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對海德格爾不同時期追問存在的意義問題而形成的對形而上學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立場的考察探討,展現(xiàn)海德格爾形而上學之思的演進發(fā)展歷程,并在此基礎上,思考海德格爾的路徑于困境,追問形而上學對于當下的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海德格爾;存在;形而上學
如所周知,作為20世紀哲學界最閃耀的明星之一,海德格爾終其一生都在追問存在問題。展露、顯示一般存在的意義,構成了海德格爾一生哲學思考的志業(yè)所在。自古希臘開始,哲學家們就把研究存在者的存在問題作為形而上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到了近代,出現(xiàn)了研究存在問題的“存在論”甚至成了“形而上學”的同義代名詞。正因為存在問題與形而上學之間的這種本質性勾連,使得海德格爾一生的存在之思又始終與形而上學之間糾纏不清。這一點從海德格爾的多篇著作都以“形而上學”命名可以看到,如《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形而上學是什么》、《形而上學導論》、《克服形而上學》等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學?尤其是,什么是海德格爾所理解的形而上學?在海德格爾一生的哲思演進過程中,盡管他的根本問題始終未變,但是他對形而上學的內涵理解和立場態(tài)度卻發(fā)生了某種變化“轉向”,如:從立場態(tài)度來看,早期海德格爾基于其著名的“存在論區(qū)分”,專注于對遺忘存在的傳統(tǒng)存在論形而上學的“解構”和“奠基”的工作;到了后期,他又基于形而上學的“終結”和天命,提出了形而上學之“克服”“經(jīng)受”的思想。海德格爾對形而上學的這種立場態(tài)度的轉變,從更深層面來說,也與他對形而上學的內涵理解上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若借用海德格爾自己慣用的說法,從早期的“解構”、“奠基”到后來的“克服”、“經(jīng)受”,正構成了他一生思考存在問題和形而上學問題的“路標”,那么,這些思想的“路標”分別表達了一種什么含義,它們相互之間又是什么關系?
一、研究述評
作為國內最早的海德格爾研究者和翻譯者,陳嘉映把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思想概括為“克服形而上學”。雖然他也提及了海氏要解構形而上學、為形而上學奠基等思想,并指出海氏的“解構”、“克服”是超出而不是摧毀。但總體來說,他的論述過于簡略,且對海氏前后期對形而上學的態(tài)度變化未有涉及。
而孫周興對海德格爾早期借助現(xiàn)象學的方法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解構、還原工作,和作為基礎存在論的此在形而上學建構工作也作出了許多回顧性闡述。不過未做詳細闡述,也沒有專門探討到他的后期的形而上學思想。張祥龍也是側重于對海氏早期解構傳統(tǒng)形而上學,以及通過此在的生存論建構為形而上學奠基的思想的探討,并未就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思想進行專門探討。
俞吾金在受海德格爾形而上學思想啟迪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整個西方形而上學發(fā)展過程的探討:首先是以笛卡爾、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主體性形而上學”對柏拉圖主義的“在場形而上學”的翻轉;其次是在主體性形而上學的內部,以叔本華、尼采為代表的“意志形而上學”對以笛卡爾、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理性形而上學”的翻轉;再次是后期海德格爾的“世界之四重整體的形而上學”對其前期的“此在形而上學”的翻轉。
另有學者整個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之思概括為克服形而上學,而這個“克服”又具體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即解構、克服與經(jīng)受。也有就海德格爾思想研究的不同時期進行分期問題探討,并把海氏思想分為現(xiàn)象學的十年階段、形而上學的十年階段和克服形而上學三個階段的。還有就海德格爾及其所解釋的康德哲學中關于形而上學的奠基思想及其對儒學重建的理論意義進行了探討。
但總體來看,現(xiàn)有研究往往或側重于早期的解構奠基工作的探討,或側重于后期的克服形而上學思想研究,而對于整個海德格爾一生的形而上學思想演變過程的更為全面的考察則還有待進一步開展。
二、海德格爾的形上之思
根據(jù)海德格爾在不同時期對于形而上學的不同立場態(tài)度,文章將海德格爾形而上學之思的研究內容概括為以下四個部分。
