn)一種保護的姿態(tài)擋在保鏢之前。動物在受到驚嚇之后會驚呆,眼睛閉,嘴巴開,當它們反應過來之后,第一閃念就是保護最親的人,這與大使在受到鳴槍刺激之后的反應是一樣的,據(jù)此萊特曼博士斷定保鏢就是大使的另一個兒子,也就是他的私生子,這樣從多個方面推導,就與前面大使在提到保鏢時露出尷尬的微笑以及保鏢對大使兒子不敬的鞠躬建立起了嚴謹?shù)倪壿嬯P系。
3? ? 通過非言語行為辨析真實反應
非言語行為是指在與對話者交流時產(chǎn)生的表情、動作、顏色、姿勢以及相應的副語言行為,其內(nèi)涵要比微表情的范圍更加廣泛,通常包括雖然有聲但是沒有被固化為語言之外的“語言”特征,從反應的快慢、聲音的大小、說話的長短等非語言行為當中都能辨析出一個人最真實而被掩飾在普通表情之后的反應。
3.1? 從眼部動作上探析基線反應
案例《我隨120急救隊搶救過瀕危病人》的講述者此前是一名護士,其講述了在一次隨120急救車搶救瀕危病人時,自己作為一名實習護士的感受。當時作為實習護士的講述者,參與了救助的全過程。根據(jù)她的描述,搶救對象是一位在一樓施工、由于意外掉下負三樓的工人,該瀕危病人正面著地,頭部出血嚴重,情況十分危急。當由一名醫(yī)生、一名護士、兩名實習護士組成的救護團隊趕往現(xiàn)場時,搶救對象就已經(jīng)被診斷為死亡,但其救護團隊還是展開了供氧、掛水等一系列搶救措施,為生命爭取最后的希望,但最終還是未能挽回一條生命,這一事件也給她留下深刻回憶。
在整個過程中,講述者對于同學們的問題都機智地應對了,似乎找不到漏洞,這時老師提出了幾個與故事無關的問題,“你昨天晚上吃的什么呀?你們宿舍里一共有幾個人呢?你住你們宿舍的哪個床位???你現(xiàn)在不要看你的衣著,你告訴我你現(xiàn)在穿的是什么樣的鞋子?你第一次進到校園的時候是從哪個門進來的?正門給了你什么印象你看到了什么?”這一系列與講述的故事無關的問題讓講述者很疑惑,在回答問題之前都有片刻的停頓,回憶問題答案的時候,眼動向左。范老師以此作為眼動的基線反應緊接著詢問了被講述事件情節(jié)中的一個問題,“你當時舉的那個水在病人的哪一側(cè)?是在左邊還是右邊?幫他操作打針的醫(yī)生在他左邊或右邊?你跟他的距離有多遠?”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講述者沒有猶豫,回憶的時候眼動向右,這與基線反應相違背,針對這一點就可以判斷出該事件為假的。
在《我曾和張一山握過手》中,講述者講述的是在其假期做兼職的時候,曾經(jīng)偶遇過張一山并且有幸和他握過手的故事。該講述者對于自己要講述的故事做過充分的準備,對于故事的描述非常的清晰有條理,對于同學們的提問都對答如流,但是當老師詢問他跟張一山握手時是什么感覺的時候,該講述者眼神四處轉(zhuǎn)動,沒有固定的瞟動方向,而且他所講的感受都是對于張一山的評價,比如自己從小就看張一山演的電視劇,現(xiàn)在竟然有幸可以握他的手,對于張一山手的直觀感受并沒有做出具體的回答。隨后老師表示想跟他握一下手,之后向他詢問握手的感覺,該講述者在回憶的時候眼神固定向右瞟,非常的堅定,而且回憶與老師握手時的感覺都是對老師手掌的觸覺進行描述,比如粗糙程度、掌心的溫度等,最終通過眼動反應的強烈對比,暴露出了該故事為假的事實。
3.2? 從嘴唇形態(tài)判斷事件真假
案例《我和胡彥斌單獨拍照》的講述者在上大學之前參加了一個志愿者活動,在上海普濟慈善基金會工作,這家基金會在5年后回訪了2008年四川地震的都江堰地區(qū),地址在青城山后山的普濟寺。講述者通過面試,擔任接待、翻譯,去都江堰中學演講。組織者邀請一些明星表演節(jié)目,其中就有明星胡彥斌,在一場音樂會結(jié)束之后,講述者在退場時與胡彥斌單獨拍了合照。
