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弦 (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小學)
如在三年級下冊黃梅戲《打豬草》選段《對花》的初步感知環(huán)節(jié),常規(guī)教學中教師會帶領學生聆聽音樂初步感受黃梅戲的韻味。而筆者結合評價量規(guī)(見表1)運用聆聽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從聆聽不同種類的戲曲音樂、模仿律動進行學習,從而感知戲曲風格特點、辨別不同戲曲種類。其目的是以評價量規(guī)為依據(jù),力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戲曲律動,重體驗、重實踐、重戲曲表演性,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多元化發(fā)展。
評價量規(guī)指引下的《對花》教學(片段1)過程如下:
1.律動內容:模仿教師學做不同的戲曲律動。京劇片段動作:劍指、衫膀、提筋、握拳;豫劇片段動作:云手、劍指、丁字步;黃梅戲片段動作:蘭花指、蘭花掌。
2.思考:哪一段音樂印象最深刻?為什么?學生自由回答后教師提出音樂特點練習“連一連”:音響強烈、節(jié)奏鮮明(京劇鑼鼓)、鏗鏘有力(豫?。⑼褶D悠揚(黃梅戲)。
3.教師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后總結介紹三種戲曲種類的風格特點。
本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評價要素:(1)能夠聆聽戲曲音樂模仿教師做律動;(2)感受律動中不同戲曲風格,能夠簡單認知三段音樂特點并完成練習。評價方式為:(1)在聆聽律動中,觀察學生有無聆聽音樂;觀察學生有無模仿教師動作,模仿的程度;(2)在練習中學生能否正確完成,有無感受到不同戲曲的風格特點。
常規(guī)律動教學的評價結果為: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聆聽戲曲音樂并感受黃梅戲韻味,感受程度約為60%。而評價量規(guī)指引下的《對花》教學初步感知環(huán)節(jié)的評價結果為:全班同學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模仿教師的動作,模仿程度約為85%;約91%的學生能夠正確選擇戲曲音樂特點練習;約98%的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戲曲的風格特點不同。
戲曲常規(guī)教學中,教師基于音樂特點及韻味,將唱腔、動作一一提煉,讓學生感受學習,而筆者結合評價量規(guī)(見表2)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增加學生對戲曲音樂的感受及體驗。如《對花》這段黃梅戲的欣賞感知環(huán)節(jié),無論是韻律、還是特點都由律動貫穿其中。從律動感受韻律,到讓學生在欣賞、演唱及律動中感知黃梅戲的唱腔特點——旋律線條的柔和化(拖腔)從而體驗黃梅戲的韻味。
評價量規(guī)指引下的《對花》教學(片段2)過程如下: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感受黃梅戲的魅力。
(隨《對花》伴奏律動。律動設計:1、雙手蘭花指左點、右點交換各兩次,往左畫圈一次;2、雙手蘭花指左點、右點交換各兩次,往右畫圈一次;3、1、2律動依次交換)
師:同學們做得還不錯但是手勢還不夠準確,這個手勢叫什么名稱?
生:蘭花指。
師:這叫蘭花指,大指搭在中指上(雙手擺姿勢)。這叫蘭花掌(雙手擺姿勢)。蘭花指和蘭花掌在戲曲里的意思是指方向,我們的眼睛要看向手指尖。跟我一起亮相。
(教師帶領學生模仿動作)
師:我們跟著音樂試一試。
(聆聽音樂做出動作)
師:那唱出來會是怎樣的呢?一起來聽一聽、找一找黃梅戲的唱腔美在哪里呢?(出示譜例,學生聆聽教師范唱)
生:“叫做什么花”這一樂句,音拖得比較長并且一個字對著幾個音符。
師:那么旋律線有什么特點?
