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呼吸與 危重癥二區(qū)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2.河南省人民醫(yī)院呼吸重癥醫(yī)學科 (河南 鄭州 450003)
趙 沖1 王 運1 劉 輝1黃泰博2
肺部炎性腫塊為肺部良性病變,臨床上肺部炎性腫塊患者采用激素以及抗生素來治療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治療效果顯著[1-2]。肺部炎性腫塊發(fā)病后咳痰中血液存在以及咳嗽等癥狀與肺癌發(fā)病相關癥狀相似,致使兩種疾病容易誤診[3]。能譜CT可以同時顯示基物質以及單能量影像圖,其在檢出以及鑒定微小病灶方面具有較高價值[4]。本研究對我院近1年采用能譜CT檢查肺部腫塊患者相關影像學檢查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探究能譜CT在鑒別肺部腫瘤以及炎性腫塊上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采用能譜CT進行影像學檢查98例肺部出現腫塊(113個腫塊)患者資料予以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①患者肺部存在結節(jié)或者腫塊;②病情經由手術或者活檢證實;③相關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肺部病變?yōu)槟ゲA芏?;②并發(fā)其他等影響測定病變如結核;③存在能譜CT檢查禁忌癥患者。依據患者疾病類型分為肺部炎性腫塊組(n=57,69個腫塊)與肺癌組(n=42,44個腫塊)。肺部炎性腫塊組男31例,女28例;年齡32~70歲,平均(50.29±5.17)歲。肺癌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30~74歲,平均(50.51±5.3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之間比較顯示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
1.2 方法
1.2.1 能譜CT檢查:患者均接受能譜CT平掃以及增強掃檢查,在檢查前先設定好相關參數。平掃以患者胸廓入口位置開始,隨后到達患者胸部膈肌以達到掃描所有肺部視野目的,掃描過程提醒患者屏氣。平掃結束后應用注射器將碘比醇經患者右肘部靜脈注入,劑量和速度分別為90mL以及3.4mL/s,在完全注入41s之后開始增強掃,相關參數設置與平掃相同。檢測最終40~140keV情況下獲取碘水基物質以及單能量圖像。
1.2.2 圖像處理:掃描結束后原始以及重建圖像上傳至圖像處理工作站。選取病灶中心位置到邊界一半位置為界線將其定義為病灶中心區(qū)域,該部位以外為病灶周圍區(qū)域,測定碘基圖像上病灶中心以及周圍區(qū)域靜脈以及動脈期碘含量(iodine content;ICles),鎖骨下動脈以及降主動脈位置碘含量(ICao),病灶部位標準化碘濃度(normalizing iodine content;NIC=ICles/ICao),對病灶中心區(qū)域與周圍區(qū)域標準化碘濃度(NICcen與NICper)之差的絕對值(dNIC=∣NICcen-NICper∣)進行計算,最終結果均為連續(xù)三個層面感興趣區(qū)上平均值。隨后感興趣區(qū)置于病灶強化最顯著位置,采用儀器配備軟件獲得能譜曲線,同時獲取曲線斜率k=∣CT40keVCT100keV∣/(100-40),分別為40keV以及100keV單能量情況下病灶感興趣區(qū)CT值。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掃描期間動脈期以及靜脈期不同KeV情況下CT值,參數值,兩組患者能譜曲線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經由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進項差異比較,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動脈期以及靜脈期不同keV情況下CT值比較 肺部炎性組患者動脈期與靜脈期不同keV(40-120keV)情況下CT值均顯著低于肺癌組(P<0.05),見 表1。
2.2 兩組患者掃描期間動脈期以及靜脈期參數值比較 肺部炎性腫塊組患者動靜脈期NICcen、能譜曲線斜率顯著高于肺癌組患者(P<0.05),動靜脈期dNIC低于肺癌組患者,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動靜脈期NICper與水濃度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能譜曲線比較 肺炎性腫塊患者能譜曲線呈快速下降型,曲線斜率處于0.32-0.81之間(見圖1-3);肺癌患者能譜曲線呈緩慢下降型,曲線斜率處于0.31-1.734之間(圖4-6)。同時從兩圖中可見肺癌患者散點集中情況更為明顯。
表1 兩組患者動脈期以及靜脈期不同keV情況下CT值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掃描期間動脈期以及靜脈期參數值比較
圖1-3 某位左肺部上葉存在炎性腫塊患者。圖1 碘基圖像;圖2 水基圖像;圖3 能譜曲線。圖4-6 某位右肺部出現肺腺癌患者。圖4 碘基圖像;圖5 水基圖像;圖6 能譜曲線。
肺癌為肺部細胞出現癌變,表現為發(fā)熱以及咳嗽癥狀肺部惡性腫瘤疾??;肺部炎性腫塊會因為炎癥被吸收,未吸收炎癥被纖維組織包裹而出現結節(jié)或者炎性假瘤,致使在診斷時誤診為肺[5-6]癌。能譜CT通過配備高能與低能(能量80與140keV)可以瞬時切換X線管獲得高低雙能數據,隨后這些數據通過投影模式進行單能重建,同時還可以獲得病灶能譜衰減曲線[7]。安冬會等[8]研究發(fā)現依據能譜CT形態(tài)學特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不同類型肺部磨玻璃結節(jié)病變進行辨別,說明能譜CT可以用于不同肺部疾病診斷與鑒別。
單能量圖可以有效提高圖像對比度,減少硬化偽影對圖像影像,使病灶內部結構顯影更為清楚[9]。肺部炎性腫塊組患者動脈期與靜脈期不同keV(40-120keV)情況下CT值均顯著低于肺癌組,肺癌病灶由于腫瘤細胞大量增殖,炎性因子與血管生成因子導致病灶部位血供大量增加,而肺部炎性腫塊血供主要受到炎性因子影響,血流量相對較少,對比劑通過量較少,強化較弱,所以患者不同keV情況下CT值較低[10]。在進行單能量影像圖分析時我們,CT值隨著keV逐漸增大而減小,這種減小幅度逐漸降低,最后有融合趨勢,提示低能量水平圖像可以更有效增加病變部位與正常部位差異,幫助發(fā)現病變情況,雖然高能量水平圖像不利于正常與病變組織鑒別,但是其可以增加圖像對比度,改善圖像質量[11]。肺部炎性腫塊組患者動靜脈期NICcen顯著高于肺癌組患者,動靜脈期dNIC顯著低于肺癌組患者,提示通過動靜脈期NICcen、dNIC等參數可以對肺部炎性腫塊與肺癌患者進行有效鑒別。碘濃度差異反映了兩組肺部病變中血流分布差異,腫瘤內部因為病變血流灌注增加,內部平滑肌、內皮細胞以及內彈力膜功能受損使病灶內部血流供應分布不勻,致使瘤體內部血氧供應嚴重不足,最終導致肺癌患者病灶強化不[12-13]。 本研究中兩種疾病患者動靜脈期能譜衰減曲線未見重合與平行,提示兩種病變組織成分不同,而肺部炎性腫塊組患者動靜脈期能譜曲線斜率顯著高于肺癌組患者,同樣證實肺部炎性腫塊患者強化情況高于肺癌患者。
綜上,能譜CT獲取單能量圖像、基物質分離圖像以及能譜衰減曲線可以為肺部炎性腫塊與肺癌患者鑒別提供相關依據,診斷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