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華
高考試題面世之日,便是人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之時。而語文,尤其是作文考題的“宿命”,注定其必處于議論的“風口浪尖”。筆者認為,只要言論理性而客觀,哪怕是吹毛求疵,甚至雞蛋里面挑骨頭,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專家有專家的聰明,民間有民間的智慧,而高考的命題也需百家爭鳴,集思廣益。
在當今不少中學生勞動意識缺失、中央大力倡導勞動精神的背景下,2019年全國卷Ⅰ關(guān)于“勞動”作文題的出爐,可謂是“揚清激濁正當時”。不過,對于主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媒體早已見仁見智,筆者不再作“錦添”之語,而是不揣谫陋,從設(shè)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角度作一點思考和探討。為此,拋出下面三個問題,以求方家尤其是高考命題專家不吝指教。
一、命題人可否引導考生“客觀而全面”地看待“勞動”?
命題人為說明“勞動”的重要性,在材料開頭便強調(diào)“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這話當然沒錯。然而,除了能給人帶來“財富和幸?!?,“勞動”還有它的另一面——讓人“辛苦和勞累”,這是“勞動”的本質(zhì)特征,更是人們最真實的感受??墒?,我們的命題人不僅對此無視,還把它當作“反面教材”來看待。筆者認為,這種只強調(diào)“勞動”的價值而忽視其另一特質(zhì)的觀點,本質(zhì)上就犯了片面看待問題的錯誤。這種“勞動”認識論不僅暴露了命題人的思維缺陷,更給考生的寫作方向帶來不利影響——在這種觀點的“誘導”下,考生也難以客觀而全面地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筆者在閱卷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考生對“勞動”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只知附和命題人的觀點——大談勞動的幸福感,狠批勞動的“苦累觀”,人人呼吁“熱愛勞動”,個個決心“從我做起”——文章看似“義正辭嚴”,其實語言多為假大空,觀點主觀且片面。
本來,命題人可根據(jù)事物的矛盾性和矛盾轉(zhuǎn)化的特點,通過對材料的巧妙處理,引導考生對“勞動”進行辯證思考,讓他們認識到,“勞動”雖“苦”,但也可轉(zhuǎn)化為“樂”——為人類創(chuàng)造財富,也給我們帶來人生之“樂”——“勞動”的“苦”和“樂”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這不是檢測考生思辨力極佳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嗎?
只有讓考生辯證思考并全面地把握了“勞動”的本質(zhì)特征,才能讓他們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克服自身惰性,戰(zhàn)勝困難,最終愛上勞動;而枯燥的說教,生硬的批評,不僅難以讓學生從內(nèi)心接受命題人的觀點,還有可能讓他們產(chǎn)生抵觸甚至抗拒心理——在這個不斷變革的時代,今天的學生大多個性十足、思維活躍,如果我們還用老套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教育訓誡,其效果即使不是適得其反,恐怕也難如人愿。
培養(yǎng)學生客觀而全面地看待問題,著力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不正是《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的理念嗎?而高考作文命題,不正是貫徹和落實新課標理念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嗎?
二、命題人可否引導考生用“發(fā)展的眼光”對“勞動”進行認識和思考?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用“一切皆流”“一切皆變”來表述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思想。唯物辯證法認為,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在不斷運動、變化和發(fā)展。毫無疑問,我們對“勞動”也須用科學發(fā)展的觀點去認識和思考。
令人遺憾的是,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命題人卻似乎還躲在“孤獨的城堡”里,看待事物的眼光還是“孤立而靜止”的——對“勞動”的看法,不僅還停留在“灑掃庭內(nèi)”的“傳統(tǒng)”意義上,甚至無視“勞動”的客觀實際及其在社會發(fā)展中的“發(fā)展”,把“人工智能能夠代人勞動”這種本身蘊含“發(fā)展觀”的說法當作“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的“典型”來加以批駁——這不就是一種典型的“形而上學”觀嗎?倘若學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現(xiàn)在不是有許多勞動已經(jīng)交給人工智能去做了嗎?如果我家里買了掃地機器人,難道我還得自己動手‘灑掃庭內(nèi)嗎?”——不知我們的高考命題人將對此如何作答。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育不但應當培養(yǎng)學生對勞動的尊敬和熱愛,還必須培養(yǎng)學生勞動的習慣。”的確,在任何時代,“勞動”的精神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因此,通過“勞動”這一話題來倡導學生“熱愛勞動”,這不僅無可非議,更是十分必要——然而,“愚公”精神不能丟,難道愚公“移山”的手段也不能改嗎?莫非今天我們還得用“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的傳統(tǒng)方式,去移動愚公家門前的那座“現(xiàn)代大山”不成?
