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燕,韓曉玉,沈京徽,芮靜,蔡金文,黃保宏
(安徽科技學院 農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小麥莖基腐病是四大主糧之一小麥的重要病害之一,世界各地均有發(fā)生,屬于全球性病害,且呈逐年加重的趨勢[1-2],該病在我國河北、黑龍江、陜西等多個地區(qū)均有發(fā)生[3-4],其發(fā)病率高達30.45%~80.02%。目前種植抗病品種、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5]都可用于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治。其中化學防治在生產上廣泛應用[6-8],但長期使用這些藥劑小麥會產生抗藥性,為小麥莖基腐病的治理增加了難度。本試驗采用氟吡菌胺、霜霉威和腐植酸銅三元復配劑不僅能夠提高小麥莖基腐病防效;同時還能增加小麥營養(yǎng),提高小麥的生長勢,緩解小麥莖基腐病抗藥性的發(fā)生,為小麥莖基腐病有效防治和延緩抗藥性產生提供理論依據(jù)。
1.1.1 供試材料 小麥莖基腐病菌(Fusariumpseudogramineagum)由安徽科技學院植保實驗室提供;煙農19,氟吡菌胺(德國拜耳公司);霜霉菌(衡水均凱化工有限公司);硝基腐植酸銅(山東濟南克邦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1.1.2 試驗地概況 地點選擇小麥莖基腐病常年發(fā)生的安徽省宿州市泗縣草溝鎮(zhèn),北緯33°35′22.06″,東經118°03′10.87″,土壤pH 6~7、肥力均勻、地塊平整,于2018年10月8日播種,麥田栽培管理與常規(guī)管理相同。
1.2.1 含藥培養(yǎng)基配制 將氟吡菌胺、霜霉威和腐植酸銅按質量比分別配制A(1∶1∶1)、B(1∶2∶1)、C(2∶2∶3)、D(3∶3∶2)和E(3∶3∶3)組合溶液,從各組合中分別吸2 mL藥液加入已溶解的PDA培養(yǎng)基中混勻,制成含藥培養(yǎng)基。
1.2.2 各組合復配劑毒力測定 在5個含藥培養(yǎng)基組合和對照中分別放入用打孔器打取的6 mm菌餅,放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其溫度(27±1) ℃,濕度65%。3次重復/處理,用滅菌水作對照。在第1、3、5、7天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絲,計算抑制率、EC50值和毒力回歸方程。
田間設置6個處理(與1.2.1節(jié)相同),每小區(qū)面積20 m2,每處理3次重復,按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邊緣設保護行。小麥莖基腐病的噴霧防治分三個階段進行:苗期、分蘗期和拔節(jié)期。
采用棋盤式取樣法調查(噴藥20 d后),每點調查10株小麥,計算病指和防效。小麥莖基腐病的病情分級[9]:
0級:整株無明顯癥狀;
1級:植株第1葉鞘變褐,變褐面積小于葉鞘長度的20%;
2級:植株第1葉鞘變褐,變褐面積約占葉鞘長度的20%~50%;
3級:植株第1葉鞘變褐,變褐面積約占葉鞘長度的50%以上,第2葉鞘開始變褐;
4級:植株第2葉鞘變褐,變褐面積約占葉片長度的20%以下;
5級:植株第2葉鞘明顯褐枯,變褐面積約占葉片長度的20~50%;
6級:植株第2葉鞘全部黃化,第3片葉葉尖逐漸褪綠;
7級:植株第3片葉明顯變褐。
在收獲期采用對角線取樣法,每小區(qū)取30株小麥,3次重復,調查并記錄穗數(shù)、穗粒數(shù)和千粒重,得出產量及增產率。
通過圖1可看出,5個藥劑組合與對照相比都具有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組合E(3∶3∶3)的菌落最小,抑菌率可達69.01%;其次為組合D(3∶3∶2)、C(2∶2∶3)和組合B(1∶2∶1),抑菌率分別為62.43%、58.21%和50.16%,抑菌效果最差的組合A(1∶1∶1),為44.64%。
圖1 不同藥劑組合菌絲生長情況Fig.1 Mycelial growth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fungicides
由表1得出,抑菌效果最好的是復配組合E(3∶3∶3),其EC50值是0.76 mg/kg;其次為組合D(3∶3∶2)、C(2∶2∶3)、B(1∶2∶1)和A(1∶1∶1),EC50值分別為0.81、1.07和1.47 mg/kg,其中組合A(1∶1∶1)的復配藥劑抑菌效果最差,EC50值為1.98 mg/kg。
表1 不同藥劑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的室內毒力測定Table 1 Laboratory toxicity of different chemicals to wheat stem-based rot
結果顯示(表2),不同生育時期的藥劑噴霧防效不同,各組合的防效差異顯著,苗期的防效為67.83%~80.07%;分蘗期的防效為51.01%~63.39%;拔節(jié)期的防效為40.02%~50.09%??煽闯鲈摲N復配殺菌劑能有效控制小麥莖基腐病,其中E(3∶3∶3)組合的復配藥劑以苗期防效最好,A(1∶1∶1)組合的復配藥劑防效以拔節(jié)期最低。
表2 不同時期各組合藥劑防治效果調查Table 2 Investigation on the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chemicals in different periods
結果表明(表3),組合A(1∶1∶1)、B(1∶2∶1)、C(2∶2∶3)、D(3∶3∶2)和E(3∶3∶3)復配殺菌劑與對照相比,穗數(shù)、穗粒數(shù)、千粒重和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產率在14.77%~18.97%,組合E(3∶3∶3)產量增長最明顯,達609.65 kg/667 m2,增產率達18.97%。
表3 不同藥劑處理的小麥產量調查Table 3 Investigation of wheat yield under different chemical treatments
我國部分地區(qū)小麥出現(xiàn)枯株白穗、過早死亡,減產嚴重,甚至絕產的現(xiàn)象,該病是由多種鐮刀菌引起的土傳性病害[10],苗期就可感染,其病菌是以菌絲形式存活于病株殘體以及土壤中,主要從莖部和根部侵入,以后擴大至整個節(jié)間,營養(yǎng)不能向上輸送,引起植株折倒、枯死。目前多數(shù)地區(qū)是采用農業(yè)措施防治小麥莖基腐病,如輪作換茬、秸稈還田、改變耕作方式、科學施肥等,但效果不明顯,所以急需一種安全有效的措施來應對小麥莖基腐病。
本研究利用氟吡菌胺、霜霉威和腐植酸銅按不同質量比組成復配藥劑,經過測定出各組合復配藥劑的防治效果,最終篩選出該復配藥劑的最佳組合與防治時期。結果顯示,不同組合復配殺菌劑在田間表現(xiàn)中有一定的增產效果,其中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效最好的復配劑組合為E(3∶3∶3),達80.07%,且用藥最佳時間在發(fā)病初期。該復配藥劑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控具有較高的參考作用,不影響小麥產量,具有很好的開發(fā)利用價值。