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前聲
【摘要】語文教育面對的兒童,是千萬個含苞待放的花蕾,擁有繽紛的想象,熱烈的渴求,“用兒童的情懷”觸摸語言,必然是閱讀教學語言訓練的教育訴求:遵從兒童情趣——巧抓特色語言;關注兒童心情——聚焦特寫鏡頭;啟迪兒童情志——品悟文本細節(jié);微熏兒童文學情致——透視語言結構。讀懂“兒童的秘密”,期待言語的精彩!
【關鍵詞】兒童情懷 ? ?閱讀教學 ? ?語言訓練點
自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頒布以后,閱讀教學中“語言文字的運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都竭盡所能,挖掘文本,拓展資源,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但課堂效果卻不理想。呼喚兒童的情懷,“讓學生帶著情感、帶著耐心,徜徉在語言的花前月下,感受語言的美妙神奇,不斷與語言耳鬢廝磨,培養(yǎng)跟語言的親密感情”。
一、遵從兒童情趣——巧抓特色語言
收入教材的課文都是經(jīng)典,都有著自己的特色語言,這需要教師具有把自己當作兒童的勇氣,遵從兒童的情趣,多角度解讀文本,挖掘?qū)儆谖谋镜奶厣?,緊扣文本體現(xiàn)的語言特色進行切實訓練。文本解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是對教師言語智慧和精神境界的一種磨礪和修煉,更是心中是否“兒童”的深層次檢驗,有了兒童情趣特色的解讀,才會有出色的語文課堂。
【案例一】
王崧舟老師在一年級《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修改詩句的順序,將詩句順序修改為“小狗畫梅花,小雞畫竹葉,小馬畫月牙,小鴨畫楓葉”,讓學生討論,這樣修改行不行。
兒歌是“歌”,“歌”是用來吟、用來唱的。從語言文字的角度來說,兒歌具有音樂性。韻腳、押韻,正是這種音樂性的具體表現(xiàn)。這對一年級學生來講太深奧,很難理解。但王老師巧妙地調(diào)整順序,打亂韻腳,用“吟、唱”討論的方式做特色語言訓練,學生們會發(fā)現(xiàn):句序變了,韻腳變了,讀起來不得勁兒!別扭!再讀兒歌時,停頓的意識會自然地落在韻腳上。而且,每次停頓,都能滿足學生對于韻腳這個位置上聲音的期待,對詩歌特色“合轍押韻”心領神會,形成語感,感受到語言的美妙神奇。
教師可以針對不同題材、不同體裁的文章分類解讀屬于文本的兒童情趣特色語言。地方特色濃郁的要發(fā)掘地域語言特色,如《姥姥的剪紙》一文用了很多樸實但又意蘊濃郁的北方農(nóng)村語言來表現(xiàn)民間剪紙藝術的魅力:“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公雞能打鳴?!薄笆炷苌桑偧?,手都有準頭了?!苯虒W中,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這些特色語言的意蘊,感受勞動人民的語言智慧,進而積累、豐富語言。
二、關注兒童心情——聚焦特寫鏡頭
兒童的心靈敏感得像剛萌發(fā)的幼苗,總會隨著文本中情境性的鏡頭或微波蕩漾,或跌宕起伏。特寫鏡頭,原是電影藝術的一種手法。用近距離拍攝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強調(diào),以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如拍老師講課的中景,講桌上的一杯水,如拍個特寫,就意味著可能不是普通的水。正因為“特寫鏡頭”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所以在研讀文本時,更要關注兒童的心情,聚焦特寫鏡頭,感悟語言的藝術。
【案例二】
師:災難就這樣猝不及防地發(fā)生了,在人們驚慌失措、四散奔逃的時候,船長呢?他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哪個鏡頭讓你感受很深呢?讀一讀,你體會到了什么?一會兒來交流。
生1:船長站在指揮臺上發(fā)布命令的鏡頭讓我體會深刻,聯(lián)系上面人們的驚慌失措,我更感受到了船長的沉著。——這是個特寫鏡頭。
生2:從船長的命令“婦女先走,乘客跟上,船員斷后”看出來他很為別人著想。
生3:為別人著想還表現(xiàn)在他說“把六十人全都救出來”,他忘記自己了。
生4:船長發(fā)布命令時的鏡頭,他的動作、話語,讓我們明白了船長為什么要這樣做,那就是——責任。
可見,特寫鏡頭的描寫可以突出對人物性格形象的刻畫。
《船長》一文集中筆墨,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推出特寫鏡頭——哈爾威船長站在船頭上指揮,讓人物形象更加高大。本片段,教師很好地引導學生聚焦文本的特寫鏡頭,在特定鏡頭中品讀人物特定環(huán)境下的語言、動作,感受到船長高度的責任感。在這樣的語言訓練中,樹立特寫鏡頭的描寫可以突出人物形象的意識。
這種特寫鏡頭的推出,可能是特定人物形象的描寫,也可能是特殊環(huán)境的描寫。如六年級上冊《最后的姿勢》一文對譚千秋老師生命歷程中最后幾分鐘的描寫,是和當時地震來臨的危險一起描述的,四句環(huán)境描寫精到而恰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應該緊扣四處環(huán)境和場景描寫,讓學生感受到情況越來越危急,體會地震的無情與譚老師的大愛。
三、啟迪兒童情志——品悟文本細節(jié)
文本中的細節(jié)描寫,就是打開情感之門的密碼,更是啟迪兒童情志的生發(fā)點。為此,我們應著力去“挖”文本最有表現(xiàn)力的文字,深入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與意蘊,還語言以畫面和音韻,增加課堂的深度和厚度。尤其是寫人敘事類的文章更要注重細節(jié)語言特色的發(fā)掘,體會細節(jié)刻畫對人物描寫的重要作用,并在潛移默化的語言訓練中受到熏陶。
【案例三】
師:每當想起劉老師在課堂上寫板書的身影,這種思念之情和尊敬之情就愈加濃厚。讀了“寫板書”這一段,你被什么打動了呢?