本來,在這個人工智能發(fā)展突飛猛進的時代,引導考生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勞動”,讓他們結(jié)合“勞動”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對“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方式和手段進行“動態(tài)”思考,不失為一個好的命題思路??上н@樣一種思路被命題人的“勞動靜止觀”給堵死了,而犧牲的則是考生用科學發(fā)展的思維去看待問題的機會和平臺。
三、命題人可否讓考生對“勞動”的概念有更清晰的了解和“定位”?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也是判斷和推理的前提和基礎(chǔ)??紙鲎魑碾m然并非寫科學論文,命題人無須用科學的語言去定義“勞動”的概念,但至少不能語焉不詳,更不能產(chǎn)生概念混亂;否則,由此而產(chǎn)生的認識也往往是偏差甚至出現(xiàn)錯誤的。
人們對今年全國卷Ⅰ作文題最大的疑問是:材料中的“勞動”到底是不是僅指“體力勞動”,或者說命題人所倡導的“勞動”有沒有包括“腦力勞動”?
從大語境上看,命題人倡導的似乎只是“體力勞動”,因為無論是材料中“夙興夜寐,灑掃庭內(nèi)”的“熱愛勞動”行為,還是所列舉的“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三種說法,均符合“體力勞動”的行為和特征。但是,材料中又無明確排斥“腦力勞動”的信息,如果考生“熱愛”的是科學發(fā)明、文學創(chuàng)作等“腦力勞動”也似無不可,因為這符合材料開頭所提及的“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中“勞動”的意蘊。
然而,這又引出了第二個疑問——既然材料中的“勞動”包含“腦力勞動”,那么命題人為何又把“學習”和“勞動”對立起來看待?《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學習”的釋義是:“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睋?jù)此,“學習”也符合“腦力勞動”的本質(zhì)特征,兩者的概念關(guān)系應是“相容”的屬種關(guān)系,而非“不相容”的矛盾關(guān)系。
這樣的混亂信息,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淆亂考生的寫作思維,也難免貽批評者以口實。
在筆者看來,最令人遺憾的還是,命題者未能通過對“勞動”概念的恰當“定位”,去引導考生“重點”思考“腦力勞動”在當今時代的價值和意義。眾所周知,當今世界的競爭已不僅是“體勞”之爭,更是“智勞”之競,科技實力已成為國與國博弈的重要“籌碼”——“中興”和“華為”事件就是活生生的“教科書”——我們的命題人本可借助“勞動”這一話題,來激發(fā)考生為“富國強國”建言獻策、盡智盡力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可由于對“勞動”概念“導向功能”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恰當?shù)奶幚恚忌倦y以在這方面產(chǎn)生聯(lián)想和思考并有所作為。
筆者認為,今年全國卷Ⅰ作文題最缺的就是“思維含量”。毫不客氣地說,這樣的作文題拿來考初中生甚至小學生還差不多,用來作為高考題,未免太“小兒科”了!
因為高考作文既是對考生知識和能力尤其是思維能力的考查,還起著教學“指揮棒”的作用;如果高考忽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其對教學導向的負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從十九世紀“李約瑟之謎”到二十世紀初的“錢學森之問”,從一些西方國家作文多為思辨性考題到現(xiàn)代科技創(chuàng)新多由西方人完成的事實,無不證明和說明了中國教育忽視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嚴重后果。我們的高考本應發(fā)揮其強大的導向作用,引導我們的教學“惡補”思維“功課”,使我們的學生盡快縮小與西方國家的思維差距?,F(xiàn)在倒好,作文題竟然“好心”到告訴你要“寫什么”,甚至連“怎么寫”也多有交待——試想,在這種命題思想和方式“指導”下的教學,誰能說不會使我們學生思辨能力缺失的現(xiàn)狀“雪上加霜”?
反觀美國的教育,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議論文(勸說文)的寫作訓練——“美國教育特別強調(diào)觀點的形成和表達,學生不僅要有自己獨特的帶有批判意識的思想,而且這種思想和觀點還要有理有據(jù)地影響他人”(《中國人的思維危機》,宋懷常著)。而我們呢,盡管教育改革的口號喊了這么多年,課程標準也幾易其稿,但實際成效卻令人懷疑。我們的教學仍然還是重感性、輕理性,重灌輸、輕質(zhì)疑;我們的學生還是只習慣接受知識,不敢提問題,不會提問題,更不善提質(zhì)疑性的問題;我們的高中生議論文寫作還是不善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更缺乏批判性思維——談“奮斗的過程就是幸福的過程”,就只會用從“經(jīng)典素材”中背下來的某些人經(jīng)過奮斗而獲得幸福的例子來證明,卻無視奮斗過程中的勞苦和艱辛;討論“貧窮是否值得感謝”,也只知列舉古今中外因貧窮而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來做毫無思辨色彩的“正面”回答,而根本不論及事物的多種可能性以及彼此的因果聯(lián)系——如此現(xiàn)狀,怎能不讓人“憂從中來”?
說到底,其實我們最需要思考的就是要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在筆者看來,所謂“立德樹人”,應該是“立有道德之人”和“樹有思想之人”。如果我們的教育包括高考設(shè)題一味“重德”而“輕能”,那么后果一定會很嚴重。道理很簡單——無論是思想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還是文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都必須要有智慧的國民,而思辨力則是智慧的核心。因此,培養(yǎng)有思辨力的人應該成為教育的當務(wù)之急。
但愿我們的高考尤其是作文題,不僅是引導我們教學朝著正確方向邁進的“指揮棒”,更要成為我們“智民強國”的“智慧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