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昭
滕西奇先生新著《兩漢名碑注譯》一書的正式出版,標志著漢碑研究達到了一個新高度。該書雖名曰“注譯”,但其實際價值卻遠超此二字所涵蓋的范圍。可以說,該書既是一部遵循傳統(tǒng)注譯古文方法的著作,又是一部充滿新意的漢碑整理與研究專著。
《兩漢名碑注譯》的新意主要體現(xiàn)在研究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研究內(nèi)容上的創(chuàng)新,以及研究材料上的創(chuàng)新。
在研究方法上,《兩漢名碑注譯》力求對隸書的發(fā)展進行文化上的探索。作者本身精于隸書創(chuàng)作,此次對漢碑的注譯致力于文化的闡釋,在漢隸研究史上可謂一次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本書對每塊漢碑的介紹,都由概述、碑文、注釋、譯文四個部分組成。每一篇的概述,對碑刻的書法點評皆極具法眼,重視對隸變規(guī)律的把握,突破了以前此類書的舊說。如在《開通褒斜道刻石》一篇概述中,作者點評道:“其書法用筆渾樸蒼勁,隸書標志性的蠶頭燕尾特征并不突出,線條瘦勁,力含于內(nèi),靜中寓動,有質樸高古之美。結體別致,字形長短廣狹參差不齊,氣勢開張,雄偉中稚趣橫生。布白充實茂密,但毫無壅塞之嫌。風格古樸稚拙,體現(xiàn)出早期隸書的典型形態(tài)?!庇纱丝闯觯藭鴮Ρ痰年P注點不單是注疏文義、闡釋書法,還在于挖掘“隸變”進程,傳播漢隸之美。
作者結合自己的書法實踐,對碑文書法的特點和學習要點所進行的分析,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漢隸是學書者的必經(jīng)之路,而臨習漢碑就需對各碑要領有較深的體會,否則容易陷入歧途。本書既對兩漢名碑作了詳盡介紹,也在臨習順序及單字訓練方法上進行了精心指引,為臨習者指明了方向。如指出《楊淮表記》在藝術上最主要的特點是:“結體寬博疏朗,氣格宏大,氣象高古,是學習漢碑隸書極好的范本,與《石門頌》有極大的互補作用。”而在談到《曹全碑》時,又特別指出學習隸書從《曹全碑》入手,有兩點需加注意:“一是線條要在秀雅中求爽利,過媚則生俗,而‘爽’是制‘媚’的利劍。二是《曹全碑》的豎畫過于粗重,與漢碑對豎畫要輕靈的要求相比較,似乎是另類。”這些經(jīng)驗之談,可謂新學者的指路明燈。
將每通碑碑文最后的頌、贊、序等部分以韻文的形式加以翻譯,也是本書的創(chuàng)新之處。漢碑是兩漢喪葬制度的真實反映,漢碑碑文為漢代典型文體,即誄文。誄文具有一定的程式,開頭記載墓主的姓名、職官、功績、生卒日期等信息。碑文末尾通常有“頌曰”“贊曰”“銘曰”或“辭曰”。這是對墓主人的頌美之詞,多用四言韻文寫成,文字繁難,奧義費解。一般漢碑譯文則往往忽視這一特點,尤其在翻譯文末贊詞時粗疏大意。本書的翻譯盡可能地以韻文形式加以還原,揣摩原文的語氣及態(tài)度,同樣使用現(xiàn)代漢語的四字句式,或用現(xiàn)代詩形式加以疏解,并以現(xiàn)代漢語押韻,不僅合乎原意,而且在音樂性與審美性上可與原文相媲美,力求做到信、達、雅。如《孔宙碑》的辭曰:“於顯我君,懿德惟光。紹圣作儒,身立名彰。貢登王室,閽(閣)是虔。夙夜□□,在公明明?!圪嚻鋭?,民斯是皇。疾□□□,乃委其榮。忠告殷勤,屢省乃聽。恭儉自終,簠簋不陳,生播高譽,歿垂令名,永矢不刊,啻載揚聲?!弊髡邔⑵渥g為:“賦辭贊曰:高貴顯赫的我君,以美德為榮光。繼承圣賢,立身名揚。獻身朝廷,虔恭作榜樣。夙夜為公,勤勉至上?!噬腺嚻鋭卓?,百姓品德歸于端方。身罹疾病,請求辭官如愿以償。殷勤告休,善言屢蒙分享。終生節(jié)儉,從簡喪葬。生前聲譽高崇,死后美名留芳。永存不變,聲揚萬年長?!庇妹靼缀啙嵉默F(xiàn)代漢語翻譯,將其譯得富有詩意、莊重典雅,同時還保持了應有的押韻特點,這在漢碑注釋的其他著作中是鮮見的。
在研究材料上,作者盡可能收入最新發(fā)現(xiàn)的材料。經(jīng)多年研究、反復揣摩與對比,本書作者遴選出31通漢碑作為代表進行推介、評述并注譯。其中既有名碑刻石拓本,如《張遷碑》《乙瑛碑》《曹全碑》,又有各地館藏石刻珍品,借助書法藝術家之法眼集精粹于一書,可見一書而知漢碑全貌。書中對近幾十年來新出土的漢代石刻收錄,以及對隸書碑刻的推薦都彌足珍貴。如《鮮于璜碑》出土于1973年5月,《景云碑》發(fā)現(xiàn)于2004年3月,這兩通碑是新材料,對其書法價值的研究尚不多見。本書不僅將其選入,而且觸及當前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敢于創(chuàng)新,為漢碑研究開拓了一片新的疆土。
相較此前的漢碑研究專著,《兩漢名碑注譯》一書在碑文資料的豐富性、釋文及文字注解的精確性方面皆超過同類著作。目前,有關漢代文章收錄最全的集子是山東大學古籍所領銜主編的《全漢文》,其中第26冊收錄了漢碑文獻,雖屬較全較新的集本,但仍存在不少文字錯誤?!秲蓾h名碑注譯》在參考《全漢文》的同時,也訂正了多處謬誤。如《萊子侯刻石》中對一個關鍵人名的厘定:“﹝儲﹞子良:人名。儲:原作左邊為單立人,右邊為‘者’,中間無‘言’字?!边@就有必要對“儲”字加以匡正;《曹全碑》中有“三郡告急,羽檄仍至”,其中,“仍”字在很多注本中解釋為“乃”,本書則注為“仍(réng):一再,頻繁”,翻譯為“州郡告急,羽檄頻傳”,若聯(lián)系原文,文意就曉暢明白了;另《夏承碑》中“軒六轡,飛躍臨津”,很多注本解釋為速亡,而本書則譯為“很快高升,做高官”,較為準確;再如《開通褒斜道刻石》“等典功作”一句中“等”字的識辨,許多版本識為“第(弟)”,但該書作者稔熟“等”字在漢碑中的慣常寫法,推翻常說,定為“等”字,解決了這一文句釋讀的難題;如此等等。
可以說,《兩漢名碑注譯》一書,既是一本嚴謹?shù)臐h碑文字疏解的工具書,又是一本漢碑臨習者的重要參考書,今后必將對漢碑的學習和研究發(fā)揮更大更廣的作用。
《兩漢名碑注譯》滕西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