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權法》第23條規(guī)定動產物權變動以交付為生效要件,但第24條又單獨規(guī)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三種動產物權變動,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由于交付和登記可能存在時間差以及順序的不同,這兩條規(guī)定出現(xiàn)了矛盾,使得在一物數(shù)賣的糾紛中產生了權利沖突。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0條明確將船舶、航空器和和機動車這三種雖然具有動產可移動性的特征,但價值遠遠超過一般動產并且具有可識別性的一類動產規(guī)定為特殊動產,并且確立了“交付優(yōu)先于登記”的原則,但是這條規(guī)定被很多學者所詬病,強制貫徹交付優(yōu)先于登記的原則在“先登記、后交付”的情形下不利于保護善意的登記權利人的利益,并且使法條之間存在邏輯矛盾。
關鍵詞:特殊動產; 一物數(shù)賣;物權變動
一、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和對抗要件存在矛盾
關于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學界有幾種觀點:
一是合同生效說。合同生效說是指物權變動不以交付或者登記為要件,只要雙方達成合意,在合同訂立之時物權即發(fā)生變動,辦理物權變動登記的可以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二是交付生效說。該觀點認為《物權法》第23條是關于動產的一般規(guī)定,特殊動產也是動產,因此特殊動產應當遵循第23條的規(guī)定以交付為物權變動的節(jié)點,而24條的對特殊動產的規(guī)定不是對于第 23 條關于交付作為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的否定,而是對效力強
弱和范圍的補充。因此,特殊動產若沒有交付即使辦理了過戶登記也不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果。
三是登記生效說。該學說認為,《物權法》第24條的立法目的是鼓勵登記,減少糾紛,因此應當以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要件,當事人可以通過登記取得所有權。
上述三種學說均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我國《物權法》采用的是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因此當雙方達成物權變動的合意時在我國僅發(fā)生債的效果,物權不發(fā)生變動。而登記生效說不符合《物權法》的邏輯體系,違背立法者本意,并且如果采用登記生效說,那么第24條所規(guī)定的登記對抗主義便是畫蛇添足,因為登記生效必然會產生對抗效力。還有的學者認為,交付僅在雙方當事人之間產生物權變動的效力,而登記后才將效力延展至第三人,這種“交付部分生效、登記完全生效”的說法違背了一物一權的基本原則,也違背所有權的完整性,因此不可取。王利明教授認為,特殊動產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其物權變動規(guī)則不同于一般動產,交付和登記均是其公示手段,在特殊動產的交易中,交付并非物權變動的唯一生效要件,也不能簡單地以交付作為認定物權歸屬的依據(jù),還應當依據(jù)《物權法》第 24條的規(guī)定,考慮是否要以登記作為其物權變動的要件。因為該條確立的“登記對抗”本身就包含了登記可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但是本文認為,公示是為了維護交易安全,采用兩種方式作為公示手段會產生實踐中的混亂,而物權變動應當和公示手段相對應,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手段,物權變動就只能以交付為要件,僅登記不能發(fā)生物權變動。
經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交付生效說較為合理。從法律條文的解釋來看,首先,《物權法》第24條規(guī)定了特殊動產“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即若交易雙方當事人沒有辦理特殊動產登記手續(xù),則對于善意第三人來說,該特殊動產沒有發(fā)生物權變動,但這只是物權變動對善意第三人沒有生效,而并非意味著特殊動產自登記時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力。第二,《物權法》第23條規(guī)定動產物權變動以交付為生效要件,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故只有不以交付為生效要件的物權變動才屬于第23條的例外規(guī)定,而根據(jù)《物權法》第24條規(guī)定的特殊動產物權變動所處位置來看,特殊動產也是動產,應當適用第23條的一般性規(guī)定,以交付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第三,《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0條規(guī)定特殊動產在一物數(shù)賣的情況下,交付優(yōu)先于登記的原則也肯定了特殊動產的公示方法為交付而非登記,因此交付生效、登記對抗的學說具有合理性。但是在此學說下,很多問題仍然無法給予合理解釋,本文將在下一部分著重探討。
二、《買賣合同解釋》第10條之探討
《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0條規(guī)定,在特殊動產發(fā)生一物數(shù)賣的情況下,交付優(yōu)先于登記優(yōu)先于合同成立在先,但若該特殊動產已經轉移交付給一方,同時為另一方辦理了過戶登記,則已經受領交付的一方優(yōu)先取得所有權。本條規(guī)定試圖解決《物權法》23條和24條之間的矛盾,在一物數(shù)賣的情況下完善特殊動產的所有權歸屬情況,但是卻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困境。
(一)在“先登記、后交付”的情況下,所有權歸屬問題
首先,《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十條第二項規(guī)定,在買受人均未受領交付的情況下,已經完成登記的買受人可以請求出賣人交付該特殊動產,這意味著,登記可以成為取得所有權的依據(jù)。但是第十條第四項同時規(guī)定,在一方轉移登記,一方受領交付的情況下,受領交付者優(yōu)先于登記者取得所有權。若第四項包含“先登記、后交付”的情況,則意味著,第十條第四項事實上否認了其第二項確認的登記可以取得所有權的效力,法條內部存在邏輯矛盾。
其次,登記的公示效力遠遠大于交付,在特殊動產被稱為“準不動產”的今天,在“先登記、后交付”的情況下,仍然認定交付優(yōu)先于登記則是不妥當?shù)?,這樣不利于特殊動產登記制度的完善。
所以本文認為,《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十條并不應當包含“先登記、后交付”的情況。
(二)特殊動產物權變動過于嚴苛
即便特殊動產被稱為“準不動產”,其性質也屬于動產,依據(jù)《物權法》第二十三條和第二十四條的規(guī)定,我國對特殊動產采取的是“交付生效、登記對抗”主義,即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這意味著,僅僅交付不能確定取得該特殊動產的所有權,只有最終完成了過戶登記,才能不受善意第三人的影響,這就要求特殊動產物權變動必須同時具備交付和登記兩個要件,相較于不動產的物權變動要件還要嚴苛,這在邏輯上存在不合理之處。
三、立法建議
特殊動產之所以特殊,是由于其可識別性。無論是船舶、航空器還是機動車,都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和可識別性,因此又被稱為“準不動產”。在登記成本不斷下降的今天,本文認為將登記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條件是具有可行性的。首先,特殊動產的可識別性使其具備登記的基礎,并且,從我國相關立法條文來看,我國對特殊動產的登記至少是持鼓勵態(tài)度的。第二,我國良好的辦理特殊動產登記的基礎?,F(xiàn)代網絡技術不斷發(fā)展,登記等行政事項有條件納入便民網上服務的一部分,進行。第三,將登記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要件,可以解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公示較為混亂的現(xiàn)實,并且有利于明確“善意取得”制度適用范圍,避免法條之間存在矛盾。
參考文獻:
[1]魏振華. 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研究[D].山東大學,2015.
[2]安思雨. 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guī)則法理分析[D].甘肅政法學院,2018.
[3]張玲. 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研究[D].新疆大學,2017.
[4]王利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J].法學研究,2013,35(04):124-137.
[5]崔建遠.再論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J].法學家,2010,( 5).
[6]李勇.買賣合同糾紛[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11: 56.
作者簡介:
亢穎(1995-),女,新疆烏魯木齊人,新疆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