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全英萍,馬嫦英,陳瑞
1.核工業(yè)衛(wèi)生學校,湖南衡陽 421000;2.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yī)院,湖南衡陽 421002
護理學是一門關于人的學科,研究的是護士如何關懷人和照顧人。然而,我國的護理教育在很長一段時期把重心放在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上,忽視了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流失的現象屢見不鮮,人們呼喚醫(yī)學與人文的回歸。近年來,尤其是開展優(yōu)質護理服務以來,人們越來越重視人文關懷。共情是對他人情感情緒的感知、體驗和理解。共情能力是人文關懷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生共情能力及各維度均與關懷能力呈正相關[1]。研究表明[2],臨床共情能力對建立良好護患溝通、減少醫(yī)療糾紛、促進患者康復和增進護理人員職業(yè)成就感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而共情是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和學習習得和提高的[3]。近年來對醫(yī)護工作者及??埔陨厢t(yī)學生共情能力的研究相對較多。該研究以某中職學校護理二年級(即第三學期)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索早臨床見習對中職護理學生共情能力培養(yǎng)的可行性。
以某校2018 級全日制中職護理二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2 個成建制班作為實驗一組、實驗二組(統(tǒng)稱實驗組),2 個成建制班作為對照一組、對照二組(統(tǒng)稱對照組)。納入標準:①全日制護理中職生;②女性;③精神、身體狀況良好,自愿參與該項目者。排除標準:患有嚴重疾病、不能配合者。研究對象年齡14~19 歲,平均(16.18±0.84)歲;擔任學生干部53名(24.09%),非學生干部167 名(75.91%);來源地:城市47 名(21.36%),農村173 名(78.64%);獨生子女14名(6.36%),非獨生子女206 名(93.64%)。兩組前期已開課解剖、生理、護理學基礎等基礎課程,均在二年一期開設護士人文修養(yǎng)課[4],課堂教學內容、教學課件、教學案例、教學方法及教學進度均相同,同期開設內科護理、外科護理等專業(yè)核心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法,即通過教師講授、案例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組織教學。
1.2.2 實驗組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基礎上采用基于護士職業(yè)素質培養(yǎng)的早臨床見習,即在臨床??埔娏曋?,采取每周六上午進病區(qū)進行為期一學期的臨床見習。目的是:①初步了解臨床醫(yī)療環(huán)境,早期進入專業(yè)角色;②了解患者心理狀況,提高溝通技巧,在實踐體驗中培養(yǎng)共情能力;③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專業(yè)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1.3.1 調查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查:包括學生的年齡、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家庭生源地。②共情量表測量:該研究采用杰斐遜共情量表(護生版)[1]對護生進行測量,量表共20 個條目,包括觀點采擇、情感護理和換位思考3 個維度,采用Likert 7 點計分制,總分20~140 分,得分越高說明共情能力越強。對220份有效問卷進行因子分析后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 α值為0.847,折半信度為0.828。信度和效度良好。
1.3.2 評價方法 完成4 個月臨床見習后,研究者向護生介紹該次調查的目的、意義和填寫注意事項,強調保密和知情同意原則,通過問卷星進行調查。
以成建制班級為單位,分別比較2 個實驗組、2 個對照組以及全部4 個班級護生共情能力及各維度得分情況,見表1。
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特征,分析中職護生共情能力及各維度得分情況,見表2。
具備共情能力的人能切身感受到別人的需要與苦惱,并能以得體和尊重的方式向他人提供支持與幫助。表1 結果顯示,中職護生共情能力總得分(106.33±12.333)分,得分指標75.95%,低于本科生[2],雖然高于朱宏銳[5]調查的??谱o生,但對照組共情能力得分均低于高職護生。證實了共情得分與被測者參加護理學習前的學歷層次呈正相關[6]。該研究對象為“00 后”,生活閱歷淺,文化基礎差,很大一部分學生父母長年在外打工,隔代教育,對孩子普遍比較嬌慣,導致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換位思考,共情意識相對較差。可見,護理教育尤其是中職護理教育更需加強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
共情量表3 個維度中,“觀點采擇”是指在護理實踐中,能感知護理對象的情緒和護理需求,對其觀點的認識和取舍能力;“情感護理”指富于同情心的護理;“換位思考”指站在護理對象的角度考慮問題。該研究中3 個維度均值排序:換位思考得分最高,觀點采擇次之,情感護理得分最低,與衛(wèi)慧[2]研究結果一致。實驗組由于經歷了歷時4 個月的臨床見習,親眼目睹了患者經歷的種種痛苦,進一步的護患溝通,加深了對患者的理解與同情。所以,他們能夠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感受對方的需要。情感護理能力最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見習的身份,限制了他們直接為患者提供全方位護理的主動權,雖然他們從患者的角度考慮了問題卻不能提供真正的情感護理。
表1 不同處理組別護生共情能力及各維度得分情況分析
表2 不同特征研究對象共情能力及各維度得分情況[(),分]
表2 不同特征研究對象共情能力及各維度得分情況[(),分]
分析不同特征的中職護生的共情能力,只有學生干部與非學生干部在共情能力總分和觀點采擇與情感護理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是否獨生子女和生源地并未影響共情能力,與何方敏[7]的調查不完全相符??赡塥毶优當盗刻儆绊懡Y果的準確性,也可能生活條件改善,城鄉(xiāng)差距縮小所致。學生干部在為學生服務過程中,其個人交際能力、協調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學生工作為提高共情能力提供了平臺和機會。
3.3.1 早臨床見習的價值 從表1 可以看到,實驗組共情能力總分及3 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同學們從不敢進病房到自如地自我介紹;從聽到醫(yī)生查房時的問候、臨床老師的健康教育中感受到人文關懷對患者的影響;從看到病房老年患者的孤獨,感悟到回家要多陪伴奶奶。這些在同學們的見習反思日記中隨處可見。學期結束時,針對早臨床見習的護生進行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90%的護生認為有必要開展早臨床見習,98%認為見習對專業(yè)課的學習有幫助??梢?,參與臨床見習或社會實踐等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
臨床見習、角色扮演、反思日記、人文故事分享等舉措,創(chuàng)設了可視可感的人文情境,特別是臨床見習過程中,通過看到受疾病折磨的患者,聽到患者及家屬的心聲,容易觸發(fā)其強烈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出主動幫助患者的愿望。通過實實在在的幫助,雖然是一些小事,卻感受到了作為一名護士的價值。
3.3.2 臨床早見習的思考“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已成為我國醫(yī)學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趨勢[8]。學生早期、反復地走進醫(yī)院,直觀地感受真實情景,有利于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該研究中,研究對象對臨床工作只有短暫的接觸,因此他們分享和討論的內容只是他們早期接觸臨床時的初淺見聞。共情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著眼長遠。可以運用網絡平臺讓同學們在后續(xù)的學習、實習甚至工作后依然可以接受到老師和同學們在平臺上的交流和幫助。其次,以后的研究中將嘗試對適應該教學模式的臨床帶教師資的培養(yǎng),共同做好正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