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zhèn)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是初中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本文結合實例,嘗試從各個角度抓切入點,探索文化素材在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運用途徑。
關鍵詞:文化素材;英語教學
一、前言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異國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熱愛,有益于培養(yǎng)國際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nèi)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
《課標(解讀)》指出“文化滲入”是現(xiàn)行教材中的一個特點,教材逐步介紹西方文化。文化點可能蘊藏在一個單詞之中、一個對話或者一語篇中,也可能在文章的背景介紹之中。教師可以結合材料,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全面認識、了解英美等國家。為此,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以下嘗試。
二、文化教學實踐
(一)善用對比
異國文化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西文化的差異對比利于幫助學生加深中外文化的理解,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評判性思維。
1.交際用語比較
七年級的教科書在不同單元設置了簡單的日常對話,比如,自我介紹、家庭成員的稱謂、稱贊語等。以《牛津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下同)為例,七(下)Unit1 Speak up 是電話用語的學習,西方國家所使用的電話用語跟漢語表達不同,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句子表達,筆者在pre-task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猜句子的英文表達(見表1),學生習慣性思維會直譯這些句子。接著,學生聽一段英語電話會話,中英表達的差異在此環(huán)節(jié)對他們的理解沒有產(chǎn)生過多的影響。但是在聽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所猜的表達和對話有差別。然后,學生對照原文,找出這四個句子的英文表達。最后讓學生同桌進行對話練習。
學生對表1中文句子的翻譯受到了漢語思維的影響,不符合英語表達的習慣。交際用語的差異對比,用英語練習打電話,有利于減少母語對外語學習的干擾,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語言交際任務。
2.生活方式的比較
七(上)Unit4 Reading(A)的話題是“學校生活”,筆者課后布置學生閱讀兩篇短文,分別介紹美國和日本中學生的學習和校園生活,然后以表格的形式找出其中與自己校園生活的異同。第二天筆者讓小組內(nèi)討論:Which school life do you like best,and why? 問題一拋出,學生的思維立刻活躍起來,各抒己見,在發(fā)表意見過程中運用了有內(nèi)容的語句,在討論中更深入了解英美及相鄰國家中學生的學習和學校生活及社會原因。
(二)巧用多媒體素材
多媒體素材,以其形象、生動等特點,激活教學內(nèi)容,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整合內(nèi)化。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使用圖片、視頻、音樂等文化素材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了解異國風俗習慣、欣賞異域風情,開闊文化視野。
七(上)Unit3 Reading是Millie向媽媽介紹她的學校。筆者在post-reading 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播放美國某初中生介紹她學校的環(huán)境的視頻,然后提問學生“What can you see and listen in the video?”學生小組討論,并要求使用 “ There is/are...”,“ She has....”,“It looks... / They look...”做語言輸出。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在此過程中進一步熟悉重點句型,也認識了美國初中校園的概況。又如,七(下)Unit6 Reading和Task是《愛麗絲夢游仙境》的節(jié)選,筆者首先給學生介紹作者及背景知識,然后通過分段閱讀和地點變化順序指導學生讀懂故事,接著讓學生角色扮演,進一步理解故事的的用詞,最后播放該節(jié)選的視頻,在不同的演繹和闡述中加深對故事的認識,學生也從視頻中看到那個年代的服飾及相關的文化產(chǎn)物。
(三)延伸閱讀
“窄式閱讀”(Narrow reading)是Krashen等語言學家提出的閱讀概念。它主張學習者通過閱讀同一風格、同一主題或同一作家的多部作品來提高閱讀能力的策略。優(yōu)點是幫助學生在閱讀上順利地度過詞匯記憶難關、克服句法和篇章理解困難,行之有效地習得語言。教材之外有很多內(nèi)容豐富、時代感較強的文化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閱讀適合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水平的材料,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相關話題內(nèi)容,拓展視野,增強對中西方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七(上)Unit5 整個單元是中外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介紹,詞組較多、句式較長,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單詞出現(xiàn)頻率,便于記憶單詞,筆者每天布置學生閱讀1-2篇關于各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介紹的短文,并摘抄、背誦when,what,where,how的句子。第二天上課前5分鐘學生進行討論,強化詞組及句型的學習。一周時間,學生對中秋節(jié)、春節(jié)、萬圣節(jié)等節(jié)日表達的熟悉程度加深。在寫作環(huán)節(jié),學生能介紹喜歡的節(jié)日及習俗,把積累的詞組、句型及文化知識運用到書面表達中。
現(xiàn)行教材中有豐富的文化素材,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認真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文化素材,開發(fā)有利于教學的素材,通過教學活動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加深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逐步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Krashen,Stephen.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New York:Pergamon Press.
[2]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 [S].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3]譯林出版社.2012.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七年級(上冊)(下冊)[T].南京:譯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