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莘
目前,很多中學青年教師占學校教師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如何幫助青年教師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成為學校的重要課題。實踐證明,開展“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通過教學實踐、示范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方式來構建教研共同體,可以有效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我校從2009年起實施“青藍工程”,即以一名富有經驗的中年教師帶一名青年教師,形成教研共同體,一對一開展結對幫教,具體內容和成效如下。
共讀一本書。每學期初,我校要求以教研組為單位選擇一本教育書籍或專業(yè)書籍進行共讀,每位教師完成20頁讀書筆記和一篇讀后感。青年教師每天讀書至少兩個小時,教導處及時檢查并公布讀書情況。每學期結束,學校組織讀書心得交流會,青年教師全部參加,以此拓寬學習視野,尋找新的教育生長點。
共教一節(jié)課。先由教研組長選定內容,各年級根據(jù)階段要求和學情設置具體教學內容及目標,三個年級的教師共同觀課議課,目的是促進青年教師對初中教材的整體把握。去年,我們組織語文組三位青年教師共上了“文言文對比閱讀”這一課。七年級鄭俊麗老師的課堂注重激發(fā)學生興趣,通過順口溜讓學生快速掌握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方法;八年級張恩玲老師的課側重夯實基礎,引領學生學習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倒裝句、省略句等語法知識,進行了“一線串珠式”的復習;九年級宗紅林老師的課緊抓課內外文章的對比理解,從文章手法、主旨、內容等多個角度比較學習,細化訓練。幾節(jié)課有梯度、有容量,解決了不少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共寫一份教學反思。每節(jié)“共教課”后,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教學反思,共話得失,著力促進青年教師在課改理念、專業(yè)知識、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提高。學期末,學校選出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結集出版,每學期出1期,從2010年至今,我校已出版了19期教學反思,為青年教師的學習和成長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共同研究微課題。為幫助青年教師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科研能力,學校開展了微課題研究。我們要求青年教師3—5人為一組,幫帶教師做指導,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梳理、篩選,開展扎實研究,形成解決策略,再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每學期開學初,上報微課題及參與教師,研究結束撰寫結題報告。
共建教育聯(lián)盟。我校牽頭,與周邊優(yōu)質學校建立“陽光課堂”教育聯(lián)盟,力推青年教師參與“同課異構”活動。授課前以教研組為單位數(shù)次聽課、磨課,授課結束再評課、研討,聯(lián)盟成員學校的教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真誠地指出青年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借助教研共同體的平臺,青年教師眼界更加開闊,教學方法更加靈活,課堂掌控表現(xiàn)、挖掘整合教材的水平也越來越出色。
總之,培養(yǎng)青年教師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學校要根據(jù)每位青年教師的專長與教學特點,構建有效的教研共同體,讓他們在實踐中一步步成長起來。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