(一)基于存在論區(qū)分的形而上學重思
海德格爾的哲學之思始于并基于他提出的著名的“存在論區(qū)分”,即存在本身與存在者的區(qū)分。形而上學本以追問存在本身的意義為目的,然而海德格爾發(fā)現(xiàn),西方哲學自柏拉圖開始,在實際的形而上學研究和開展過程中,哲學家們往往總是試圖從“是什么”來對“存在”作出某種回答和規(guī)定,從而錯把存在當成某種存在者來追問,或者說是把某種存在者錯當成存在本身,造成了形而上學對存在本身的遺忘和耽擱。
正因為此,海德格爾要求重提存在問題和重思形而上學,從而才有了海德格爾對形而上學的解構、奠基、克服與經(jīng)受等思考。只有通過對海德格爾“存在論區(qū)分”與形而上學的關系的探討,才能揭示其對重提存在問題和重思形而上學的意義。
(二)傳統(tǒng)存在論形而上學的解構
在識見到以往哲學家們的形而上學研究總是遺忘和錯過真正的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海德格爾為了探究和敞開真正的存在本身的意義,他首先做的,同時也是伴隨其一生都在做的一項工作就是對遺忘存在本身的傳統(tǒng)存在論形而上學的解構。也就是說,解構傳統(tǒng)存在論形而上學構成了海德格爾貫穿一生哲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近代的笛卡爾、康德、黑格爾直到尼采,他都花了相當多的功夫去研究和探討:一方面探討他們在形而上學研究中所作出的重要推進,即從古代的柏拉圖直到最近的尼采,他們幾乎窮盡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一切可能性;另一方面同時更試圖揭示出他們對存在之思的耽誤,即總是在以一種表象性的思維方式思考存在者整體。
(三)作為一種基礎存在論的此在生存論
盡管海德格爾基于他的存在論區(qū)分從而一生都未曾間斷過對傳統(tǒng)存在論形而上學的解構,但是在他早期的哲學思考中,他并未想到要跳出到形而上學之外,從而徹底擺脫形而上學,而是更多是想通過這種解構工作,從而探入到形而上學的根基或淵源深處,為傳統(tǒng)的存在論形而上學奠定基礎。
這就是他在《存在與時間》這部驚世巨著和《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這部頗具爭議的康德解釋著作中所展開的對此在的“在世”、“操心”等生存方式的現(xiàn)象學描述和“有限性”本質的揭示,亦即是建構一種他稱之為基礎存在論(即比傳統(tǒng)存在論更為基礎,并為之而奠基)的此在生存論,也叫“此在形而上學”。所以,這樣一種奠基和建構工作實質上依然是停留在形而上學之內進行的。
(四)形而上學的克服與經(jīng)受
如果說,早期海德格爾關于形而上學的解構和奠基之思,尤其是他從此在的生存論分析來建構的基礎存在論還是停留在形而上學之內進行的,那么,后期的海德格爾所提出的形而上學之克服與經(jīng)受,則又表現(xiàn)出一種試圖完全跳出到形而上學之外從而徹底擺脫形而上學的沖動。
在他對傳統(tǒng)哲學家的形而上學思想的不斷探討和解構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了兩個很重要的問題,即:一方面形而上學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直到近代的黑格爾、尼采,已經(jīng)基本窮盡了其一切可能性,形而上學達到了它的完成和終結階段;另一方面,形而上學作為終有一死者的人的一種“自然傾向”,也是人類無法逃避的“天命”,所以,對于追問存在之真理的人類來說,只能一方面不斷去克服形而上學,進入一種純思的境域,另一方面又總是要經(jīng)受形而上學。
三、余論
形而上學研究本來就包含著對存在者的存在的追問,然而海德格爾似乎更多是就實際的形而上學開展過程從而把形而上學看作是只思考存在者而不思存在的學問。所以,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對人類的現(xiàn)在于未來來說還是否必要?這是困擾當前學者的一個重要問題,限于篇幅不能展開。但在對海德格爾從解構、奠基到克服、經(jīng)受的形而上學思想之路的考察探討之后,我們希望能就這兩個問題作出探索性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海德格爾.熊偉,王慶節(jié),譯.形而上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 孫周興編.海德格爾選集[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
[3] 俞吾金.形而上學發(fā)展史上的三次翻轉--海德格爾形而上學之思的啟迪[J].中國社會科學,2009.
[4] 陳嘉映.海德格爾哲學概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
[5] 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6.
作者簡介:馬曉霞(1986- ),女,四川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