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杰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教學《杞人憂天》時,筆者不禁想到了這句話。這句話在生活中經(jīng)常被用到,學生耳熟能詳,以至于教授文本時,筆者認為只要學生預習到位,就不難弄清文章大意,理解文本主旨,寓意就不說自明,學生也很快就能夠搞懂。但是,學生真的懂了嗎?是不是教學到這個程度,我們的教學就算完事了呢?我想未必,如果真這樣,語文教學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特別是作為老師,如果我們的教學就到此為止,那么,我們就失去了老師的價值。
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聯(lián)想和想象,引導學生“換一種眼光看世界”。筆者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可否加入以下的細節(jié)設計。
一、杞人憂天——沒有必要
師:文中曉之者,他認為有必要不?他是如何勸說的?
師:突出“曉之者”的話。(課件)
師:學生齊讀。
師:曉之者認為不必要擔憂的理由是什么?我是杞人,你用現(xiàn)在的語言來勸導我。
生:……
師:勸導有效嗎?(出示: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師(小結):杞人就是一個庸人。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板書:諷刺不必要的擔憂)
師:我們再看曉之者,他分明就是一個智者的形象。他給杞人的理由你覺得好笑嗎?好笑在哪里?
師(小結):今天,我們都比曉之者曉得更多。看來曉之者其實并不曉,智者非智呀?。ò鍟悍侵牵?/p>
師:以古代視角,你理解曉之者嗎?為什么?
師:曉之者身上有一種什么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杞人憂天——有必要
師:杞人的憂慮就真的沒有必要嗎?
師:出示天災人禍圖。(課件)
師: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
師:這里有大自然不可抗力引發(fā)的大災難,也有因人類自己對周邊環(huán)境的肆意破壞導致的惡果。同學們看完后,覺得杞人的憂慮有必要嗎?
師:今天,我們再來審思杞人,他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具有強烈憂患意識,有遠見的人)
師(小結):庸人不庸?。ò鍟翰挥梗?/p>
師:如果杞人和曉之者看到現(xiàn)代社會“霧霾漫天、地面塌陷、環(huán)境惡化、臺風肆虐、旱澇災害、火災頻發(fā)、交通事故、戰(zhàn)火紛起”等,深感責任重大,憂慮之心漸長。當他們又一次相遇時,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師(小結):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三、杞人憂天——究竟有無必要
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薄笆郎媳緹o事,庸人自擾之。”我們到底要不要憂呢?
師:作者諷刺了什么呢?(扣住“不必要”)
師:什么是不必要的事?
師:你總不會擔心天會塌下來吧?你不會擔憂一只蒼蠅把你的頭撞出一個血窟窿吧?你不會擔憂人造衛(wèi)星掉下來砸中我們的頭吧?
師:古人覺得遙不可及的憂慮大可不必有,這是因為那時認識的局限性或發(fā)展緩慢。在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當今,防患未然的“深憂遠慮”確實必需。我們學習寓言,既要走進去追根求源,把握本意,又要走出來結合當今,獲得新知。
師:最后,我們來看一看先賢關于“憂”的處世哲學:
智者不愁,多為少憂。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若是憂慮就應抱希望。人生最大的幸福經(jīng)常是希望、希望。
因而,有人認為杞人就是吃飽了撐的,一天到晚凈琢磨些不著邊際的事。生活當中,我們把這個人叫作不靠譜的人。他真是沒事干,不靠譜嗎?我們再來看《左傳》魯莊公七年(公元前687年)有這樣的記載:“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蹦程煲雇?,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國一帶,落星砸毀半個國家,房屋焚燒,大火連燒三個月。
對于這樣的文章,我們老師還需要做些什么呢?我想,真應該做的事是,要挖掘文本背后所蘊藏的價值,以此啟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問題;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價值所在。語文教學,我們應該不唯上、不唯書,要有自己的見地,要善于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去挖掘文本背后的價值,這樣,才能給學生以源頭活水,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國學經(jīng)典的精粹之處。
(作者單位:江蘇省句容市天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