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輝
摘 ? 要:我們的教育要帶領學生往哪里去?從語文課堂出發(fā),走得再遠,我們也不能忘記教書育人的原點。帶著對基礎教育中“立德樹人”實施路徑的關注,從主體要素、實施要素、承載要素三方面,論述了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0)05-0057-02
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闭n程思政已經(jīng)進入我們的教育視野,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課程,在“大思政”育人背景下,負責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師必須思考,怎樣“種好自家的田”、守好“自己的一段渠”,做好育人的“大先生”。
一、中學語文課堂的課程思政主體要素:當代中學生
教學是課程的實踐,在中學語文課堂中,語文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是課程思政開發(fā)的引領者,而中學語文課堂上的主體是中學生,他們一般是13至18歲,這個學段的學生正處在身體生長發(fā)育的高峰期,心理與思維也處于迅速發(fā)展階段,中學生的思維獨立性和批判性依舊帶有片面和主觀性,處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階段。所以面對稂莠不齊的媒體傳播信息、復雜多變的社會現(xiàn)象,中學生的判斷力和分辨力亟需家長和學校的積極引導。畢竟,中學階段的教育是基礎教育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中學課程思政教育任重而道遠。
課程思政不是一節(jié)課,不是只屬于某一個學科,課程思政思想應貫穿大中小學生成長的整個過程,課程思政意識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正如習主席指出的“教育引導專業(yè)課教師圍繞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把教書和育人結(jié)合起來,不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也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語文課堂作為母語教學,對學生的精神發(fā)育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語文課堂上用好課程思政這個“篩子”才能為當代中學生扣好人生的“扣子”。
二、中學語文課堂的課程思政實施要素:教師教學行為
語文課程是人文與工具的統(tǒng)一,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教學設計都彰顯其課程意識、教育思想,我們民族語的教學從來不是一個純技術問題。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也不僅是一個學科的教學行為,在語文課堂的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最直接生動的呈現(xiàn)。于漪,我國“改革先鋒”唯一基礎教育代表、國家榮譽稱號人選之一,在第35個教師節(jié)前夕與成尚榮、李政濤等教育名家共話基礎教育改革70年,90歲高齡的于先生飽含深情地說道“所以我說教課,為什么教師要用生命觀察?要把這些理想情懷撒播到孩子的心中,讓他知道自己是有責任擔當?shù)??!庇阡衾蠋熯€指出,教育質(zhì)量是教育的生命線,但教育質(zhì)量不是考試幾分,也不是某個學科的成績,而是我們培養(yǎng)的人的質(zhì)量。
于漪老師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講授《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課時,她從備課伊始就飽含深情,導入課文時,于漪老師以深情講讀感染學生,引領學生進入情境;講讀課文時她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人民對總理的深切懷念。于漪老師用自己的教學藝術和真情讓學生得到了語言藝術熏陶和人格精神洗禮,育人于無聲處。
于漪老師在講授《荔枝蜜》一課結(jié)尾時,用順勢利導的方法,巧問學生還知道哪些具有奉獻精神的名人名言,學生朗誦魯迅的“橫眉冷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薄⒗卒h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他們還齊誦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教師的一個巧問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本主旨的認識,更是將語言學習與人文精神不著痕跡地融合在一起。
從于漪老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可以看到,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教師道德、專業(yè)、審美等綜合的體現(xiàn)。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是中學生可見、可感的課程思政實施的鮮活要素。
三、中學語文課堂的課程思政承載要素:教材中的“定篇”
課程思政是一個大課題,如何將課程思政和語文課堂融合?換而言之,就是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什么”、教師在課堂上“教什么”,“學”與“教”是語文課堂上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核心價值觀的抓手,也是語文課堂的課程思政媒介,而教材中的“定篇”無疑承擔著這樣的重任。
放眼世界母語學習,英國課程要求初中生讀莎士比亞的戲劇、德國教學大綱要求初中生讀歌德的詩歌、法國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的作品清單包含巴爾扎克,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初中生“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段)”,初中部編本教材中傳統(tǒng)文化的篇目占所有選篇的51.7%,課文中的經(jīng)典篇目:如李白、杜甫的詩歌,魯迅的作品等都已成為幾代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這些優(yōu)秀經(jīng)典篇目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洋溢著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這些經(jīng)過歷史與時代篩選的優(yōu)秀文化“定篇”中,蘊含著巨大的文化和思想價值,是語文課堂和課程思政融合的寶貴財富。
語文課程扎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中學課程思政也植根于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之列。學生在朗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理解責任與擔當,學生在吟詠“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知曉和平之珍貴……語文教師要在備課、施教中對教材中的經(jīng)典篇目吃透挖深,利用好、傳承好優(yōu)秀的育人材料。
語文課堂上,課程思政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從語言文字入手、從朗讀中入耳、由文本的對話入心,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行為將“定篇”的培養(yǎng)文學與文化素養(yǎng)的使命植根于學生的心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在學生認知結(jié)構和價值判斷體系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優(yōu)質(zhì)積淀。
綜上所述,中學階段的課程思政需要開發(fā)、整合不同課程之間立德樹人的資源,形成全方位的課程體系。語文教學應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陣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從走近課程思政主體要素、發(fā)揮教師實施要素、依托教材承載要素三方面入手,積極提升育人質(zhì)量。當然,課堂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還需要學校育人環(huán)境要素、教學評價導向要素等多方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