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九十年代初期的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是河套平原中一片富饒的土地,這片土地上道路的變化,也成為了九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們的特殊記憶。
“90”后的二旺出生在巴彥淖爾市的一個普通村莊,二旺的祖父是從河北省遷徙來到這里的,當時吸引他們的正是河套平原這片廣袤而肥沃的土地。小時候,二旺所在村子里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在他記憶中,父親總是趕著驢車去姑姑家,30多公里路要走幾個小時才能趕到。
有時候,父親會帶二旺到附近的縣城逛逛,當天需要提前到班車站點等候,班車行駛在進城的土路上有些顛簸,窗外的畫面總是“搖晃”著,而到了縣城,窗外的畫面便“穩(wěn)當”了,因為班車行駛到了柏油馬路。但是,每到下雨天班車便會停運,因為村里的土路變得非常泥濘,有時班車的輪子陷入泥濘之中,就會出現(xiàn)一群乘客推班車的場景。
二旺讀初中時,家里開始種番茄,在番茄豐收的季節(jié),會有一輛輛裝滿番茄的四輪車運往縣城的番茄廠。此時,通往縣城的路已經(jīng)變成了砂石路,路途不再顛簸,人們也不需要擔心番茄在顛簸中被壓壞,到達番茄廠后,大家需要排隊等候收購番茄,有時需要在門口等上三四天,村民們白天簡單吃些饅頭或方便面,晚上便在四輪車下鋪好帶來的棉被休息,即便辛苦,心里也滿是豐收的喜悅。那時,二旺和家人去臨近的縣城烏拉特中旗參加那達慕大會。村里的班車行駛在砂石路上,已不再覺得顛簸,行駛的時間也比以前縮短了很多。
后來,二旺大學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村里的土路被修成了水泥路,砂石路也變成了柏油馬路。二旺開車行駛在這條路上,小時候的記憶又在腦海中浮現(xiàn),他不由得在心中感慨家鄉(xiāng)道路這些年的巨大變化。
現(xiàn)如今,二旺成為了內蒙古公路交通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的一名收費員。他所在的收費站是國道242線的一部分,因為這份工作,二旺了解到了家鄉(xiāng)交通運輸行業(yè)這些年的變化。巴彥淖爾市現(xiàn)在已經(jīng)形成“七橫五縱”公路網(wǎng),國家“十三五”交通網(wǎng)發(fā)展規(guī)劃中,巴彥淖爾作為地區(qū)交通要道,起著溝通大西北、貫通大西南、連接蒙古國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北線“一帶一路”的重要城市。兒時通往縣城的那條路是現(xiàn)在的省道311線,它已經(jīng)是巴彥淖爾市的重要農業(yè)生產和資源運輸通道;去往烏拉特中旗的省道212線,也成為了連接中蒙邊境甘其毛都口岸的運輸要道。
二旺作為一名“90后”見證了家鄉(xiāng)道路過去20多年的巨大變化,也看到交通建設對家鄉(xiāng)經(jīng)濟、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作為一名交通人的二旺更加清楚自己肩上的責任,更加斗志昂揚,誓為公路事業(yè)奮斗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