在講述過程中,講述者一直保持著微笑,但在描述胡彥斌的身高的時候被臺下同學指出先后動作不一致,這時該講述者依然保持著笑容,不過只是露出了上牙和牙齦的笑容,這是一個典型的假笑,是在被戳穿前后講述矛盾之后的尷尬和無措。當有同學判斷其講述的事情是假的時候,該講述者有咬嘴唇、抿嘴等動作,這是在極力阻擋嘴說出“不恰當?shù)脑挕?,由此判斷該事件為假?/p>
案例《我曾經(jīng)愛過一個女孩》的講述者是一名女生,她講述的是在剛進入大學期間在一場迎新晚會上認識了一個非常好看的女生,并與其交往了5個多月的故事。
在講述的過程中,講述者的眼動反應不是非常明顯,沒有規(guī)律可言,但是在描述這個女孩子的美貌的時候,講述者下意識地抿了一下嘴唇,在講到為了和女孩子加深了解經(jīng)常會陪對方聊天的時候又抿了一下嘴唇,并且描述中伴有停頓,回憶時眼動反應不明顯,似乎是在現(xiàn)場編排。當講到跟女孩表白的場景的時候,該講述者先咽了一下口水,又抿了一下嘴唇。當提問者詢問看到女孩答應其表白的回復時是什么心情時,講述者的笑容加大,嘴巴弧度向外擴散,但是僅僅露出了上牙齦,眼睛周圍的肌肉并沒有被帶動,這是一個明顯的假笑,是講述者刻意偽裝出來的興奮。在講到女孩的性格的時候,講述者沒有具體地描述并且再次出現(xiàn)了抿嘴唇的現(xiàn)象,多次出現(xiàn)的抿嘴動作揭示了講述者內(nèi)心的緊張與不安,她生怕自己的謊言被同學們發(fā)現(xiàn),而假笑這一破綻的出現(xiàn)正好印證了這一點,講述者越想遮掩自己反而暴露得越來越多。
3.3? 從肢體動作暴露出無意識形態(tài)
案例《我高三那年被抓去派出所》中,講述者講述的是在自己的高三時期,曾經(jīng)有一次和舍友去網(wǎng)吧上網(wǎng)遇到警察嚴查,因為沒有帶身份證而被警察帶到派出所的事情。
在隨后的提問環(huán)節(jié)中,同學們并沒有從其眼動反應中發(fā)現(xiàn)任何破綻,大多數(shù)同學都對其故事信以為真,而在一次提問中,當提問者詢問“和你一起的舍友叫什么名字”的時候,講述者在回答完問題之后,長舒了一口氣并用手不斷地擊打話筒,這一肢體動作表明講述者有一種“我完成了這一任務并且完成得很好”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也暴露出了其講述的故事為假的真相。
對于微表情的識別與應用,培養(yǎng)的是瞬時捕捉微表情的能力,培養(yǎng)的是準確辨別真實情緒反應的能力,其重要的一點就是置身于被測者真實的情景當中,積累微表情的表達與識別經(jīng)驗。在司法實踐等眾多領域當中,微表情的識別與應用發(fā)揮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范海鷹.微表情識別—讀臉讀心[M].上海:上海機場地區(qū)反恐怖工作聯(lián)席會議辦公室與上海政法學院犯罪心理測試研究中心,2014.
[2]保羅·??寺?情緒的解析[M].楊旭,譯.??冢耗虾3霭婀?,2008.
[3]范海鷹,付有志,王學博.科學識別“謊言”—心理測試技術廣角[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
[4]姜振宇.微反應—小動作背后隱藏著什么[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