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接受了來訪,朱主任首先介紹: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方案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目前,臨床上絕大多數(shù)膽總管結石還是需要通過手術治療來解除梗阻。隨著內(nèi)鏡及腹腔鏡技術的日臻成熟,現(xiàn)階段治療膽總管結石的主流方法有兩種:
1.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取石(LCBDE)。即通過腹腔鏡把膽總管切開,取出里面的結石;縫合膽總管時,現(xiàn)在很多醫(yī)院的做法是在膽總管放置一根T形引流管,把膽汁引流到肚子外面,至少等到一個月后,再把T 管拔掉。放置T 管,一方面會對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對于老年患者來說,容易不小心拔出T 管,導致膽汁流入腹腔,引起膽汁性腹膜炎;另一方面引流時間長,造成大量體液、電解質及各種消化酶的丟失,影響術后的恢復。
逸夫醫(yī)院很早就開展了膽總管一期縫合技術,也就是在經(jīng)過膽道鏡明確無殘余結石存在,無膽管畸形及狹窄和局限擴張后,把膽總管直接縫合,不放置T管。膽總管一期縫合早期恢復肝腸循環(huán),減少了體液、電解質及各種消化酶的丟失,從而使病人早期就獲取更全面的營養(yǎng),因此患者體力恢復更快。
該取石術優(yōu)點是從膽總管上段切開取石,不需要切開Oddi 括約肌,保留了十二指腸乳頭的功能,還可以同時進行膽總管合并膽囊結石手術。由于腹腔鏡切口小,損傷也較輕,術后恢復快,一般第二天可以下床活動,恢復飲食,3~5 天可以出院,7 天可以恢復日常活動。該手術唯一的不足就是膽總管太細的患者不適合做。
2.胰膽鏡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取石術(ERCP+EST)。即將電子胰膽鏡從嘴巴里插入,一直伸到十二指腸乳頭的位置,然后將十二指腸乳頭切開一個適當大小的口子,用一個網(wǎng)籃伸到膽總管里把結石套住,再掏出來。結石取干凈以后,需要從鼻子里插入一根鼻膽管,一直放到膽總管里面,引流膽總管里面的膽汁和胰液,防止術后發(fā)生胰腺炎。鼻膽管一般留置時間為3~5天。
該取石術優(yōu)點是無創(chuàng),肚子上沒有刀疤,不需要放置T 管,鼻膽管只需要3~5天就能拔掉,術后對生活影響較小。缺點是如果結石太大,結石很難取出或需分好幾次才能取干凈;另外,需要切開十二指腸乳頭,會導致Oddi 括約肌功能被破壞;對于膽總管合并膽囊結石的患者,還需要分2 次進行手術??偟膩碇v,該方法適合年紀比較大,膽總管比較細,膽總管結石比較小的病人。
朱主任告訴我們:如果片面追求微創(chuàng),選擇了不適合患者的微創(chuàng)手術,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在膽總管結石微創(chuàng)手術中,最典型的問題就是忽視十二指腸Oddi 括約肌的保護。
Oddi 括約肌位于膽總管的末端,開口于十二指腸,是體內(nèi)非常精巧的一個小結構,功能精細且復雜,類似一個“單向閥門”,能精細地控制膽汁和胰液的排泄,防止腸液返流。正常情況下,膽汁可以進入腸道,但腸道內(nèi)容物卻不能進入膽道,這對維護肝膽胰腺內(nèi)部的生理環(huán)境,避免膽道感染十分重要。但目前存在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適應證不斷擴大、十二指腸乳頭切開越來越隨意、部分EST 治療缺乏確切證據(jù)等臨床陋習,已成為損傷Oddi 括約肌功能的致命殺手。
研究表明,如果Oddi 括約肌功能被破壞,膽管的天然屏障喪失,最大的危害是術后可能出現(xiàn)食物及胃腸液返流進入肝內(nèi)外膽管,使膽管內(nèi)細菌數(shù)量增加,導致膽管炎及菌血癥的風險會明顯增加,嚴重者危及生命。還有可能誘發(fā)膽管癌、十二指腸乳頭狹窄等。總之,Oddi 括約肌功能無端受損,很可能會讓眾多患者在身體、心理、經(jīng)濟等方面付出慘重的代價。
近年來,膽道外科醫(yī)師在愈來愈重視治療膽道疾病的同時,注意保護Oddi 括約肌的結構與功能,并形成一些初步的共識。
1.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合理有效的治療方式、避免濫用EST。
對膽總管直徑8 毫米以下者,可以選擇ERCP 下內(nèi)鏡取石聯(lián)合腹腔鏡膽囊切除,但內(nèi)鏡取石時應該盡量采用十二指腸乳頭氣囊擴張術(EPBD),以保護Oddi括約肌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研究顯示,EPBD 取膽總管結石術后遠期膽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要顯著低于EST取石者;對于必須行EST 者,應該嚴格控制切開長度,盡量保存部分Oddi 括約肌的結構與功能。
對膽總管直徑8 毫米以上者,首選腹腔鏡膽囊切除聯(lián)合膽總管探查術中膽道鏡取石(LC+LCBDE),膽總管可一期縫合或放置T管引流,這樣既可以避免損傷Oddi 括約肌,又不容易導致后期的膽總管狹窄。
對部分膽囊管通暢且較粗的患者,可以采用細膽道鏡經(jīng)膽囊管取出膽總管結石,無需縫合膽總管或放置T 管,既可以避免損傷Oddi 括約肌,又不會導致膽總管狹窄,更有益于患者的恢復。
2.不合并膽囊結石或肝內(nèi)膽管結石的單純膽總管結石患者,如年齡不大,能耐受手術,仍建議首選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
3.高齡患者,心肺功能不全,全身麻醉風險較大的患者,建議行ERCP+EST取石。
4.年輕患者更應該要保護Oddi括約肌的功能,避免次生災害,慎行ERCP+EST取石。
朱主任告訴我們:膽總管結石手術后,有4%~24%的病人會復發(fā),有的甚至多次復發(fā)。一般原發(fā)結石完全清除后至少6 個月再次出現(xiàn)結石視為復發(fā)。
結石復發(fā)的機制尚不完全明確。有文獻表明,年齡、肥胖、膽道手術史、膽道感染、結石數(shù)量及大小、十二指腸乳頭旁憩室和膽總管擴張等因素都與膽總管結石的復發(fā)有關。因此,術后要定期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及早干預。除飲食上注意控制外,可通過適當藥物治療預防結石的復發(fā)。
中藥調(diào)理,如清膽承氣湯,具有疏肝利膽,清熱通下之效,可明顯降低膽總管結石的復發(fā)率,其主要機制是中藥促進膽汁分泌并改善Oddi 括約肌的功能;另外,膽石清片也有酸甘利膽、清熱通腑、溶石排石之效。
西藥一般是口服膽舒膠囊,有一定的預防膽結石作用。有報道,熊去氧膽酸通過減少膽固醇分泌入膽汁,減少細菌在膽道淤積,抑制膽汁中非結合膽紅素,增加抗核周因子(APF)濃度,從而起到預防結石復發(f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