生:我被劉老師寫板書的動作打動了,劉老師腿有殘疾,板書時的動作卻那么瀟灑,我真是太佩服他了。
師:(課件出示:逢到要寫板書的時候……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師,一天不知要這樣跳躍旋轉(zhuǎn)多少次)透過這四個“轉(zhuǎn)”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劉老師對教學工作非常負責。
生2:我從這四個“轉(zhuǎn)”字,看到了一位熱愛學生、愛崗敬業(yè)的劉老師。
師:是啊,這一次次的旋轉(zhuǎn)就是劉老師生命的舞蹈啊!這樣的旋轉(zhuǎn)已經(jīng)深深地刻在了每一個學生的腦海里,所以作者30年后還深情地呼喚——(生)“劉老師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課文選取了劉老師工作和生活中的三個典型事例來刻畫人物形象。這三個事例寫得生動、細膩、感人,其中很多細節(jié)描寫值得我們一品再品,細細玩味。本片段抓住“轉(zhuǎn)”這個撥動心弦的細節(jié)進行語言訓練,在言語的細節(jié)中感受劉老師的頑強不屈、堅強自信。
這類細節(jié)描寫多體現(xiàn)在寫人敘事、抒情散文中,教師要在確定了全文的教學目標、重點和基調(diào)后,對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言語情感文本加以篩選,轉(zhuǎn)化為教學細節(jié)。如四年級上冊《第一次抱母親》,表現(xiàn)了一種血濃于水的深愛。課文中的那對母子是普通人,但是,一個“抱”的舉動,幾句簡單的對話,幾段細細的心理描寫,生動地表現(xiàn)出普通人的不平凡!教學時,不妨淡淡地說、輕輕地議,讓學生在不經(jīng)意中發(fā)現(xiàn)愛的真諦。
四、微熏兒童文學情致——透視語言結構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解讀文章的秘密——文章的語言形式,即語言文字是怎樣把人的情和意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在“密碼”的探尋中微醺兒童的文學情致。要站在兒童的角度來指導學生閱讀,在讀中學習精妙的語言、精妙的構思、精致的布局,學習表達運用。
【案例四】
創(chuàng)設情境(出示: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
師:這樣一個如詩如畫的地方就是——
生:荷蘭。
師:從這句話就可以讀出荷蘭有“三多”,哪“三多”呢?
生:水多,花多,牧場也多。
師:真好,還用上一個“也”字。所以說,荷蘭是——
生: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
師:其實,課文主要寫的是——
生:牧場之國。
師:這叫花開三朵,單表一枝,強調(diào)的重要常常放在后面。
(生齊讀,強調(diào)了“牧場之國”)
本文的原題是《牧場之國》,是編者改成了《田園詩情》,在教學中教師注重了這種體現(xiàn)文章結構語句的語言訓練。讓學生明白,作者這樣表達,是為了強調(diào)這篇課文重點介紹的是牧場。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關注體現(xiàn)結構特點的語句,研習寫作結構。五年級下冊《水》采用反襯手法:課后練習“缺水給村里人帶來了‘苦,可作者卻具體生動地描述了水給村里人帶來的‘樂,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體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弊寣W生體會“反襯”寫法的好處,作者寫有水之“樂”正是為了襯托無水之“苦”。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言語的表達也不只是言語的技巧,從根本上是表現(xiàn)作者獨特的思想感情。教師要能讀懂“童年的秘密”,用兒童的情懷觸摸語言,引導兒童在言語實踐活動中積累和運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