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N澤
【摘? 要】目前關于古希臘自然哲學中本體論思想梳理的相關論文較少,但其對研究西方哲學思想也極為重要,因此對古希臘本體論學說的發(fā)展進行整理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簡要對古希臘自然哲學的興起、本原思想的發(fā)展以及原因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希望能為對研究古希臘自然哲學和本原思想的學生和學者們提供幫助。
【關鍵詞】古希臘自然哲學;自然本體論
在古希臘時期,人類由于物質生產力水平低下,缺乏認識世界的工具,以及思維的局限,因此哲學家們對于自然界的認識通常是通過直觀、猜測和思辨的方式進行的。他們探索世界的本原、構成方式、運行方式等,逐漸形成對自然的認識。
一、古希臘自然哲學的興起
古希臘位于歐洲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今天的巴爾干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它緊鄰地中海和愛琴海,是海洋文明(西方文明)的源頭。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促使了古希臘繁榮的海上貿易和經濟文化交流,手工制品通過航運銷往海外,同時古希臘地區(qū)所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也依靠航運進入到城邦中,維持人們的生活。當然,古希臘的學者也能以此去往各國交流學習,由于古希臘剛產生的哲學主要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所以被稱作自然哲學,因此自然哲學開始在古希臘呈現(xiàn)出繽紛多彩的盛況。
之所以古希臘自然哲學繁榮,是因為這一時期的科學技術發(fā)展迅速。首先發(fā)展起來的便是與民生直接相關的技術,如航海術、造船業(yè)等,這些在公元前七世紀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正因如此,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對自然的認識逐漸深刻,人類對于自然的盲目敬畏和迷信開始被打破,人類對自然界有了初步的理論思維,與此同時開始思考世界的本原到底是什么?
二、古希臘自然哲學中本體論思想的梳理
古希臘哲學在自然哲學時期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的哲學學派和代表人物,他們最早用自然事物來解釋世界。
(一)伊奧尼亞地區(qū)學派
1. 米利都學派
米利都學派是出現(xiàn)在公元前七世紀古希臘米利都城邦的一個哲學學派,也是古希臘哲學史上第一個哲學學派。
米利都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泰勒斯,他是米利都人。泰勒斯是公認的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哲學的基本命題是“水是萬物的本原”,他認為萬物由水產生,最終又化為水,水的形態(tài)雖然變化,但依然是水。1
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11—前546),據(jù)說是泰勒斯的學生,也是米利都人。他認為“無限”是世界的本原,是萬事萬物的本原,“無限”是永存的,“無限”不是某一種要素,而是一種無限的自然,萬物由它生成最終也歸于它。
阿那克西美尼(約公元前585-前525年)是米利都學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主張“氣”是萬物的本原,而且不同的東西是因為氣的稀薄、濃厚程度不同才導致的。2
2.愛菲索學派
愛菲索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40-前480年),他著名的哲學命題是“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世界萬物的始基,這團“火”永恒地存在,由火產生“水、土、氣”,這四種元素構成萬事萬物,“一切都是火的轉換”。3
(二)南意大利地區(qū)學派
1. 畢泰戈拉學派
畢泰戈拉學派由其創(chuàng)始人畢泰戈拉,即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70-前490年)而得名。畢泰戈拉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數(shù),數(shù)由有限和無限,奇和偶,一元和二元合成,然后產生萬物;畢泰戈拉學派既是研究數(shù)學學派,也是研究哲學的學術團體,因其對數(shù)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從而產生對哲學的認知,認為數(shù)是最初的本原。
2. 愛利亞學派
愛利亞學派因產生于愛利亞城而得名,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克塞諾芬尼、巴門尼德。其中克塞諾芬尼是學派的理論先驅,據(jù)說他是巴門尼德的老師,巴門尼德是愛利亞學派的中心人物。
克塞諾芬尼(約公元前565-前473年)認為“一切都從土中生,一切最后都歸于土”;“一切出生和生長的東西都是土和水”。4 “這一切(彗星、流星等)都是由火云的形成或運動造成的?!? 他把某些物質元素,如水、土、火等當作萬物的本原。
巴門尼德(約公元前515年-前5世紀中葉以后)出生于愛利亞城的名門望族,是愛利亞學派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他把對世界本原的思考從自然哲學的具體物質形態(tài)上升為概念,認為“存在”是世界的本原。他認為存在是唯一的和不動的,“存在”是他哲學的基本概念。
(三)元素派
1.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說”
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5-前435年)是西西里阿克拉噶斯(今阿格里琴托城)人。他在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氣”、赫拉克利特的“火”三者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土,”創(chuàng)立了“四根說”。他認為這四種元素是世界的本原,也就是構成萬物的四根。萬事萬物就是由這四根相互組合,互相連接形成的。
2. 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說”
阿那克薩戈拉(約公元前500-前428年)是伊奧尼亞地區(qū)克拉左美尼人。他認為“種子”是萬物的本原。阿那克薩戈拉所說的“種子”,是指種子所組成事物的微小的物質顆粒,如木桌子是由許多細小的木頭種子組成的,鐵塊是由很多微小的鐵的粒子組成的。他認為種子是永恒存在的,不會由什么產生,也不會因什么消滅;種子的數(shù)量和種類都是無限的;事物的性質由構成它的多數(shù)種子的性質決定。6
3.原子論學派
在古希臘自然哲學的不斷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原子論學派。原子論者繼承了伊奧尼亞哲學的唯物主義傾向,同時又吸取了南意大利哲學特別是愛利亞學派力圖通過思想的抽象概括來尋求非感性的、統(tǒng)一的,穩(wěn)定的本原的思想,創(chuàng)造了原子論的本原論。原子論是早期自然哲學發(fā)展的重要成果,是古希臘最為完備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460-前370年)是阿布德拉人。他創(chuàng)立的原子論是古希臘自然哲學體系的最高成果。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寫道:“留基波和他的伙伴德謨克利特說,充滿和空虛是根本元素”。7 這里的“充滿、空虛”就是指原子和虛空?!霸印痹诠畔ED語中是不可分的意思,是構成萬物的最小單位或不可分的基本粒子。由于原子體積微小,因而不能用肉眼直接觀察到,原子處在永恒的運動中。
德謨克利特認為虛空是另一種無形的存在,它也是一種存在,是實在的,它可以為原子的運動提供場所,他把“虛空”看作“存在”的中介和條件,他又把原子的運動和虛空的存在結合起來,共同說明世界的本原。
三、總結
古希臘自然哲學的自然本體論思想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伊奧尼亞地區(qū)的學派,二是具有唯心主義傾向的南意大利地區(qū)的學派,三是元素派。無論是哪一學派,哪一傾向,這都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們初對世界探索的智慧結晶,他們打破迷信,沖出盲目敬畏的桎梏,真真正正地開始對周圍的世界提出疑問,并努力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從把世界的本原歸于某個單一的具體物質形態(tài),到認為是由某幾個元素組成這個世界,再到認為世界是由不可分的原子組成,經歷了將近兩百年的發(fā)展,這其中不僅僅是哲學家們個人對世界認知的提升,同時也是因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世界的薄紗被人類一點點揭開,將真實的世界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但是這種自然本體論由于無法擺脫自身的矛盾:作為本原的存在必然是不可感知的,是抽象的,但他們所認為的本原物質都不可避免的具有可感知性,是具體的,因此古希臘自然哲學的自然本體論就成為了一種片面的抽象。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商務印書館,1981年
[2]鄺巖.淺析泰勒斯“水是本原”思想的理性特征[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17):102-103.
[3]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商務印書館,1962年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