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蘭亭集序》作為書畫的瑰寶膾炙人口,同時作為蘇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的重點教學篇目在文字、文章和文學審美中意義重大。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文言字詞的梳理,更要重視情感的脈絡與表達,理清“樂”“痛”“悲”的內(nèi)容與內(nèi)在關系是教學的重點。
關鍵詞:樂痛 悲得有理
一、教學目標
(一)熟悉文本,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與句式,品賞作品的文辭之美。
(二)仔細品味,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三)準確評價作者的生命觀,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把課文的標題讀一下,《蘭亭集/序》,“序”什么?一種文體,寫在正式內(nèi)容之前的,說明書籍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fā)。那么“書圣”王羲之為什么要寫這個“序”?文章中哪些句子對“序”做了解釋?“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p>
希望后世的人有所理解,有所感觸。施蟄存在《批蘭亭集序》中有言:“第二段七拼八湊,語無倫次,不知所云?!惫簟队赏踔x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zhèn)巍分袑懙溃骸案吒吲d興地飲酒賦詩,悲得太沒有道理。”今天我們就來探討它悲得到底有沒有理。
(二)解讀文本
文中并沒有直接寫“悲”而是先寫了“樂”。
1.“信可樂也?!薄皹贰痹诤翁??
事雅:“永和九年,歲在癸丑……修禊事也?!毙揿缕砀r?qū)災沐浴采蘭。
人賢:“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变撬畱?zhàn)東晉方?jīng)Q策者、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江左風流宰相謝安來了,盡管此時他尚未出仕,正高臥東山之上待價而沽。著名的辭賦家孫綽來了,矜持豪放而又恃才傲物的謝萬來了,聲名顯赫的高僧支道林來了,王羲之家的幾個聰明絕頂?shù)暮⒆油醌I之等也來了,共41位……真的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小的蘭亭注定要因為這樣的團隊,這次別具情趣的聚會而留名。
景幽:“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p>
大家注意一下書本前面的一幅插圖《蘭亭序帖卷》的“崇山峻嶺”可不可以寫成“峻嶺”?
明確:不可以,因為與后文句式上形成對稱,句式整齊,駢散結(jié)合。
“修竹”能否換成“高竹”或“長竹”?“修竹”不僅強調(diào)高,還有點風骨。
暮春時節(jié),江南正是姹紫嫣紅的時節(jié),即所謂“桃花紅,梨花白,菜花黃”。但是花團錦簇、花紅柳綠皆不入其文,王羲之為何不寫“翠竹”“碧流”而只寫“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象征高雅。文字是心靈的風景,字里行間確有一種高雅的、淡雅的格調(diào),可見他的性情、情趣的高雅。
推薦一位女同學朗讀第一段。(讀出快樂的情景,“信可樂也”的“信”要拉長一點。)
2.這種快樂的情感是不是貫穿全文?文中還有哪些感情?
第二段開始由“樂”轉(zhuǎn)“痛”,結(jié)合本段內(nèi)容概括“痛”在何處。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快樂短暫,人生易老。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世事異變,生命無常。
俯仰一世,老之將至,人生短暫之痛;所之既倦,情隨事遷,世事無常之痛;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樂事不再之痛;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生死無常之痛。人老、事遷、景陳、壽短,豈不痛哉?(一男生朗讀此段,注意情感點撥。)
3.俯仰眼前之景,痛惜人生易老、生命無常、世事變遷,感懷憂生。那么“書圣”是否一直沉浸在痛惜之中?
沒有,作者由“樂”而“痛”在明白了樂和痛是人生的常態(tài)之后表達了對生與死的看法?!肮讨凰郎鸀樘撜Q,齊彭殤為妄作。”“一”:把……看作一樣。“齊”:“把……看作相等”。均為意動用法?!肮獭保罕緛怼!巴鳌保和欤f;無知而任意胡為。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看,把長壽和短壽看成平等的做法是虛妄的。言下之意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生與死是不一樣的,活著就應該有活著的樣子,生與死都是一件大事啊。
正如《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二齊彭殤,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p>
有些時候只有切身地經(jīng)歷一些“樂”與“痛”,才可能看懂,看透,才可能清楚地明白人生該往何處去,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人”的覺醒,正如李澤厚在《美的歷程·魏晉風度》所言: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表面看來似乎是無恥地在貪圖享樂、腐敗、墮落,其實,恰恰相反,它是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深刻地表現(xiàn)了對人生、生活的極力追求……它實質(zhì)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tǒng)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fā)現(xiàn)、思索、把握和追求。這是一種新的態(tài)度和觀點。正因為如此,才使那些公開宣揚“人生行樂”的詩篇,內(nèi)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敗之作。而流傳下來的大部分優(yōu)秀詩篇,卻正是在這種人生感嘆中抒發(fā)著蘊藏著一種向上的、激勵人心的意緒情感。
(三)課堂總結(jié)
作為后來的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將“終期于盡”。面對短暫的人生,當下的我們應該怎樣做?
珍惜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奉獻中去。不能浪費時間,好好學習。以樂觀的態(tài)度,做好分內(nèi)之事。把握住每一個今天,也就把握住了明天。面對挫折,要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生命有限,做好自己。我們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吹?,演繹精彩人生等等。
有人說,《蘭亭集序》需要慢慢仔細賞讀,我希望當我們再次拿起這篇與眾不同的“序”的時候能如作者所愿真正做到“有感于斯文”,有感于此序的文辭、情感或生死觀......
參考文獻
[1]張磊.《蘭亭集序》英譯本的語料庫文體學分析——以羅經(jīng)國、林語堂譯本為例[J].現(xiàn)代語文,2019(07):64-70.
作者簡介
夏瓊芳(1988.7—),女,漢族,籍貫:安徽廬江,碩士研究生,浙江省麗水中學,中學一級,研究方向:文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