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維 梁鑫宇
腦腫瘤是神經外科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有良性、惡性腫瘤之分,根據腫瘤發(fā)生的部位可分為原發(fā)性腦腫瘤和轉移瘤,原發(fā)性腦腫瘤即原發(fā)于腦組織(垂體、腦膜、腦血管、顱神經等)的腫瘤,轉移瘤即其他臟器的惡性腫瘤轉移至顱內,如常見的肝癌顱內轉移和肺癌顱內轉移,隨著顱內腫瘤體積的增大,顱內壓逐漸增高導致腦水腫,靜脈回流以及腦脊液循環(huán)受阻,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頭痛、頭暈、嘔吐、視力下降等,治療以降低顱內壓、手術切除、放化療為主[1,2]。腦腫瘤屬于中醫(yī)“厥逆”“真頭痛”“頭風”等范疇, 病機包括正虛和邪實,正虛有氣陰兩虛、肝腎陰虛、肝腎陰傷、脾虛不健等,邪實有風痰瘀阻、內風夾痰、癌毒走注、清陽不展、濕熱內蘊等,病理因素為痰、風、毒、瘀、虛,治療以滋陰益腎、化痰散結、活血化瘀、祛風通絡、抗癌解毒為主[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注射用益氣復脈(凍干)在氣陰兩虛型腦腫瘤術后患者中的臨床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5月—2018年5月靜樂縣人民醫(yī)院及太原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80例氣陰兩虛型腦腫瘤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57.45±4.26)歲;23例良性腫瘤(10例腦膜瘤、6例垂體瘤、3例聽神經瘤、2例海綿狀血管瘤、2例神經纖維瘤)、17例惡性腫瘤(10例轉移瘤、7例膠質瘤)。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57.34±4.38)歲;21例良性腫瘤(8例腦膜瘤、8例垂體瘤、4例聽神經瘤、1例海綿狀血管瘤)、19例惡性腫瘤(12例轉移瘤、7例膠質瘤)。對比2組各項基線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研究具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同意書;②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關于氣陰兩虛的辨證標準;③經細胞學、病理學確診為腦腫瘤,均經鏡下全切腫瘤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④精神疾病、依從性差者;⑤對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予以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包括根據患者實際病情控制血壓和調整血壓、降糖、抗生素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術后第1天,予以靜脈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安徽豐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1793,規(guī)格:250 ml)降低顱內壓,125ml/次,1次/12 h,連續(xù)用藥2周。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加用注射用益氣復脈(凍干)(天津天士力之驕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60463,規(guī)格:0.65 g),靜脈滴注:注射用益氣復脈(凍干)3.9 g+250 ml生理鹽水,1次/d,連續(xù)用藥2周。
1.4 評價指標 ①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患者臨床癥狀進行量化證候評分,癥狀包括眩暈、頭痛、神疲乏力、口干口渴、心煩易怒、心慌氣短、自汗,每項按無、輕度、中度、重度4個等級進行0分、1分、2分、3分評分;證候積分減少≥70%且體征癥狀明顯改善,記為顯效;30%≤證候積分減少<70%且體征癥狀有所好轉,記為有效;證候積分減少<30%且體征癥狀無改善,記為無效;證候積分增加且癥狀體征加重,記為進展;總有效=顯效+有效。②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分)[5]比較2組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得分越高提示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越重。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 (例,
腦腫瘤分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再者根據腫瘤發(fā)生部位可分為原發(fā)性腫瘤或轉移瘤,隨著腫瘤體積的增大,會逐漸壓迫腫瘤周圍的組織引起顱內壓增高,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頭暈頭痛、視力障礙等,若腫瘤位于功能區(qū)則易引發(fā)癲癇病,若腫瘤位于橋腦、小腦等部位,則出現運動障礙等,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且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該病治療時首先考慮手術治療,對于生長在不能手術切除部位的腫瘤或者多發(fā)性腦瘤,一般采用中西醫(yī)保守治療。我國中醫(yī)認為腦腫瘤的各種證候經過辨證,歸因為腎精不足、髓??仗?、痰濕聚積、經絡閉塞等,手術可以取出瘀積在腦部的病邪,但手術會傷血耗氣,損傷腦絡,氣虛不能攝血,津液不能輸布,陰血不足則脈道失充致血瘀,故腦腫瘤術后患者多數有氣虛、陰虛癥狀[6]。
西醫(yī)臨床常在術后給以患者靜脈滴注甘露醇,甘露醇是常用的一種滲透性脫水劑,可迅速提高血漿滲透壓,進而使腦組織液逆滲透壓梯度進入血管,再通過近端腎小管形成的高滲壓產生利尿作用,從而迅速消除腫瘤、炎癥、出血、創(chuàng)傷等各種原因引起的腦水腫,實現脫水的作用,降低顱內壓;此外甘露醇還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腦部微循環(huán)、清除自由基等,發(fā)揮腦保護作用[7]。注射用益氣復脈(凍干)含有紅參、五味子和麥冬等中藥,五味子能益氣生津、補腎寧心、收斂固澀,紅參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麥冬能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三者共奏補血益氣、滋陰復脈之功效;此外,術后容易繼發(fā)腦水腫,進而導致腦組織缺氧缺血,之后會引起一系列化學變化如細胞內鈣離子超載、細胞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下降、化學介質釋放、自由基增多等,進而破壞血腦屏障,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益氣復脈中的麥冬皂苷、人參皂苷可提高SOD的活性且能阻斷鈣離子內流,還可以抑制毒性化學介質產生并清除已經存在的毒性化學介質,進而能夠改善腦部微循環(huán),起到保護腦部神經元、減輕腦水腫的作用[8]。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腦腫瘤術后采用注射用益氣復脈(凍干)效果確切,能改善神經功能,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綜上所述,氣陰兩虛型腦腫瘤患者術后采用注射用益氣復脈(凍干)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神經功能,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