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霞
(廣東省第三榮軍醫(yī)院,廣東 惠州 516157)
精神分裂癥主要表現為思維、情感、感知等方面出現障礙,或者精神活動異常,精神分裂病程時間過長,病情反復,就目前而言臨床并無根治方法[1]。大部分患者在住院過程中需要進行封閉管理,服用相應的藥物,然而疾病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將其生活質量降低。臨床研究證實,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可將復發(fā)危險因素減少,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復[2]。此次研究探究個性化護理在促進住院精神分裂患者心理康復中的應用效果,內容大致如下。
隨機抽取30例精神分裂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病例選擇時間為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30例患者根據病床單雙號均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各組15例。對照組中男性/女性為9/6,年齡為27-60歲,平均(41.3±3.5)歲,平均病程時間為(6.2±1.1)年,觀察組中男性/女性為10/5,年齡為28-62歲,平均(42.5±3.8)歲,平均病程時間為(6.4±1.3)年。對比組間數據呈現P>0.05,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入院后需要予以抗精神病治療,有效控制其相關表現。而后將基礎護理應用于對照組中,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按時用藥,并對其進行監(jiān)督,并為患者創(chuàng)建良好的環(huán)境,每日需要和患者進行交流,選擇患者喜歡的食物,依據其實際病情進行訓練自我護理能力。
將個性化護理模式應用于觀察組中,內容分為:①確保患者治療環(huán)境良好,將病室不良環(huán)境改善,提升患者的舒適感,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并為患者提供需要品,確保生活設施的齊全[3]。此外需要指導患者飲食,選擇患者喜歡的食物,并依據患者的意識情況訓練其獨立生活能力。②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及時觀察,依據醫(yī)囑指導患者用藥,并將治療過程以及進展向家屬講解,加大和患者的交流力度,如果患者意識清楚需要講解病情,將其治療依從性提升[4-5]。③實時評估患者的病情,如患者病情有所改善家屬可進行探視,并對其實施心理疏通,患者在清醒時護理人員需要增加交流,鼓勵患者主訴內心,對其身心需求進行滿足。和患者家屬進行交流,對患者的性格特征進行了解,而后對其心理情況予以分析,實施針對性護理,以此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蓪颊邔嵤┙涣骰顒?,組織患者看書以及唱歌等,將患者交流能力提升[6]。④護理人員需要和患者家屬進行交流,告知家屬需要及時探視,并予以相應的心理支持,使其感受到親人的關心,而后進行健康宣教,將疾病引發(fā)原因和癥狀表現進行講解,提升疾病認知程度,可正視自身疾病,指導患者按照醫(yī)囑用藥,不可擅自調整用藥。如果患者治療情況良好可對其進行出院指導,家屬需要對患者的表現進行監(jiān)視。
選擇NOSIE-30(住院患者護士觀察量表)和PANNS量表對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情況予以評估,NOSIE-30量表屬于觀察專用,量表分別為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激惹、精神病表現、遲緩以及抑郁;PANNS量表分別為陽性癥狀、陰性癥狀、一般精神病理以及總分,分數和評估指標呈現負相關性。
護理前選擇相關軟件對比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患者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激惹、精神病表現、遲緩以及抑郁分數,組間數據無顯著差異;護理后對比兩組患者上述評分,組間數據差異顯著,相關數據見表1。
護理前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陽性癥狀、總分、陰性癥狀以及一般精神管理,同時對比護理后兩組患者陽性癥狀,以上數據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比較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患者總分、陰性癥狀以及一般精神管理,以上數據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相關數據見表2。
精神分裂癥患者具有復雜的心理活動,同時行為異常,多數患者會產生情感淡漠等表現,在治療過程中不單單需要藥物,還需要予以護理干預。精神分裂癥治療時間過長,同時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治療進展時間過長,部分患者會出現加重表現,少數患者通過治療后出現病情改善。對于此類患者而言,護理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心理疏通,護理人員需要采用自身專業(yè)知識對其實施心理疏通,有助于病情恢復。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OSIE-30評分()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OSIE-30評分()
表2 對比護理前后PANSS評分()
表2 對比護理前后PANSS評分()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有助于住院精神分裂患者心理康復,此護理模式能夠對患者進行知識宣傳,并協(xié)助患者正視自身病情,緩解自卑感,并指導其用藥以及行為情況,進而提升自我護理能力水平,協(xié)助患者融入家庭和社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