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魯家溝中心小學 曹 娜
與其他課程相比,信息技術課程有較強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教師要結合課程特點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實踐的機會與平臺,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能力。但目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還存在些許問題,如教材知識零散、教師不注重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學生實踐機會少等?;谝陨蠁栴},下面就如何構建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做深入分析。從當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際情況來看,之所以教學效率低下主要是因為沒有明確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部分教師依然在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以教材為主,在課堂教學中以自身為主,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導致學生無法準確定位自身在課堂上的角色,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參與感,必然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根據(jù)本人的實際觀察,當下大部分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比較單一的,很多教師習慣了將自己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始終站在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長此以往學生會在學習中產生惰性,獨立思考的能力會變差。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當下學生有較大的學習壓力,導致教師不得不將學生的信息技術成績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從而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導致了當下教學模式的畸形。
中國在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意識上發(fā)展速度比較晚,部分教師對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于呆板,甚至有部分教師認為信息技術教學與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沒有關系,因此沒有將信息技術的教學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結合在一起,導致教學過程過于枯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
現(xiàn)代教學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基本的學科知識,一方面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過程中會持續(xù)運用推理、判斷、概括、綜合、分析、比較等不同的思維形式和方法;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知識為學生運用不同的思維形式與方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內容。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在教授信息技術知識的過程中就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培養(yǎng),信息技術教學僅是為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對這些有利條件加以充分利用,并且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意識、有計劃地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果教師隨意編排教材內容,教學方法與學生的思考方式相違背,那么不但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有可能導致學生形成死記硬背的不良學習方式。
易。具體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在教學前認真整理教材,仔細研讀教材,根據(jù)教學內容按照一定教學順序將教材內容羅列出來,整理出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規(guī)劃出要講解的典型例題,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緊密聯(lián)結起來,確保知識之間的連接性、連貫性,防止出現(xiàn)教學內容混亂,學生找不到學習方向的情況。如,在引導學生學習“Flash基礎知識”這一課時,教師若不對教材知識進行篩選整理,僅按照教材框架進行講解,將導致整個教學過程較為混亂,從而給學生正常的學習練習造成阻礙。為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價中,教師可將“認識工具箱”相關知識做適當省略,直接講解重難點知識,將這部分內容放到后期的專題模塊進行講解,這樣能保證知識的系統(tǒng)性,有利于學生樹立起清晰的學習思路、構建起完整的知識框架,從而實現(xiàn)有效學習。另外,教材中有些例題針對性不強,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對這類例題簡單帶過,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學習需求設計例題,以此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程度,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的靈活運用。
高效率信息技術課堂的構建需要有科學的教學方法做支撐。新課程背景下,傳統(tǒng)教學方法已難以滿足學科教學發(fā)展的需求,難以滿足學生學習成長的需求,教師需立足學科特點與實際學情,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不斷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興趣,最終實現(xiàn)高效率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構建。具體而言,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將信息技術重點由理論教學轉變?yōu)槔碚撆c技能有效結合,在指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注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讓學生通過了解信息技術知識,觀察生活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形式,將信息技術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有機聯(lián)系起來,鍛煉學生的實際技能,促進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生成與提升。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運用多媒體教學、信息技術演示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手段趣化教學過程,指導學生深入感受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提升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知識、技能的能力。
教學評價是信息技術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科學有效的評價有利于教師全面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并在此基礎上調整教學策略,讓信息技術教學更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開展。具體而言,在教學評價方面,教師要適當摒棄以成績作為定論的做法,而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將學生信息技術基礎、日常表現(xiàn)納入教學評價體系中去,同時采用教師評價、生生互評等方式推動教學評價的有效開展。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避免以布置大量試題作業(yè)的方式來考查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情況,而是要通過溝通觀察、指導學生進行信息技術實際操作練習等方式了解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確保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有效性。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教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新課改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立足教材,結合實際學情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從而構建起高效率課堂,實現(xiàn)對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在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教師只有對學生予以尊重,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學生,通過情感教育來感染學生,構建輕松、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如此學生才能提高課堂參與度,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充滿熱情,才會大膽質疑,激發(fā)想象,得以創(chuàng)新,而這正是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實現(xiàn)培養(yǎng)與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