生:旋律線高低起伏。
師:請你試著畫一畫。
(學生畫旋律線,教師觀察學生完成程度)
師:這就是黃梅戲唱腔里的一大特點——拖腔,曲調聽起來特別委婉,增添了黃梅戲的韻味。我們一起來感受。
(師唱,生模仿)
師:我們加上教過的動作完整的邊唱邊做試一試。
(表演對花后半部分從“呀得呀得喂呀”開始,學生邊唱邊做)
本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評價要素為:(1)能夠聆聽音樂模仿教師做動作并從中感受到黃梅戲的節(jié)奏律動;(2)能夠通過畫旋律線初步了解黃梅戲的唱腔特點:旋律線條的柔和化(拖腔);(3)學生能夠進行包括律動、演唱的完整表演。評價方式為:(1)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細致化律動,觀察學生模仿程度;(2)學生能否根據(jù)旋律的起伏畫旋律線以及感受黃梅戲的拖腔;(3)教師觀察學生進行包括律動、演唱的完整表演,程度如何。
常規(guī)教學的評價結果為:能唱出黃梅戲韻味的學生為50%,能模仿黃梅戲律動的學生約為75%,而評價量規(guī)指引下的《對花》教學欣賞感知環(huán)節(jié)的評價結果為:通過“律動”“欣賞”“演唱”等一系列活動結合,大多數(shù)學生經過教師細致化律動教學后,模仿程度增加為91%;所有學生都能根據(jù)旋律起伏畫出旋律線并感受黃梅戲的唱腔特點——拖腔;學生進行包括律動、演唱的完整表演時,需要教師的提醒,完成程度約為78%。
表3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調動兒童情緒,優(yōu)化課堂氛圍,思考創(chuàng)意表達,提升學習效果(能力),使兒童在感受音樂的同時體驗人文情感,提升音樂教學的意義。在常規(guī)律動教學中,往往教師為主體,讓學生被動模仿,感受韻律。而在評價量規(guī)指引下的律動教學,如《對花》一課創(chuàng)編合作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jù)評價量規(guī)(見表3),通過交流合作、編創(chuàng)動作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進一步體驗黃梅戲魅力。
評價量規(guī)指引下的《對花》教學(片段3)過程如下:
1.師生互動,模仿表演
師:剛剛張老師唱的與你們有一些小小的不同,你聽到了嗎?
(教師范唱“呀得呀得喂呀,得兒喂呀,得兒喂呀,得兒喂的喂尚喂,叫作什么花”這一樂句,強調“得兒”兒化音。律動設計:在“喂呀”右拍手兩次,“喂呀”左拍手兩次,“喂呀”右拍手兩次,“喂的”左右手同時各畫一個圓,“什么”蘭花指、蘭花掌左右點動各兩次,“花”畫旋律線。)
生:強調了兒化音。
師:給了你怎樣的感覺?
生:更加幽默。
師:現(xiàn)在請大家自己來感受,注意你的兒化音,我要找出一個最棒的來跟我合作。
(學生自己練習,教師觀察練習情況。)
師:請你來跟我合作。
(教師選擇一名學生面對面合作,其余學生觀察)
2.生生互動,交流合作
師:我們倆在合作的時候用什么來交流的呀?
生:眼神、表情
師:請你和你的同桌也來試一試。
3.引導學生兩兩一組編創(chuàng)動作,合作交流表現(xiàn)音樂。
本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評價要素為:(1)能夠模仿教師表演;(2)能夠用眼神、表情、動作進行合作交流;(3)能夠用自己編創(chuàng)的動作進行合作交流并將情緒表現(xiàn)出來。評價方式:(1)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模仿表演,觀察學生模仿程度;(2)在律動中學生能否進行眼神、表情的交流;(3)考查學生能否編創(chuàng)符合情緒的動作進行表演
常規(guī)律動教學的評價結果為: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參與模仿不積極。評價量規(guī)指引下的《對花》教學創(chuàng)編合作環(huán)節(jié)的評價結果為:所有學生都可以跟隨教師模仿,模仿程度約為96%;在生生互動的活動中,93%的學生能進行合作交流,88%的學生能夠將眼神、表情進行表現(xiàn);85%的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創(chuàng)編表演。
評價量規(guī)指引下“趣動課堂”的律動教學,有效的增加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及感受,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采用多樣化教學手段,使得課堂效益最大化。能否通過身體律動感受不同的音樂情緒,是評價的第一步;在感知音樂的基礎上,能否了解音樂的內涵和要素,是評價的第二步;在深刻了解音樂內涵的基礎上,能否通過即興運用、肢體動作再生來表現(xiàn)對音樂的理解及應用,是評價的第三步。
(一)律動感知音樂主題。律動教學不僅創(chuàng)設了情景,還優(yōu)化了課堂氛圍,更是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通過律動來感受音樂的韻律,幫助其深入了解及記憶音樂主題。
(二)肢體語言感受音樂基本要素。音樂基本要素包括節(jié)奏、力度、速度、曲調等等,學生通過拍擊節(jié)奏、肢體感受強弱、步伐體驗快慢、畫旋律線等方式來感受音樂基本要素,做到更加直觀有效的理解。
(三)肢體動作再生表現(xiàn)音樂。學生從“模仿”到“掌握”再到“創(chuàng)作”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完成了從被動到主動,不僅在此過程中了解音樂內涵,且通過即興創(chuàng)作、肢體動作再生更好的表現(xiàn)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